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帝
内
经
医
之
始
祖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养
生
宝
典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我们继续回到《四气调神大论》。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
这里的「天气」,不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天气预报的天气,指的是万物的「天然本真」之气。
说万物的天然本真之气,都是清净的、都是光明的。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感受:这天然本真之气到处遍在,无比地清净、光明,这里含藏着所有「德」,没有穷尽……所以,这天然本真之气非常尊贵。
「不下也」:「不下」,就是非常尊贵。
【天明则日月不明。】
接下来,这个断句大家要注意:「天明则日月不明。」句号,这是个句号。
说:因为我们的天性本真就是这样的清净、明亮,所以回归这里的时候,你感觉太阳月亮的光明,都不算亮了(不算什么了)。因为我们的天然本真之气,无比地清净光明,胜过无量的太阳和月亮。
接下来:
【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
这个「邪害空窍」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邪」?——不正曰「邪」。你没有安住在天然本真之气的清净光明,起了杂念了,起了杂念了其实就是「邪」。这个「邪」,是相当于天然本真之气原有的清净光明而言的,这就「邪」了。
那么,一有杂念,其实就有邪气了,就害了空窍。
一说「窍」,我们想到在人体上有七窍,其实这是肉眼所见的七窍;闭上眼睛打坐,你会看到:要是从粒子的角度,每个粒子内在它都是有空间的,也可以说每个粒子都有空窍;要是从五脏六腑和三焦的角度讲,也都是含有空间的,都不是满的。
那么,一旦生了邪气(杂念就是邪气),一旦生了这种邪气,它就将充满空窍(也叫孔窍),充满我们身体的那些原本空的地方,那就不空了嘛,是吧?
其实,相对于天然本真之气而讲的话,「空而正」——这种本然的「空」,它就是「正」的;那么「不空就是邪」——不空就是邪。这个杂念其实就是病,太上老君讲「杂念就是病,就是邪」。
这个邪害了空窍,就开始脱离了原有的清净光明状态了,阳气开始闭塞了(不通了)。为什么不通?因为不空,所以就不通了——越不空,则越不通。
所以,有人讲「要想健康,六腑常空」,还说「三焦不空,疾病杂生」等等。
其实「空则通」,这是必然的。像我们开车的路上,空荡荡的,一个车都没有,就我们自己的车,那肯定很通畅,是吧?那到路上一看,很多车——不空,所以不够通。
阳气这个时候闭塞了,「地气冒明」(「冒」是压制、超越了),本来处在低位的这个地气,已经压制了那种阳气了。
【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云雾不精」(这个「精」,是精明、明亮的感觉),这个时候「云雾不精」,就是雾蒙蒙的了;「则上应白露不下」,这个「白露」,就是白色的水,这是很文雅的一种形容。
那么,云里、雾里其实都是白色的小水滴嘛,但是水滴不够大,降不下来——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这里讲的是什么呢?「交通不表」,就是说天上的雨水应该降下来滋润万物,但是它不降下来,那地上的万物得不到滋养(得不到水份的滋润),慢慢地各种各样的树木都枯死了。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因为气候异常,「恶气不发」,就是说浊污的气也排不出去,不能发散出去,不能够消失;然后「风雨不节」,风雨没有节制;「白露不下」,该降的雨降不下来;「菀槁不荣」,因为不下雨,那草木都枯槁了,失去了原来的那种光华。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
贼风又屡次来侵袭,一开始是不下雨,后来「暴雨数起」,不停地降下暴雨。
【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这天地四季(就是四季的四气)不能相互保护和维持,不能相互助推了,关系就像混乱了、破裂了一样,这个状态是「与道相失」的状态,就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和谐。
上节课讲得多和谐啊:「春生助夏长,夏长助秋收,秋收助冬藏,冬藏又助春生」……多和谐啊!但是现在呢——打破了原有的和谐。
「与道相失」,失于道了,没有合于道;「则未央绝灭」,很多的物命还没长好呢,就开始绝灭了(灭绝了)……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苛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但是,圣人了解我们的天然真气的清净光明状态。圣人一直合于「道」,一直合于这种天然真气的清净光明,所以圣人就不容易生病,不会有怪病。
那么,圣人常处在清净光明的状态里,他看过去——万物好像都挺好的,没发生太大的变化,而且勃勃的生机一直就没有停歇呀。「生气不竭」,就是说生发之气一直就没有中断啊!
