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帝
内
经
医
之
始
祖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养
生
宝
典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大家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阳气受到伤损的一些情况。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它本身就是蓬勃的、外放的感觉,但是过于操烦、过于操劳就有可能使得阳气因为过度的亢盛外张而自伤,所谓「多用必大废」。阳气的特性,它是亢奋的,是外向的,但你过度地用它,则导致「精绝」(就导致精力的衰竭)。
「辟积」,这种情况一直重复的话,就是使阳气使用过度,过于耗损,如果一直重复的话,这种累积就会使人在夏天的时候得一种病,叫「煎厥」。这个厥是晕厥的「厥」;「煎」,小火慢煎,就是说这种「厥」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有一定的原因,而且一直累积的,就好像我们在煎什么食物的时候,火不能开得太大,慢慢地煎。也就是说「煎厥」是累积而成的一种病变,临床表现后面有讲。
所以文中这个「使人煎厥」后面应该是个冒号。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煎厥的表现是什么呢?「目盲不可以视」,突然眼睛就看不了东西了,看不清了或者看不见了;「耳闭不可以听」,这个耳朵感觉好像听力受阻了,听不清了。
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种目盲、耳闭(就是说眼睛不能看了,耳朵不能听了)这种情况,「溃溃乎若坏都」,就好像这个堤坝决口一样,突然就发生了。虽然它是累积的结果,但是量变产生了质变了,突然就发生了,而且是不可阻挡的。这个「溃溃」形容不可阻挡。
「汩汩乎不可知」,一旦决堤之后,这个水汩汩而出,挡也挡不住了。 刚才讲的伤阳气的一种情况是「烦劳」(就是过度地操劳),你无论是在工作上过度操劳,还是说性生活不节制的这种过劳,都会导致「精绝」(精气衰绝)。那么过度地烦劳,我们知道也会伤肾;那肾主耳,所以肾有毛病的话,就会使得人会出现耳鸣、耳聋的一些症状,有轻有重。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还有一种情况会大伤我们的阳气,就是大怒。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大怒伤阳气。
「而血菀于上」,人在极度愤怒的时候,这个血随着阳气上升就灌注到脑中了,血往上冲,血淤积在人体的头部,「使人薄厥」,「薄厥」就是中风、昏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有伤筋骨」,有的时候大伤阳气的结果还可能会伤了筋。
「纵」,这个纵指的是筋失控了。
「其若不容」,就好像肢体不听使唤了。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偏沮」,就是说一半儿身子总是出汗,慢慢地「使人偏枯」,导致半身不遂了。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这个「痤」(痤疮的「痤」);「疿」,有点像汗疹(一些疹子)。说你一直出汗(这个地方一直出汗),然后又遇到了湿气,或者说总是出汗,这个地方一直湿、一直湿,湿侵入人体,就导致我们就生了一些疮疖、疹子。
【高粱之变,足生大疽,受如持虚。】
「高梁之变」,这个「高」通那个油膏的「膏」,指的是肥甘厚味;「粱」,精细的食物。
「高粱之变」,就是整天吃一些肥甘厚味或者过于精细的食物,「足生大疽」,足以生大疽(大的毒疮)。
