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帝
内
经
医
之
始
祖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养
生
宝
典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一下《异法方宜论》。「异法」就是用不同的方法,「方宜」就是用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法。
看一下原文:
【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黄帝问岐伯说:医生在治病的时候,有的时候同一种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虽然治疗方法不同,但是最后病人都痊愈了,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对曰:】
岐伯回答说:
【地势使然也。】
就是说,不同的病人可能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先说说东方吧,太阳从东方升起,东方对应的四季是「春」。「东方,天地之所始生」,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光明出现的地方,就好像天地是从这儿开始出生的一样。
事实上,如果没有光明的照耀,我们是看不清任何事物的,也就看不到天和地了。
【鱼盐之地。】
东方靠海,这里的鱼也多,盐也多。
【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
在靠海的地方,因为离水很近,这里的居民都喜欢吃鱼肉,口味
比较咸(喜欢吃比较咸的味道)。
【皆安其处,美其食。】
大家在这里安居乐业,感觉自己的这个食物也特别美味。
我们知道,鲜美的「鲜」,左边是一个「鱼」,右边是一个「羊」,古人认为鱼的味道和羊的味道(鱼肉和羊肉)是非常鲜美的。这些靠海的居民,他们平常喜欢吃鱼,就觉得这味道很鲜美。
但是:
【鱼者使人热中,】
其实我们也知道,有句话叫「鱼生火,肉生痰」,是吧?鱼吃了之后,其实是让人内热的。这个「热中」,倪师的解释就是说「中焦气热」,你吃了鱼肉之后「中焦」气会热。
【盐者胜血。】
前面我们学过,盐吃多了会让血液变得粘稠,是吧?
【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所以,看这些渔民,他的面色比较黑,而且腠理比较稀疏。
如果发病的话:
【其病皆为痈疡。】
这个「痈」,它是指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的那种炎症,这是「痈」;这个「疡」(溃疡的疡),就是「疮」的意思。一般你说「痈疡」,其实就是「痈疮」。
所以我们看,鱼吃多了、盐吃多了并不好——肤色变黑,腠理稀疏,还可能得痈疮。
那治病方法呢?
【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治疗方法——「砭石」的效果不错。「砭石」是一种能治病的石头,其实这里的砭石可以理解为「石头做的细细的针」,砭石的治疗方法就类似针灸一样。最初这个砭石用于治疗,也是从东方这里兴起来的。
然后岐伯又讲西方,「西方」我们知道对应的四季是「秋」(秋天)。
【西方者,金玉之域,】
盛产黄金或者玉石。
【沙石之处,】
西方沙漠多,是吧?沙砾、石头多。
【天地之所收引也。】
这个西方不是对应「秋」嘛,「秋」对应的五行不是「金」嘛,这个金性就是肃杀、收敛,所以这里也比较干燥了。
【其民陵居而多风,】
西方这个地方地势也比较高嘛,这里的居民很多都是依山而居,或者住在高原,这里风也比较多。
【水土刚强。】
这里干燥嘛,土壤里的水分少,就显得土很干、很硬。
【其民不衣而褐荐,】
西方地区的这些人民,他们一般不穿丝棉的衣服,都是穿皮毛做的衣服。有的时候席地而坐,有的时候就坐在那种草席上或者草垫子上。
【华食而脂肥,】
西方地区的人,平常食物主要是一些鲜美的乳酪或者牛、羊肉,所以他们身体的脂肪层就比较厚。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
他们的身体一般都是比较强壮的,所以邪气也不容易从外入侵他们的形体。
【其病生于内。】
他们的病主要发作于「内」,发作于内的话——比如说「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绪类的病,或者是性生活过度之类的,或者生活习惯比较差。
【其治宜毒药。】
这里的「毒药」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那个「毒药」,这里的「毒药」是指有药性的药材,治疗方法就是用那种有药性的药材就可以了。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事实上,最初的最初,「用药来治病」这种方法也是从西方地区传过来的。
岐伯又讲: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我们知道,北方对应的季节是冬季,秋收冬藏,北方也是天地所闭藏的地方。这里的「天地」指的是天气、地气,天气、地气所闭藏的地方。
【其地高陵居,】
北方地区,有些地方地势也是比较高的,也是有山脉的,
【风寒冰洌。】
非常寒冷。
【其民乐野处而乳食,】
这些居民很多喜欢住在野外,然后喜欢服用一些乳类制品(牛乳或者羊乳制品),这个让我们想起来内蒙地区了。
【脏寒生满病。】
我们知道,很多的乳类制品实际上是寒性的,服用得多了内脏就有寒气了,可能还会感觉胀满、不舒服。
【其治宜灸焫,】
「灸焫」其实就是「艾灸」,用艾草来烧灼皮肤。