有什么样的心,则看到什么样的境,那么杂念纷飞的、邪害了空窍的这些人看到的就是气候的恶劣,甚至有天灾,很多的这些物种灭绝,一派惨状;但是,圣人天天合于清净光明,看到的就是吉祥之相。
这《黄帝内经》,还不能只从纯医学的角度去解。因为无论是黄帝还是岐伯,他们都是通天得道者,他们的水平不会只局限在肉眼所见的「相」上。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从「修行者」的角度去理解、去感受。
那么,接下来的这个段落呢,跟上节课是呼应的,开始讲「四气」的变化。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说「春生」——春气主生,如果逆着春生之气的话,「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这个上节课讲了,逆着春气而行会伤肝。因为春在五行中属木,肝也属木,逆着春气而行则伤肝。这里的少阳,乃至后面的太阳、少阴、还有太阴这里,是针对四季来讲。
根据「阴阳的学说」的话,春季属于是少阳,夏季属于太阳(「太」是极致的意思),夏季阳气最旺,然后秋季属于少阴,冬季属于太阴(「太」也是极致的意思)。
春生,阳气有所生发,但是肯定跟夏天是没法比的。那么,春气属于「少阳」,夏气属于「太阳」,这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知道肝主疏泄,那么逆着春气而行,如果伤了肝,就是阻碍了肝气正常的疏泄功能了,就容易在我们体内潜藏一些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那么,如果逆着夏气而行——「夏长」,是吧?逆着夏气而行,「则太阳不长」。
夏天的特点:一个是万物疯长,阳气最旺;再一个就是,汗液要让它顺畅地排出来,是吧?如果逆着夏气而行的话,就会伤「心」。因为在五脏里「心属火」,对应的是夏季,逆着夏气的话会伤「心」。这个「心气内洞」,也就是伤了「心」的意思。
我们又知道「心主神明」,要是伤了「心」,其实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逆秋气,则少阴不收,肺气焦满。】
那么秋天、秋气,我们知道「秋收」,如果逆着秋气而行的话,那么「少阴」(这指的是秋气)就不能够完成它收摄的这个功能,肺气就焦满。因为秋天在五行中对应的是「金」,而五脏里「肺属金」,所以逆着秋气而行就伤肺,使得「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独沉。】
那么,冬气其实闭藏。如果逆着冬气而行,就使得「太阴不藏」——就是使得冬气这个闭藏的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就会伤肾。因为冬天对应的五行是「水」,而五脏中「肾」对应着水,所以逆着冬气而行会伤肾。
「肾气独沉」,有的版本说这个「沉」其实是「浊」。「肾气独沉」,就是说这个肾阳该往上升的,它不往上升,反而往下沉了,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固精保元了,使得我们的体力大量地流失。到了来年春天可能就骨骼松弛无力、四肢冰冷之类的。
所以说: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可以说,万物是阴阳二气的表象(表现),那么万物的根本其实是「阴阳」。
大家如果不能理解,就闭上眼睛感受——「万物的根本其实是阴阳」,就是说内在是阴阳,外在表相是万物,万物就是阴阳二气不同比例的一种显现(不同比例的阴阳二气,显现为各式各样的万物)……
其实,这个也就是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意味着万物,根本都是从阴阳来的——就是说,阴阳的配比不同,产生了八卦的不同。那么,八卦又扩展成六十四卦,其实越扩展越多,那就是形容万物的这种繁复性、丰富性。
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万物是「表」,阴阳是「里」,所以圣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就是说,一切万物我们都能划分成阴阳,从表象上能划分出来,从内质上也能勘测到就是阴阳。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所以圣人在春天、夏天温暖和煦的时候,就着自然界的阳气的旺盛,就很好地养我们体内的阳气。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冬天,一个是「收摄」,一个是「闭藏」,就把春、夏养的这个阳气好好地消化吸收一下,就养一下「阴」。
春天、夏天,一想起来就是温暖啊,炎热啊;秋天、冬天,一想起来就是凉爽啊,冰冷啊,正好是「阳」和「阴」的相对。那么,生长呀,疯长呀,外放呀,排汗啊……那种外向性的,那是阳;那么,秋天的收敛呀,收神呀,收摄呀,冬天的闭藏呀,含藏呀,保护啊,这都是「阴」的感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然后,我们看春天它是「少阳」,夏天是「太阳」。「太」,意思到极致了,到了极致——物极必反,是吧?「太阳」之后就开始「阴」了,就少阴了;「少阴」然后到极致就成「太阴」了,就成冬天了。那么,阴极又反阳,是吧?冬天之后,又是春天——又是「少阳」,到达了阳的极致,又开始反阴……就反反复复地这样循环。
