黄
帝
内
经
医
之
始
祖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养
生
宝
典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我们继续来聆听黄帝和岐伯两位高人的会谈。
【帝曰:脏象何如?】
黄帝问:「脏象何如」?「脏象」又是怎么回事呢?
「脏」指的是「五脏」,也包括「六腑」。可以说「脏」就是内脏,「象」就是表象;「脏象」其实就是五脏六腑的状态在体表(在外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质。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
岐伯回答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我们这个版本是「神之处」,虽然意思上也讲得通,但是我们又对照了几个其它的版本,都是「神之变」,因为「神」他是神妙莫测的,所以还是用「变」好。这个地方大家可以改一下:「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前面提到过,「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就在这里出没,那就有「变」的特质了,因为是不可捉摸的嘛——心是我们的生命之本,神明在这里出没,在这里显现种种的变化。
【其华在面,】
因为「心」对应的五行是「火」,火气是炎上的。所以「心」的状态在我们的面色上会表现出来。
【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就是说,「心」之气充实在血脉。
「心」是「阳中之太阳」,「太」就是「极致」的意思,就是阳中极阳,这是心。要么它对应火呢——阳到极致,都快烧起来了。
我们知道,「心、火」对应的四季其实是夏季,所以说「通于夏气」,心通于夏天之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因为肺司呼吸(那是管呼吸的),所以肺是「气」之根本,「魄」就在这个地方停留,也可以说我们的「魄」主要就住在肺这里。
【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都说「肺主皮毛」,是吧?肺的状态,看一个人的毛发就能知道几分,看一个人的皮肤也能知道肺怎么样。
肺是「阳中之太阴」,是「阳」里面「阴」的极致,肺对应「金」,它是通于秋气的(秋天之气)。
然后又讲肾。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主蛰」,「蛰」是蛰伏、收藏的意思。
肾是「封藏之本」,封好了,藏起来;「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我们的生命元精就藏在「肾」这里了。
【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其充在骨」,我们知道肾主骨;「其华在发」,说看一个人的头发好不好,就能推测他肾怎么样。
【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肾是阴中之少阴,我们这个版本是「太阴」,我们找了一些版本进行对照,有的地方讲「肾是阴中之太阴」、「阴中之极阴」,有的就讲「肾是阴中之少阴」。
「肾」是通于冬气的,通于冬天之气。
然后再讲「肝」。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肝者,罢极之本」,「罢极」指的是四肢,肝是四肢的根本,「魂」就居住在肝这里,肝藏魂。
【其华在爪,】
「爪」指的是指甲,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指甲能够推测他的肝如何。
【其充在筋,】
肝主筋。
【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
「以生血气」,因为肝藏血,所以它能生血气,对应的味道是酸味,对应的颜色是「苍」。
【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肝是「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通于春天之气,这个我们知道,肝木对应着「春」。
再讲「脾」:
【脾者,仓廪之本,】
「脾」是「仓廪之本」,是仓库的管理员。
【营之居也;】
营气就住在「脾」这里。
【其华在唇四白,】
我们观察一个人,嘴唇四边的白肉,就能推断这个人「脾」的情况如何。
【其充在肌,】
「脾」主肌肉。
【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脾」是至阴的,通于土气。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
然后又讲: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些可以叫作器官的「器」。
【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
这个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它们是一直在运作的,像机器一样,能够把五味转化成糟粕。所以下面说「转味」就是转化五味。
「而出入者也」,就是使入者出,什么入到我们体内了啊?是饮食水谷(是五味)入到我们体内了,是吧?入到我们体内,经过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消化吸收,再吸收、排泄,所以就把入进来的又排出去了。
「出入者也」,把入进来的又排出去了。
然后岐伯又讲: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我们刚才也发现了,讲了「五脏」,「六腑」里只讲了「五腑」,没讲「胆」。这里总结了一下,说:「五脏」加「六腑」一共十一个脏器,其实取决于「胆」。
为什么呢?因为「胆」是中正之官,它是主决断的,这十一个脏器固然都很重要,但是要决断、要定什么事,还是「胆」说了算。
接下来就比较跳跃,有可能是有一些遗漏的章节,这里没有黄帝的发问,直接就跳到岐伯讲怎么诊脉了。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而言,看这一段可能像看天书一样。但是,还是先了解一下吧!不然学习《黄帝内经》的话就不够完整嘛!