【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最初用艾灸来治病的方法也是从北方传过来的。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南方对应的季节是「夏」(夏天)。
「天地之所长养」,春生夏长,是吧?夏天天地间的万物都在疯长。
「阳之所盛处也」,南方适合万物生长;「阳之所盛处」,这是阳气最旺盛的地方。
【其地下,水土弱,】
中国的南方地区,尤其东南地区,地势相对的低洼一些,水土比较松软(土含水量大,比较松软)。
【雾露之所聚也。】
这个地方湿气其实也比较重。
【其民嗜酸而食肘,】
大家注意这个字,应该是「胕」,读[fǔ],代表腐烂发酵的食物。南方地区的人民比较喜欢吃酸味的食物,或者是腐乳之类的发酵过的食物。
【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
这里的人民一般皮肤的纹理比较细密。因为南方日照也比较强,所以这里的人民很多皮肤都被晒成偏红色了。
【其病挛痹。】
「挛痹」就是筋脉拘挛、麻木不仁,也可以翻译成「痉挛麻痹」。
南方地区的这些病症,经常表现为痉挛、麻痹。一个是因为他们这里潮湿;再一个,喜欢吃酸的。我们知道,酸的吃多了会伤肝,肝主筋,是吧?所以酸的吃多了就等于会伤筋,就导致痉挛、麻痹。
治疗方法呢?
【其治宜微针,】
可以用细小的针来治。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世上所传的「九针之术」其实就是从南方传过来的。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
然后又讲「中央」,中央对应的季节,我们知道是长夏。「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地势比较平,湿气也比较重。
【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地势平、湿气重,那滋生的万物其实也很多,品类很丰富。
【其民食杂而不劳,】
因为这里的物产丰盛,所以人民的食物种类就比较繁多了,平常在工作上也不会特别辛劳。
【故其病多瘘厥寒热,】
所以,整天不怎么劳作,太安逸了,肌肉就会萎缩,要么就往来寒热。
针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做呢?
【其治宜导引按蹻。】
可以用一些导引的方法——拉拉筋之类的,然后按敲(按摩按摩)啊。
【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这种导引和按摩的方法,最初的最初是从中央地区传过来的。
然后,岐伯就总结: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杂合以治」,就是要了解各式各类的治疗方法,那你对于各个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还有他们经常出现的病症特征以及所针对的治疗方案,都要有所了解,是吧?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于一身,这样来治疗。
「各得其所宜」,不同的病人给他不同的治疗方法。你看他生活在东南方、西北方,生活在中央,生活在哪里……不同地方,我们可能治疗方法都不一样。
这里就体现出问诊的重要性了,有些情况不能够通过「望、闻、切」来了解清楚,那还需要「问」。你简单地说看面色、看舌苔、看精气神或者听声音或者把脉,你这些都做了之后,你还要配合「问」,跟他聊一聊——看看他平常住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啊?有什么特别的嗜好没有之类的,对这些了解得清楚一些,那么我们诊断起来也就将更加准确了。
【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这里是回应黄帝的问题,黄帝前边不是问说:医生治病的时候,有的时候同一种病,但是治疗方法不一样,到最后都好了,这是为什么啊?
岐伯就说了:这就是因为这个医生可能挺厉害的,他综合了多种的治疗方案于一身,什么都懂一点,知道什么样的病人应该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用的方法虽然不一样,但是很适合病人。
「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治疗方法虽然不一样,但是病最后都好了。
为什么呢?因为「得病之情」非常了解,疾病的发作原因、发作特征以及相应的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知治之大体也」,知道我们用什么方法最好,就用什么方法。所以治来治去——「以好为宜」,一定要让这个病人康复,这是最重要的。
这节课也能让我们感觉到:医学真的是充满爱心,也充满耐心的学问。就仅仅是诊断,要想诊断得很准确,我们就要做很多很多的工作了——「望、闻、问、切」都要结合起来,然后「广学多闻」也是必不可少,要有尽可能丰富的知识储备、信息储备。因为我们面对的病人实在是太复杂了,各式各样的情况都有,如果信息储备不足的话,临时再去翻书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很多人讲,要学个十年、二十年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医生、成为一个良医,我们很相信这一点。理论基础的学习是一方面,还要配合未来的实践。
总之,这是一条很长远的道路,而我们刚走了几步而已……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