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帝
内
经
医
之
始
祖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养
生
宝
典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一下《汤液醪醴论》。
「汤液」就是用五谷做原料熬煮成的清澈的液体,可以用来滋养五脏;「醪醴」(láo lǐ)是把五谷熬煮之后发酵酿造而成的酒。可以说,「汤液」属于汤剂,「醪醴」属于酒剂。
要是单独拆开来看的话,这个「醪」代表浊酒,我们知道范仲淹有一首词,其中有一句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然后,这个「醴」字是礼的繁体「禮」(去掉左边的「礻」字旁,加上「酉」),这个「醴」代表甜酒。
我们看一下原文: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怎么样用五谷(就是用这些粮食)来制作药用的汤剂和酒剂呢?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
岐伯说:要是做药用的汤剂和酒剂啊,最好是用稻米。
倪师(倪海厦老师)的解释是最好是用糯米。 【炊之稻薪。】
就是说,用稻杆做燃料。
为什么选用稻米呢?岐伯说:
【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稻米之气很完备。我们看,稻米长在水土中,上面又晒着太阳,等于集合了天、地、水的精华,是吧?就是说,稻米之气啊,比较完备。
「稻薪者坚」,说稻杆很坚实,用它来做薪柴比较适合。
这个地方,善于联想的好朋友可能想到了,燃烧稻杆的时候那种哔哔啵啵的声音,其实挺好听的……
【帝曰:何以然?】
那么,黄帝又问:「何以然」?为什么这样讲呢?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这个稻米啊,它符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完全合于天地四时的顺序,得了「天地之和」。而且稻米这种植物本身啊,它是向阳的,它的根又在水土当中,可以说它是天气、地气、水气调和的一种物质。本身味道又属于甘味,相对来讲比较甘甜,营养也很丰富。
「伐取得时」,就是恰好是在秋天收割,那么梗(稻杆)它在冬天的时候,受寒霜这么一冻就比较坚实。
然后黄帝又问: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上古时期的圣人倒是经常也制作一些汤液和醪醴,就是用五谷来做药用的汤剂和酒剂……做是做了,一般都不用,为什么呢?
然后岐伯就说: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
那以前的这些圣人做汤液、醪醴,做这些汤剂和酒剂就是备用的。
【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
做是做,但是很少服用。上古时期,就是最早最早的时候,这些圣人也做了一些汤液,做是做,但是很少用。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到了中古时期,这道德开始沦丧了,邪气经常蔓延……这个时候啊,确确实实就要服用一些汤液和醪醴了(就是要服用一些汤剂和酒剂了),服用之后病才能好。
我们学《庄子》的时候也知道啊,上古时期是道德最圆满的时期,几乎所有的古人也都推崇上古时期。
人在道德最圆满的时候,几乎是不生病,所以即便是做了一些汤剂啊,酒剂啊,用不到,仅仅就是备着。
中古时期,道德开始沦丧了啊,邪气经常来,人就开始生病了……这时候就开始要服用一些汤剂和酒剂了。
然后黄帝又问: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说当今确实汤剂和酒剂用得也不少,但即便是用了,也并不是所有的病都能痊愈。这又是为什么呢?
【岐伯曰:】
岐伯回答说:
【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这个地方其实读「齐」也可以,读「资」(zī)也可以,大家按自己的喜好。
说当今之世啊,这道德的情况就不用提了,大家都心知肚明。要想治病,必须把一些有药劲儿的药加在里面来,然后还要配合「镵石针艾治其外」,可能还要配合石针啊,针灸啊,艾灸啊,再治一下外在。也就是说,当今道德沦丧的情况非常严重,人的病也重,要内外夹击来治这个病——内治、外也治才行。
【帝曰:】
然后黄帝又问:
【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治疗方法倒是用了一大堆,可能确实也内外兼治了,但是,看这个病人被治得啊,形体愈发地衰败了,血都快耗光了,但是病也没见好……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这身体越治越衰败了,这怎么回事呢?
