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帝
内
经
医
之
始
祖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养
生
宝
典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肉身上的差别是很小的,主要的差别还是体现在精神领域或者说信息储备方面。每个大医家(大的医学家)可以说都是一个大的「信息储备库」,正是因为有足够多的(足够丰富的)信息储备,所以他们面对各色各类病症的时候才能够轻松地拿捏,游刃有余。我们现在就在进行医学方面的信息储备,所以每天储备一点点,即使现前当下还用不到,但是未来时机到的时候可能突然灵光乍现,及时地调用以前储存的信息,就能够帮到人,甚至就能救人。
继续来学习大师岐伯讲中医(看原文):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
一个人的脉象如何?波动幅度是小还是大,血流是顺滑还是滞涩,脉是浮还是沉(「浮」,我们讲过,手指一搭上去,轻轻一搭就能感觉到这个脉,这是浮脉;「沉脉」,就是说我们手指在把脉的时候要往下按一下,可能往下按一按才能感受到,好像这个脉沉在深处一样),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手指给人把脉来判别脉象的各种情况。
【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那么五脏(它)的运行状态怎么样呢?也会有一些外在的表征,我们从外在的表征也可以向里去推(倒推)五脏的运行状态如何。
【五脏相音,可以意识;】
这个「意」,可以理解成留意、注意。
我们只要仔细地留意、仔细地注意,就能通过这个病人的声音来推测他五脏的运行情况。
【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我们通过用眼睛看(也就是望、闻、问、切的「望」),也可以从极其细微之处推测病人的病情。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就是说,在给病人作诊断的时候,既给他把脉作一种预估,再看看他的面色,各方面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诊断就可以做到比较准确。
「万全」,其实也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说真的万无一失,就是说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准确了。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
这个赤色对应的是什么?我们的心。就是说,如果诊断的时候我们感觉心脉比较宏大,「喘而坚」,就是按上去感觉血流力量很强,很坚韧,很有力气,很有力量。倪师的解释:这个人有可能面色也是红赤的,然后他呈现出一些喘得比较严重的情况。「喘而坚」,就是说这病人喘气(呼哧呼哧地喘气)声音比较粗重,这个时候我们就诊断他应该是有多余的积气(积住的气)停滞在胸中,散不去。 「时害于食」,就两种解释了,就是说这种症状可能影响病人的饮食(就是他食欲都下降了,不想吃饭)。倪师的解释:「时害于食」,就是说这种情况有时是因为饮食不当引起的。其实两种解释都行得通,我们可以参考。这种情况叫什么呢?有个名词叫「心痹」(心脏麻痹的那个心痹)。
【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得之外疾」,可能就是外在有些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比如说「思虑而心虚」。这人可能思虑过重了,心气就耗损了,比较虚;心气虚的时候「邪从之」,邪气就乘虚而入了。
接下来岐伯又讲: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
刚才讲了心脉,这里讲的「白脉」其实是肺脉,因为白色对应肺。
「白,脉之至也」,这病人可能是面色苍白,给他把脉的时候感觉脉浮,又没有什么力量。「喘而浮」,有可能这个病人也是有喘症,我们给他诊断,就说他是上边虚、下边实。因为上边虚,上气不足,这病人就容易受惊,也是有积的气在胸中。这病人喘而且虚,这个状态叫「肺痹」(肺痹就是肺脏这里的麻痹——肺痹)。肺痹,血液没有办法正常地入到胸中。
【寒热,】
就是说,这个病人可能也是有忽冷忽热的症状。
【得之醉而使内也。】
什么情况造成这种肺痹呢?就有可能是这个病人在大醉之后(在酒醉之后)还去行房事导致的。
接下来又讲「青色」了,青色对应哪个脏器?对应肝。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这个病人可能面色是青的,给他把脉的时候感觉这个脉好像是长条状,而且我们用力再按的时候好像左右弹一下、弹一下的那种感觉,这也说明气血不通。