所以,很多病是吃出来的。有的时候记者采访一些百岁老人,问他们平常都吃什么啊?都喝什么啊?他们基本上都粗茶淡饭的——土豆啊,地瓜啊,喝点粥啊,吃素的也比较多。所以食物越精细越容易造病,越是肥甘厚味、太油腻,越容易造病,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你天天吃这些油膏比较多的食物,又非常精细的食物,也没什么营养,到最后就足以累积成大的毒疮了。
「受如持虚」,这个时候你的身体也不受主宰了;「持虚」,就好像你拿着一个空碗装东西一样,很顺畅就装了,自然而然地这病就来了。它怎么来的?你迎接来的,你造成的。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然后有的时候「劳汗当风」,我们比如说在劳作、体育运动,出汗了,出挺多汗,正赶上这儿吹着风。
「寒薄为皶」,这个「皶」是指的小粉刺。就是说出汗的时候正好吹了风了,有时候寒邪聚在我们皮肤腠理这儿,就形成了小粉刺了。「郁乃痤」,小粉刺发展发展,这寒邪在这儿积聚着,发展着、发展着,成痤疮了(成一些疥疮了),这就严重一些了。
然后又讲: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我们的这个阳气,从精微的角度讲,或者说从精气神的角度讲,这个阳气很养我们的「神」。这个人「阳气旺」他精神就好,精神状态很昂扬,很蓬勃的,充满生机的。
这个阳气从柔和的角度讲,它是养我们的「筋」的(筋骨的「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但是如果不注意,这个「汗毛孔开阖」失去了该有的轨则,就是说汗毛孔的开阖异常了,寒气就容易从汗毛孔钻进来。
「乃生大偻」,「偻」就是这个背弯曲的那个感觉。一说「佝偻病」,我们知道,就是不直,比较打弯儿的那个状态。中医里有句话叫「寒则筋急」,就有点儿像热胀冷缩——寒冷,这个筋就容易抽(抽缩),所以背就不直了。寒则筋急,受寒了容易抽筋,这样的情况很多见,有时候夏天你开着空调睡觉,温度有点儿低,也没盖什么,然后突然小腿抽筋了,说不出的疼痛感,你就醒过来了,盖个小薄被(盖个空调被),一会儿就好了,或者按摩一会儿(按摩,摩擦生热),一会儿就好了。
下面讲: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这里讲到「营气」了,过去我们也学过的。「营气」,有营养的气。
我们知道,营气它是水谷精气当中的精华部分化生出来的,是非常非常有营养的一个气,平常随着血液可以流动输布到我们的全身,滋养五脏六腑,还有骨骼筋脉。
这个「营气」,它与筋脉外边的「卫气」相对。它在血脉里边走,在这血脉里边,它也会化身为血液的一部分,运行到我们的全身,所以「营气」也叫「营血」。
但是,当我们伤了阳气的时候——伤了阳气,一说汗毛孔开阖异常,这说明也伤了卫气,是吧?这寒气进来了,就可能使我们有那种拘挛产生,要么背伸不直了,要不四肢哪抽筋了。
然后,营气也受影响了,「营气不从」,营气的流动也不顺畅了。不顺畅,它可能就逆阻在我们的肌肉腠理之间了,就会产生痈肿。
痈肿是怎么产生的呢?在《正理论》里讲,说「热之所过,则为痈肿」,是认为这儿有阻滞的热;也有一种说法,就是说血淤住了(积聚、阻塞了),然后这里的热聚在一起,慢慢成为脓了,这种情况其实就是痈肿,痈肿的肿块里(内部)就可能有脓。「脓」是什么呢?过去我们还学过腐烂的肉,「脓」是腐烂的肉,那肉为什么会腐烂呢?——热!热毒把它给烧烂了……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
说邪气陷到我们的脉里边去了,陷到脉里之后,天长日久就成了脓了,溃瘘了,这就叫「瘘」。说日久成了脓,溃瘘,这叫「瘘」,也叫瘘疮。一看这个字也是让人感觉不太舒服,像「痈、疽」那样的字,一看就是让人不舒服的。
「留连肉腠」,它就留在(就停留在、滞留在)我们的肌肉和腠理那个地方了。
【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这里的这个「俞」念「shù」,其实通那个腧穴的「腧」,代表我们经络上的那些穴位。
