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黄帝内经》039 汤液醪醴论篇 “平心静气”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
黄帝说:一般来讲,疾病刚刚开始萌生的时候是非常微细、非常精微的(是很难让人察觉的),一般是先在皮肤这个地方聚结。
我们注意下面的断句:
【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
也。】
就是说现在的所谓的不错的医生,一般都是在疾病已经侵入人体
之后才给他下个定论,说你得了什么病了。
「名曰逆」,就是说,哎呀,现在这个状态逆于正常的状态了,不好治了。  「良药不能及也」,因为这个疾病已经深入到体内了,就用很好的药也不好治。
「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形容这个病不好治,用针灸的
方法,这外治不好治;然后内治,用良药可能也不好治。
确实也有一些医生,先会把你这个病情说的严重一点儿,这个心理也有几种:有一些医德不够高的医生说你这个病难治,那意思是需要花重金才能治,这是医德不高的医生;还有一些医生,他是谨慎,他说这个病不太好治,我试试,那万一真的治疗效果不好呢,自己也能开脱一部分责任,这也是一种;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实事求是的医生,确实这病不好治,他就说不好治。
黄帝说: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
按理说,现在的良医也都学医很长时间了,理论基础也可以。「守其数」,就是说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技术要领了。
【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黄帝也是很客观地讲:现在很多医生还是不错的,还是有医术的,再加上这个病人的亲戚啊,兄弟啊,无论离他远还是近,有一些是经常见面的吧,经常可以听到他的声音,经常可以看到这个人的面色,为什么不早点儿发现呢?  「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非得拖到这个病已经都严重了、不好治了才来治,怎么就不能早点儿呢?
但是我们旁观者清,我们也有可能就是站在病人的角度这样想,一般来讲,我们身体有一点点不舒服,我们就觉得,哎呀,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会扛过去的,或者会好的……我们有时候就把小病拖成了大病,把微病拖成了重症,就是因为我们心理上认为这个没什么,很快就会好,结果不是这样。  我们为什么这样认为?因为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我们不了解,不了解这个事情会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完全不了解!属于是医盲、医痴,才造成了这样延误治疗的结果。
所以,无论作为医生还是作为病人,我们多学一点儿医学知识都没有坏处,对吧?就算是作为可能会生病的人来讲,人吃五谷杂粮,没有几个是绝对不生病的;再加上上节课讲的,现在道德沦丧之类的,环境也恶化,还有一些毒害是人造的,等等等等情况,可以说我们生不逢时。那这样的话,我们都要学一些医学知识,没有病的时候可以预防——一旦有轻微的症状可以提早地发现,提早地进行干预和治疗。如果我们作为医生这个角色的话,那更要广学一些医学知识,查缺补漏。因为一个人,他的知识、他的智慧的累积总会有他的盲区的,不停地去学习补充一些新鲜的知识进来,早晚会用得到的。

然后岐伯就对黄帝说: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如果说病是根本的话,那么治疗就相当于是「标」。
「工」,可以理解为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也可以理解为「医术」,也可以理解为「治疗」。
如果说疾病是根本,那么治疗或者说治疗所用的医术就是标。标本如果不相得(就是说「本」找不到适合它的「标」,这个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那邪气制服不了,人自然就会生病或者说病自然就很难痊愈了。
从根治疾病的角度讲,我们可以说每一种疾病都在等待那个最恰当的治疗方法,也可以说每一种疾病都在等待那个能治好它的医生。这就是标本相得,「本」在等最适合它的「标」来解决它——问题一直在等那个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黄帝总是跟岐伯探讨医术,黄帝也并不是等闲之辈,我们看黄帝讲的这段话: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
黄帝说:我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病都是由表及里从外面来的,有的病是因为内在五脏阳气的衰竭而产生的。
这是很精到的一句话,也非常准确。
黄帝说:
【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
「四极」,代表四肢。
黄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他体内的津液充满在他的胸腹之内,「其魄独居」,指的就是肺阳不足(肺藏魄,其魄独居,就是说肺阳不足),这样就没有办法把津液分配到五脏的各个部分去,于是「孤精于内」,肾脏的精就独守在内,没有办法把动能提供给各个脏器,于是就导致肺的阳气从皮表(从皮肤表面)就往外耗散。「气耗于外」嘛,肺的阳气中从皮肤表面开始往外耗散。
「形不可与衣相保」,就是说身体就越来越消瘦了,瘦了之后衣服就显得宽松了,人的身体和衣服就好像不合适了。本身肾脏这儿藏的精就一直独守在内,没有办法提供动能给各个脏器了,于是四肢再一活动,就更加地损耗内在——「此四极急而动中」。
【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
肺的阳气不足,在内在它都支撑不了,是吧?就产生了一种类似「阻抗」的状态。肺的阳气不足,在内在这儿像阻抗一样,就是「拒于内」。「而形施于外」,那你外形上还依然在活动啊,在劳作啊,在消耗啊,这样情况就更加危急,是吧?