【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
这种情况也是在心下有积的这个气(积滞的这个气),然后就支撑着这个病人的胸胁(肋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叫什么呢?叫肝痹(就是肝脏这里的麻痹——肝痹)。
【得之寒湿,】
形成的原因跟寒湿有关。
【与疝同法,】
(病字旁加一个山峰的山——疝气的「疝」)
也就是说,这个病理原因跟这个「疝」差不多。
【腰痛足清头痛。】
所以病人可能会感觉:哎呀,腰疼、脚凉、头疼。
之后又讲「黄」。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
先说说这个「厥疝」,这是一种疾病的名称,一般是因为脾虚、肝气横逆导致的。症状表现就是腹中(肚子中)逆气上冲,胃脘作痛、呕吐、脚非常冷、小腹痛,甚至牵引的睾丸都痛(这是指的男性了)。「女子同法」,也就是说女子其实也是类似这样子。
「黄,脉之至也」,这病人可能面色黄,而且这个脉出现大而中虚空这种情况(这个脉象大是大,但是感觉中间是虚空)。
「有积气在腹中」,这说明也是气血阻滞了,可能阻滞在小腹这里了,然后就有「厥气」(这个「厥气」就是寒气),寒气停留在这儿了,病名叫「厥疝」(强调这个「寒」)。
「女子同法」,女子也会得这种厥疝之病。
【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
女子要是得了这种「厥疝」之病的话,也会感觉四肢非常地沉重、倦怠。很有可能她是因为出过大汗之后又被风吹了,就是说「汗出当风」,出汗的时候正赶上风来了,这个时候风邪就侵入到肌肉里了。
又讲「黑色」了,黑对应的是肾。
【黑,脉之至也,下坚而大,】
我们这个版本的《黄帝内经》写的是「下坚而大」,但是我看了其他三个版本,讲的都是「上坚而大」。但不管「上」还是「下」,其实指的都是把脉的时候感受到的情况,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手中的可靠资料来断定这个字到底是「上」还是「下」,但是并不影响我们对于这段意思的理解。
「黑,脉之至也」,上(下)坚而大。「上」,就是说,这个寸口脉它不是在上边嘛 ,是指的就是给上边寸口把脉;「下」,你可以说,我们把脉的时候把手指放下去,把我们的手指放下来接触到病人寸口那个地方的脉(你也可以这样理解)。总之,不管「上」还是「下」,指的都是把脉。
【黑,脉之至也,下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
岐伯说,如果这个病人面色黑,而且这个脉盛大,我们把脉的时候感觉这个脉上跳得比较有力,也比较粗大(「坚」说明有力,「大」是粗大),这说明「有积气在小腹与阴」(这个「阴」指的是会阴),说明气血停滞在小腹和会阴这里了(就是说积滞的气停留在小腹和会阴这里了)。这种情况叫「肾痹」,就是肾脏麻痹(简称「肾痹」)。
【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什么情况下容易导致「肾痹」呢?你刚洗了个冷水澡,然后就去睡觉了,这说明受凉了,容易引起「肾痹」。
可以说,岐伯讲的这些都是他个人经验的一个累积,当然也有可能岐伯是神人,他可能也有一定的神通,通过神通了知,这也是有可能的。
之后又讲看面色,还有眼睛的颜色。
【凡相五色,】
我们观察病人面色的各种变化。
【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我们发现前提都有一个「面色黄」,「黄」代表土,五行中对应着土,那么这个面色黄说明他的胃气犹存。
面色黄,即使他的眼睛发青、发赤红、发白、发黑,这个病人都不一定是死症。只要他面色这个黄的底还在(这个胃气还在),他即使眼睛有一些奇异的颜色,说明他这个病也不是过于严重的病。
但是,大家注意: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如果这个面色的基调「黄」都没有了(我们是黄种人,当时岐伯也是跟黄帝对话,讲的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族群),我们是黄皮肤的呀,但你这个「黄」底子都看不见了,你这个面色是青的,是赤红的,是青的,是黑的,是赤红的,然后眼睛,你看,这种颜色、那种颜色,就是说这个黄的底子不见了(你的胃气都不在了),这样的情况就是死症了。胃气已绝,不见黄色,就是死症了。
当然,我们现在看这一段落也是有点儿茫然,因为我们看过去都是黄种人,差别很小的,只有临床经验极其丰富的医生、良医甚至神医才能够辨别得如此地精妙、准确。但是,这一部分内容也作为我们信息储备的一部分了(先放这儿了),万一有一天用得到呢!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