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帝
内
经
医
之
始
祖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养
生
宝
典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我们继续来听岐伯大师讲课。
【五脏者,中之守也。】
前面我们知道,五脏也叫五神藏(zàng)——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可以说是我们人体的生命核心。「中之守」,也就是说非常非常地重要,这是个关键之处。那么我们平常的精气其实也是藏在五脏的嘛。
【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
(我们这个版本漏掉了一句——气胜伤恐者。大家要补上。)
「中盛藏满」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可能吃的食物过多了,所以内脏的负荷过重了——胀满,这时候就会产生喘息不止的情况,而且好像很容易受到惊恐和恐吓。
【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这个人他如果吃得过多了,内脏的负荷重,他发出的声音就好像是从屋子里发出来的——比较沉闷,听起来有点儿费力。这说明什么呢?他中焦部位的湿气过盛,而且本身可能也是吃得有点儿多,就产生了一些余热。中焦部位的湿气过盛,再加上食物吃得过多产生的余热,这样一混合,就导致中焦湿热。所以少吃饭真的是很必要,吃多了容易得病的。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如果发现有个人他讲话的声音微弱,没什么力气,但是还终日(整天)重复着讲同样的话,一遍又一遍地在讲。这说明什么呢?气已经被夺了,内脏功能可能快停止正常运行了。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如果发现有的人「衣被不敛」(衣衫不整),「言语善恶,不避亲疏」,就是说,说话的时候口不择言,也不管是跟亲人还是陌生人讲话讲得非常不妥当。说明什么呢?这个人神明已乱。内脏的神志没有办法固守于内了。
【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苍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yāo)也」,或者读「门户不要(yào)也」。要(yào)就代表禁要(管得住的意思);若是读要(yāo)的话,就是约束住。意思都一样。
仓廪,我们知道,是指仓库。要是把带着皮儿的这些谷物装在这儿,那么这个仓库就叫「仓」;去了皮儿的一些粮食放在这里,这个地方就叫「廪」。实际上都是仓库。
那么在中医里认为,我们的脾胃是装载饮食水谷的地方嘛,我们的脾胃就是「仓库」。
这里说「仓廪不藏者」,就是脾胃不收藏。脾胃不收藏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饮食刚吃进去就吐出来了,或者刚吃进去就想上厕所(就想排出去),这说明「门户不要(yào)也」,或者说「门户不要(yāo)也」,就是说这个门户管不了了,甚至大小便都失禁了。
然后讲: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如果看到有的病人,听他说小便、汗液就一直在往外流、一直在往外流,好像不停止一样的。这说明什么呢?膀胱没有办法固守小便和汗液了。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那么五脏是贮藏精气的地方,其实也是管理精气的地方。如果五脏已经管不好精气了(就是说守不住了),那么身体就出现了种种异常的行为,这就很危险了。
「得守者生」,就是说五脏能够很好地贮藏和管理精气,这样的状态就是健康的状态,即使是生病了可能也是微病;但是「失守」,因为五脏这儿本来是贮藏精气的,它管不好精气了,导致我们身体有种种的异常,甚至有的很严重,这种情况就比较危险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这个版本的《黄帝内经》讲的是「夫五府者,身之强也。」我看其他两个版本都是「五脏」,我们就把这个「五府」改成「五脏」了。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有人解释这个地方说「脏安则神守,神守则身强」,就是说五脏安宁,这五种神守得好(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都收藏、管理得非常好),这样的话我们的身体就自然健康、强壮。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也就是说,其实身体各个部位是强还是弱,也能反映五脏的强弱,是直接挂钩的嘛。
之后又讲: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我们的头这里是精气聚集的地方,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和智慧所凝聚的地方。如果发现有个人他的头总是歪的,不是向左面歪就是向右面歪,然后看他的眼睛好像双目无神(或者说目光有点儿呆滞)。那说明什么呢?「精神将夺矣」(也就是说精神将去矣)。这个症状不太好,要么可能是有愚痴的倾向(有变得痴呆的倾向)。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我们其实可以借助一个人的背部去推测他的心肺功能如何。心、肺不都在胸中嘛,是吧?「背者,胸中之府」,就是我们借着一个人的背部的情况,有的时候可以推测他胸中(也就是心、肺这里)的情况。如果这个人的背是弯曲的,然后肩缩着好像伸展不开一样,就说明这个人心、肺一定是有些衰弱的。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一个人的腰部,一般是肾气在保卫着它。肾气活跃的位置也主要是在腰这里嘛,如果发现有个人他没有办法自由地转动腰部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他的肾脏比较疲惫乏力,有可能肾气比较弱。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这个偻「lǚ」是指弯着背或者驼背的样子。这个地方的「附」读[fǔ],通「俯」。
「膝者,筋之府」。一个人的膝盖部位是筋所聚集之处,如果膝盖没有办法自由地弯曲和伸展了,走路的时候看上去这个人像得了佝偻病一样,伛偻着身子(弯着身子),这头可能也低着抬不起来,就说明什么呢?「筋将惫矣」,说明他的筋是疲惫的,是没有力量的。
岐伯又讲:
【骨者,髓之府,】
骨头是髓的「家」,髓都住在骨头里边,是吧?
【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如果这个人没有办法长时间地站立,走路的时候就一直在晃动,好像没有办法控制方向一样。说明什么呢?说明他的骨头没有力量。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前面讲「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如果五脏好,那身体就会比较强壮;如果身体哪儿哪儿出现了问题,那么与之对应的五脏肯定也有问题。
说「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也就是说,内决定了外,我们肢体上的种种外在表现正说明了内在的情况:如果五脏这里精气是充足的,五脏所藏的「神、魄、魂、意、志」都是正常的,那么这个人就肯定是健康的;如果五脏这里贮藏的精气不足,或者五脏出问题了,或者心藏的神、肺藏的魄、肝藏的魂、脾藏的意、或者肾藏的志出问题了,那这个人他的外在表现一定也是有问题的。
这节课主要讲的就是通过人的外在表现来推测五脏的情况,也算是我们知识储备的一部分了,先收纳起来。
「五脏者,中之守也」,这句话相当地关键:内决定了外,核心、中央决定了地方。五脏是藏五种神的地方,如果五种神一直是健康的,是清明的,那么五脏所对应的身体各个部分也一定是正常的、健康的。所以养心有的时候就等于是在养身(养心就等于是在养身)。
话说医药的「药」(药品的「药」),它的繁体字,我们知道,是音乐的乐——「藥」,上面有植物(有草)。也就是说,植物和音乐对于人来讲是非常好的药材。好的音乐,是可以养我们的心的;养好了心,又等于养好了身。所以大家是可以适当地听一些舒缓的、让人安宁的、让人愉悦的这样的音乐的……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