【治之奈何?】
那该怎么治呢?黄帝就问岐伯。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
岐伯回答说:「平治于权衡」,这个地方有两种解释:一个是把脉,注意脉象,这叫「权衡」;再一个,就是医生平心静气地、很好地作诊断,这也叫「权衡」。
【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去宛陈莝」,就是说把郁结住的(把阻塞住的)地方都给它疏通,就是去宛陈莝。
「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让这个病人先活动活动四肢,使得全身都温暖起来。这活动活动,医生也能顺便看一下这个病人身体哪个地方不对,哪个地方可能有阻滞……来观察一下。
之后「缪刺其处」,用这种缪刺法来疏通有淤血的或者有阻碍的地方。这病人活动活动四肢之后全身温暖了,气血也流畅了,用「缪刺之法」再去给他疏通一下。
「缪刺」,就是说疾病要是发生在左边,我们可能用针刺右边;如果疾病发生在右边,我们可能用针刺左边。就是刺它的另一面。
「以复其形」,通过针刺的疗法疏通病人身体有阻滞的地方,使得他全身的气血能恢复正常。
【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
「开鬼门」,这个地方「鬼门」一般理解成汗毛孔;「洁净府」,就是通利小便,「净府」指的是膀胱。也就是说,让病人的毛孔打开,使他能够正常发汗,也促进肠胃和膀胱的正常作用,使得六腑之内没有堆积的这些废物垃圾。
「精以时服」,这个时候藏内的精气就会趋于正常稳定的状态。
【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五阳」,就是五脏之阳,使得五脏之阳能够得到肺的润泽,能够通达到四肢。
「疏涤五脏」,疏通、涤荡五脏。「疏通」就是让原来受阻滞的恢复正常——通了,顺便垃圾也能清除掉。所以,「疏涤」用得很好,疏通、涤荡,涤荡干净。
这个时候,「精自生」,精气就能自生了(自己生发),内循环就正常了,就不需要外在地干预了。
「形自盛」,这个外在的形体一看,慢慢地也就强壮起来了。
「骨肉相保」,骨肉筋节就互相配合,互相有力地支撑。
「巨气乃平」,就是之前产生的那种阴阳相阻隔的、不正常的病气现象就可以恢复正常了。
【帝曰:善。】
岐伯这样讲完之后,黄帝就赞叹说:「善」。一个字「善」,意思是讲得太好了!
所以,今天的重点:一个,是我们要懂得疾病的预防和早治疗,早治真的比晚治好,这是一点;再一个,如果有一些病(它)是从内而生,五脏阳气衰竭而导致的,这个时候怎么办?岐伯就讲了重要的治疗方法。
也就是说病人可能急,但是医生你不能急,你要平心静气地去观察,要客观,不要受病人的干扰和影响(有的病人一得病了很激动,或者家属很激动,不要让他干扰你),你要平心静气地去观察和权衡;你要很理性,很超然,在你最超然、理性的状态得出的判断最准确。
总归,就是要疏通、要导引,让它排泄正常,内在的平衡一旦建立起来,精就自生了,形就自盛了,就不用我们操心了。人体的这种自愈能力、自循环——这种本然的健康状态就可以得以维系。
所以,中医就是整体性的一个思维,让不平衡的归于平衡,打通滞塞的地方,把该排的排出去,这个思路就是让原有的平衡再恢复。即使中医是进行局部的干预,局部干预的目的也是恢复整体的平衡,这个整体观是中医非常鲜明的一个特色!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