因为圣人懂得「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所以他们就顺着春、夏、秋、冬,该养阳的时候养阳,该养阴的时候养阴,这就是「以从其根」的表现,就是随顺万物的根本,也是随顺万象的根本。
但是,如果——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如果你逆着阴阳的根来走,就破坏了它的本,就坏了本来的真性了。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阴阳在四季当中的变化,其实就是万物的终结和开始。因为阴阳是万物的根本,阴阳的变化就是万物的变化。阴阳的变化也是死生的根本,比如说:死,它就可以代表阴;生,就代表阳。生而死,死而生;阴而阳,阳而阴,其实也是互生的。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了解了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了,我们就顺着阴阳的规律就好了;但是,你要逆着规律,那肯定灾害就生了。顺从这个规律呢,就不容易生病了。
【是谓得道。】
这就是「得道」的状态。
「得道」,什么是「得道」啊?不是说「我知道、我明白」叫得道,而是你要和「道」合一块,始终是「合一」的,才叫「得道」。说这个东西我得到了,你拿到手里了,它在你手里了,你都跟它合为一体了,这叫得到它了,是吧?你不是说我看见它了,或者我拿了一会儿又失去了,那就不叫得到了,是吧?「得道」了,它始终在你这儿,没有离开你;如果离开了,就叫「失道」了嘛。
然后讲: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
真正的圣人都会行道(就是顺道而行),但是愚笨的人、愚昧的人,他就背道而驰——背离「道」。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因为万物的根本是阴阳,所以顺从阴阳则生,逆着阴阳的规律则死。
这里的「死」,就是给自己带来灾祸的意思了。
【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顺应阴阳变化的规律,那一切都是有秩序的,都是和谐的,都是良性的循环;但是,如果逆着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乱了。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这个「格」,我们知道格斗啊,格杀勿论啊……「格」,有戕害的意思。
说「反顺为逆」,该顺着阴阳的规律的,但是你偏偏逆着它而行,这就是自我戕害,自找麻烦了。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因为圣人通晓「阴阳乃万物的根本」这条真理,所以顺从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就生嘛,是吧?
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他们不需要治疗已经发生的病,他们的重心在预防疾病上。
因为你一直顺从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不会生病,就不需要治疗已经发生的病。只要顺应阴阳变化的规律,就是在预防疾病,就让它始终不发生。所以,可以讲修得越好的人,应该越没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只要顺着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去做,根本就乱不起来。乱不起来就不需要治那种已经混乱的状态,乱不起来。只要顺从阴阳变化的规律,你就始终在那种未乱的状态,在那种和谐的状态。
所以说「上医治未病」,最上乘的医生让我们不生病,这是最好的。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个「锥」,代表武器。
说:你都已经生病了,然后赶紧再去找药去;这社会,或者环境,或者公司都已经乱了,你再去治理。这就好像渴了,再现去打井去;马上要投入战斗了,现去铸造兵器就来不及了。
也就是说,中医是有超前思维的。在病发生之前,我就防止它发生,我就始终健康,我就不用治病,这很超前;在乱发生之前,我就治理得很好,永远不乱。永远不乱,我就不用治那个乱象——真的很超前。
这种超前的思维其实运用好了,实践好了,也真的很帮我们省钱。一直很健康,还需要治病吗?不需要啊!一直在养生,不用养医生,是吧?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