岐伯就说:
【岐伯曰:神不使也。】
因为病人的神气没有发挥该发挥的作用。
然后黄帝就问:
【帝曰:何谓神不使?】
为什么这样讲呢?什么叫病人的神气没有发挥该发挥的作用啊?
岐伯就说: 【岐伯曰:针石,道也。】
这个地方的「道」,其实是导引的「导」。
就是说,我们为什么用针石、针灸的治疗方法?就是要把那种不正常的气血状态导引到正常的状态。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我们是用了针石疗法、用了针灸的方法,但是病人的精神状态不佳。
「志意不治」,就是他自己对于生命的那种热望也不强,或者说他根本也不太配合你治疗。「故病不可愈」,所以病很难好了。
【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
如果这个病人,看精气神儿也坏了(衰败了),又不能够很好地配合治疗,这会导致荣卫不调(「荣」是荣血,「卫」是卫气——荣卫不调)。
「荣卫不可复收」,就是说,荣血和卫气很难恢复到原来正常的状态了。
【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
这个地方,这个「泣」还是读阻涩的「涩」(sè)。
【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为什么会「荣卫不可复收」,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呢?就是因为这个病人可能嗜好和欲望无穷,而且忧患不止,忧心忡忡,对任何事都过于贪著……有贪著就有忧患,所以他的精气就松弛了、败坏了,可以说精气弛散了、败坏了……于是,荣血就呈现一种枯涩的状态。卫气名存实亡,卫气(保卫人体的这个气)就好像消失了一样;「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那这样病人的精气神儿都不在了,他这个病就很难好了。
有的时候,我们说「人活一口气」啊,那个「气」就代表精气神儿,简称「神气」。它非常重要,你这精气神儿都没了,医生怎么给你治啊?你都好像不太想好一样,那医生怎么能给你的病治好呢?
其实一个人的这种精神状态啊,有时候源自他对于生命的热爱,他对于乐观生活的一种渴望……这种热爱,这种渴望是非常关键的,愈病因素(就是疗愈疾病的因素)。
有的时候,我们看有的案例,医生都判一个人死刑了,甚至判他植物人了,说他永远站不起来,但是他就靠着他的意志力,不停地给自己催眠,不停地鼓励自己……结果人家植物人都能站起来行走,是吧?精气神儿、意志力、自我暗示……非常非常地重要。
因为人是完完全全受意识左右的这样的生命体,其实量子科学实验也一直在向我们证明:人的意识直接就决定着物质。所以,不管我们得了什么病都不要轻易地放弃,你一定要有对于生命的热望,对于健康的渴望。然后,配合医生去认真地治疗,要听话!当你选定了一个医生,就严格地按照他说的做。
每个医生治病,他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思路,你选定了这个医生,就不要怀疑他,要听从他(要顺从),这样病才会尽快地痊愈。
《黄帝内经》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上古时期人类的道德最为圆满,甚至堪称完美。所以有药都用不上,几乎没人得病。
或者得一点儿很轻的病,用一点儿祝由术,念叨念叨就好了,或者画几个符,贴张符……或者是把这个符烧了,喝点水就好了,这都是很简单的治疗方法。
但是,慢慢道德一旦沦丧了,邪气重了,就要配合这个汤剂、酒剂;道德进一步沦丧,像我们当今这个时代啊,人心叵测,甚至自私自利,害人害己……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自然灾害也频发,人性的恶又催生了各式各样的怪病出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治疗的时候就要下猛药了,内也治,外也治,可能还要配合其他的方法……我内治加外治,再加精神疗法,等等等等。甚至还有一些玄妙的幻术都要用……要综合治疗,病人才能好。
所以,病的出现是因为人性的恶——这是《黄帝内经》里很重要的一个提法。道德完美,你就不生病;生病说明道德不够完美,这确实是值得我们警醒的。所以,《黄帝内经》的伟大之处也恰恰在这个地方,它治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肉体,更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灵……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