我们看一下正文: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这里的「人迎」指的是「人迎脉」。我们之前学《零基础学中医》的时候,只学习了「寸口脉」,所以在我们心里,一把脉就是把手腕那个地方的脉,是吧?那是「寸口脉」。实际上,把脉的时候,就是说左手的手腕这儿、右手的手腕这儿,「寸口脉」都要把一把;然后,还要再把一下人迎的脉,「人迎脉」也是两个,都要把一下。这样的话,辨证才会更加准确。
「寸口脉」,我们知道在哪儿了,在我们左手腕、右手腕那个地方。人迎脉在哪儿呢?很多初学者还不知道,其实就在我们脖颈的前方,在我们喉结的左右两侧。详细的位置,大家可以网络上搜索一下,这是人迎脉。
其实「寸口脉」对应的是我们的五脏;「人迎脉」对应的是六腑。所以如果把脉的时候,你只把「寸口脉」,只了解五脏的情况,对于六腑就不够了解,这样辨证可能就有失准确。
其实医圣张仲景,他在《伤寒论》里还提到,就是说把脉的时候,人迎和寸口还不够,还要加上「趺阳」。因为「人迎脉」和「趺阳动脉」都是与胃经密切相关的,「人迎」和「趺阳」都属于足阳明胃经。要是诊这个人迎穴的动脉,我们能够了解胃气上升的能量;然后诊两个足部的趺阳穴的动脉,我们能够了解胃气下降的情况。
我们再回到原文。
岐伯说:「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意思是如果人迎脉比平时大一倍,就说明这个病病在「少阳」;如果人迎脉比平时大两倍,说明病在「太阳」;人迎脉要是比平常大三倍,就说明病在「阳明」;大四倍以上,就说明阳气太过了,就没有办法跟阴气相通了,称为「格阳」。
然后又讲: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关阴」就是「阴」关闭了,气血在三阴这里太盛了,与三阳隔绝了。就好像门关闭了一样,没有办法顺利地相通了。
「寸口一盛」,指的就是寸口脉,就是说我们手腕这儿的脉要是比平常大一倍的话,「病在厥阴」,说明病在「厥阴」这里;如果寸口脉比平常大两倍,说明病在「少阴」,寸口脉比平常大三倍,说明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说明是阴气太过,没有办法跟阳气相通了,就好像阴气关闭了一样,成为「关阴」。
这是古人的科学,也是古人的大数据,肯定是古人经验的总结,但肯定也有神明的加持。我们这些初学者就先叹为观止吧!
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诊脉的经验,所以看这些感觉非常抽象,这个地方大家可以做一个标记,未来如果我们有过诊脉的经验了,再看这里才能真正领会岐伯讲的是什么。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
「关格」就是阴阳之脉都很盛。「阴」关在里边了,「阳」隔在外边了。总之,还是隔绝了,又关闭、又隔绝了。
如果人迎脉和寸口脉都比平常大四倍以上,就说明阴阳二气都很盛,而且不能相通,这是比较严重的隔绝的情况(又关闭、又隔绝)。
【关格之脉赢,】
羸弱的「羸」,这个地方有个错字,我们这版本上写成输赢的「赢」了,大家要改一下。上面的结构是一样的,下面输赢的「赢」是「月贝凡」;但是羸弱的「羸」是「月羊凡」(中间是个「羊」,咩咩叫的那个「羊」),大家要改一下。
所以,这句话,「官格之脉羸」,羸弱的「羸」。
【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前面讲的这个「关格」是什么呢?就是阴阳二气都很盛,又不能相通(又关闭、又阻隔),这是「关格」。
那么很显然,阻塞极其严重的这个脉,其实是极其羸弱的,它就不能够有效地利用天地之间的精气了,就不能跟天地之精气有效地贯通了。所以,人就很危险了。
今天的课程重点:一个是「脏象」——就是我们的五脏六腑与我们体表的一些特征之间的关系。这个是很重要的内容,说「望、闻、问、切」,这个「望诊法」很多时候用的就是「脏象」这一段落的内容。这个地方大家可以画一个五角星,必要的话可以背下来。
说厉害的医生一看你,就知道你的身体哪有毛病,这很厉害了,还没问你呢,一看你就知道。他怎么看的啊?就通过五脏六腑在外在的一些表象,通过这些特征来推断的。然后他总是做临床,接触过很多很多的病人,越诊越熟练。那么前面,比如说他总是判断很准确,也会给他更强的自信心,然后,能量也越足;之后就判断得越来越准确,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今天的另一个重点,对我们初学者而言,就是我们要知道诊脉不仅仅局限在手腕。在学习《零基础学中医》的时候,我们知道诊脉其实最好左手腕、右手腕都诊一诊,而且还有时间的这样一个规定——要诊多长时间?不能太快、太着急,那样诊不准确,除非你是神医。
那么今天我们又了解了,除了诊手腕这儿的脉,还要枕脖颈这里的人迎脉,而且我们又拓展了解,除了人迎脉,足部还有趺阳脉,可以再参考一下。
所以,我们知道:当医生没那么简单!要想诊断准确的话,我们要做很多、很多的工作。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生命负责、为病人负责、也为我们的良心负责。学医是非常深细、精微的工作,我们才刚刚开始……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