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黄帝内经》047 脉要精微论篇 “脉象与病象”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接下来,岐伯就讲了不同脉象的发生根由,以及一些病状表现。我们来看一下:
【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
在给病人把脉的时候,如果感觉这个脉象是浮脉,但是不躁急,就说明病邪是在「阳脉」这里,就表现为发热的一些症状——脉象浮,但是不躁急,那说明疾病发生在「足三阳经」。
【其有躁者在手。】
要是感觉这个脉象不仅仅浮,而且非常地躁急,这个病就发生在「手三阳经」。
【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
把脉的时候,发现病人的脉象很细而且是沉脉,说明病发生在「阴脉」,症状表现就是骨头疼或者说骨节疼——疾病发生在「手三阴经」。
【其有静者在足。】
把脉的时候,发现这个脉不仅仅是细而沉,而且还很静,就说明疾病发作在「足三阴经」。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
「数动」,就是频率很多的跳动(指的是脉搏);「一代」,指的是一停一止。
就是说,脉搏频繁地跳动几下,然后就歇一歇一样的——跳几下就歇一歇,跳几下就歇一歇……这说明疾病发作在「阳脉」上。
【泄及便脓血。】
这个脉,跳几下停一下,跳几下停一下……疾病发作在阳脉上,阳热郁滞了会有这样的脉象——那病人可能就会出现泻痢,或者大便带脓血的情况。
【诸过者切之,】
指的是任何不正常的脉象,其实都可以通过我们「把脉」来感受出来。
【涩者,阳气有余也;】
把脉的时候,如果感觉这个脉象发涩,说明阳气是有余的。
【滑者,阴气有余也。】
如果脉象滑利,说明阴气有余。
有人这样解释,说:当我们体内阳气有余的时候,可能就津液少、就血少;血少,所以这个脉就是涩脉。那么,当阴气有余的时候,说明气多,气多——气能拖着血快速地走嘛,是吧?气多,所以这个脉呢,就显得顺滑、敏捷。
接下来,讲: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
如果阳气有余,这个病人可能身体热,但是没出汗。
【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阴气有余,这病人可能就会出很多汗(汗比较多),身体感觉寒冷。
【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阴气、阳气都有余,病人的症状可能就是没怎么出汗,但是发冷(感觉寒冷)。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
我们在把脉的时候,用手指推脉向外,这个脉不动,而且好像附着在骨头上一样,我们就可以推断:这病人可能胸腹这里边有一些积聚呀。
【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我们用力按这个脉的时候,如果往里推,脉却反弹朝外了,就说明病人身体中有热病。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我们在把脉的时候,如果感觉寸口脉比尺部的脉跳动得要更加强健有力,就说明这个病人腰部以下可能是发冷的。
这个「清」,在这里代表「发冷」。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我们在把脉的时候,如果感觉寸脉不足,尺脉反而比较盛,就可以推断:这个病人可能会有头痛、项强这类的疾病(就是头疼,脖子这里不舒服)。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把脉的时候使劲按,好像一直按到骨头这里了一样,感觉这个脉气少(脉好像没什么力量,脉气不足),然后病人可能就会腰椎这里痛,而且身体有麻木的这种现象。
今天的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岐伯大师的内证,再加上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可以标注。
可以说,《黄帝内经》当中处处是重点,因为它毕竟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基础和纲领。尽管有些内容学起来有一点点枯燥,但是我们要相信——用到的时候,是非常有实际价值的!
所以呢,还是花一点时间,花一点心思来进行记忆吧!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