如果寒气从我们的穴位这里侵入,「传为善畏」,就是一直往里传。寒气进来之后一直往里渗,向内伤了我们的五脏了,损伤了我们的情志。因为五脏也叫五神脏,上节课讲了,它影响了五脏,伤了五脏,我们的神智就会受影响,精神会受影响。然后这个人可能就会出现畏惧(就是害怕),还有惊骇(吓得不得了),「惊骇」形容那种疯狂吓到的样子,就可能是这样子,这也是寒气入体。
寒气入体,伤了五脏了,五脏都是藏「神」的,它伤了五脏了,所以这精神都异常了,害怕或者是像受了惊吓一样的。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
这个「魄汗」,出汗的应该是皮肤,是吧?但是,肺主皮毛,是吧?肺又藏魄,所以「魄汗」指的就是肺汗,其实就是肺汗。「肺藏魄」,肺主皮毛而出汗,「魄汗」指的其实是肺汗。
这个汗还没流完呢——「未尽」,还没流完呢,也就是说没出透,还有汗,但是没出完,没流出来,汗没出透。
「形弱而气烁」,形体又比较衰弱。「气烁」,「烁」一闪一闪的,不稳定的状态,也形容衰微的状态——形体弱,气也弱。
【穴俞以闭,】
但此时,穴位是闭塞的。这指的应该是汗毛孔(穴位,汗毛孔),这个汗毛孔闭塞的,那邪气就闷在体内了,出不来了。
【发为风疟。】
到最后可能就引发「风疟」之病,也就是疟疾。
「风疟」一般就是指的由风邪引起的疟疾。
风邪入侵我们人体了,也可以说是寒热交替的感觉。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一会儿冷一会儿热……有的时候病人还会头疼,所以寒气入到我们人体,无论是入于体表,还是入于五脏六腑这里,都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
寒气可能会使我们抽筋儿;然后,我们在劳作或者运动时流汗了,然后又受了风了,这个寒留在体表,可能使我们就出现一些小粉刺,或者一些痤疮。当然有一种说法,就是说还不仅仅是寒,因为我们出汗的时候,那个汗液里含有一些毒素,要是一直在体表侵蚀肌肤,有时候会引起过敏、发炎,所以会有粉刺、痤疮出现,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那么汗要是没出透,形体弱,气也弱,然后穴位这个毛孔一闭,该出来的一些邪气没有出来,然后就会发为风疟。
这节课就先到这里,再来复习一下要点:
首先,阳气是我们的生命之根本,一定不能轻易地劳伤。如果伤了阳气的话,可能会让人眼睛看不见了,耳朵听不见了,这是过劳伤阳气;大怒也伤阳气的,大怒有的时候阳气带着血往上冲,人会突然地气昏过去了(昏倒了);如果伤了阳气,有可能还会损伤我们的筋,使得我们的肢体不生(不听我们的使唤);然后伤了阳气的结果,还有可能让人半身不遂,轻一点儿的生一些疮、疖、疹子。
另外又讲肥甘厚味,还有过于精细的食物不要吃太多,吃多了容易生疮。
还有运动或者劳作出汗了,最好不要受风,而且及时把那个湿衣服换掉,如果那湿衣服你一直贴在肌肤上,对皮肤也不好,而且有湿邪可能就趁着汗毛孔打开就进到我们体内了,这也麻烦。
又讲这个阳气有多好,「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要是养好了阳气,我们就养好了神,也养好了我们的筋;但是如果伤了阳气就可能身体伸不直,像佝偻一样的,或者抽筋儿;如果伤了阳气,营气也不听话了,运作不畅,逆在肌肉腠理之间,也可能产生一些痈肿;如果伤了阳气,也有一些寒气可能从我们的穴位这儿进去,开始伤我们的心肝脾肺肾,然后导致一个人的精神开始异常。
我们要是学习中医发现,身体情况确实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有一些的精神疾病,甚至所谓的附体,直接就是身体的原因(生理的原因)造成的,某一个脏器异常造成了他精神的异常。所以我们有时候也看到,某某人像疯了一样,或者像被附体了一样,某个老中医过来给他扎了一针或者两针,立刻就好了。
好,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吧!好好地养我们的阳气——不要过劳、不要大怒、精神内收、常念圣号,让阳气越来越旺,阳气也显现为光……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