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西南联大》



国庆假期看了部纪录片,《西南联大》。共5集,每集50分钟。
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分别是《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
本片讲述了西南联大在抗战时期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建,“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展现了其历史渊源、灵魂人物、杰出代表、事迹成就及对中国教育、文化、社会的深远影响。
之前我对西南联大的了解,多源于文字,包括《先生》、《民国的底气》、《南渡北归》等作品以及系出联大的汪曾祺等作家的文章。
据说人的行为模式包括视觉型、听觉型及感觉型。我不太确定自己的类型,但能明确地感觉到阅读、听讲和看影像资料,体验和记忆是不一样的。
阅读时偏理性,看影像视频就比较感性。
这部纪录片,令我对西南联大这所伟大的大学有了更感性的了解和认知。
是的,伟大。
西南联大有伟大的、永恒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力量。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时讲了这番话。西南联大是真正的大师云集。
联大成立于战时,条件当然是极为艰苦。
但看当年教授学者们留存下来的照片,无论是着长袍还是西装革履,无论单人照还是合影照片,真是会令人赞叹他们的精神气质之不凡。
简直高贵,配得上人们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完美想象。

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





得体的,不止是形象气质、精神面貌符合人们对知识分子的想象,更是因为他们为师所付诸的行动和做派。
近些年,很多人追寻探究“民国味”,甚至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都被再版了出来。我想,代表民国味的,正是这一代知识分子。
令人膜拜,高山仰止。
他们的名字还都特别好听。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自不必说。瞧:
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魏建功、胡适、杨振声、刘文典、闻一多、钱钟书、沈从文、饶毓泰、朱物华、郑华炽、吴大猷、吴有训、叶企孙、周培源、赵忠尧、叶公超、柳无忌、陈达、潘光旦、李景汉、吴泽霖、陶云逵、费孝通……
查良钊、查良铮(穆旦)、刘崇鋐、雷海宗、姚从吾、毛准、郑天挺、陈寅恪、傅斯年、钱穆、王信忠、邵循正、皮名举、向达、张荫麟、蔡维藩、陈受颐、葛邦福、吴晗、陆伯慈……
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沈有鼎、杨武之……杨武之是杨振宁的父亲,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
群星闪耀。
片中出现的那些熟悉的、陌生的名字,都让我觉得他们名字起得真好。我想:不仅仅因为他们的名字在中国历史、教育史上闪闪发光,也因为能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汉字之优美吧。
1939年,西南联大全校教师共有269人,以上只是其中的一少部分(来自百度百科)。
片中有采访杨振宁的几个片断,时年他95岁,精神矍铄,言辞爽朗,逻辑清晰。今年杨先生已是百岁了。

忆及联大的学习生活,他回忆起“大一不分专业,学习公共课程,班里有个同学叫许渊冲的……”然后镜头一转,是许渊冲接受采访,说当年就坐在杨振宁旁边。忆及当年,眉飞色舞。
知道许渊冲是在《朗读者》节目中,看这部纪录片才知道他在大学期间就曾给飞虎队做过翻译。
抗战期间,上千名联大学子入伍参战,包括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毕业于联大并任教的诗人穆旦(查良铮)等等,他们中的很多人没能活着看到胜利。
邓稼先、朱光亚、杨振宁、李政道都是西南联大的“杰出校友”。众所周知,后两位还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们都师从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
杨振宁在片中讲述,自己本科毕业时的论文,得益于吴先生的指导,也为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奠定了方向。

吴大猷与杨振宁、李政道
吴大猷在西南联大结束任期后,1946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任客座教授,后退休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1978年后长居台湾,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2000年,95岁去世。(据资料整理)
我多想了一下,如果后来,梅贻琦、蒋梦麟等不去台湾,吴大猷不去美国,结果会是怎样?……
历史没有如果。
《西南联大》若有可能继“嘉萌长流”之后,继续纪录那一代人的“后来”,后来呢?……在那个历史的转折点,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四散之后,看每个人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跌宕和变故,可能更令人唏嘘。
在这部纪录片里,可以看到渗透到中国文化人骨子里的高贵和高尚、团结和勇敢,豁达和乐观、聪明和智慧、坚韧和坚强……等等。
从1937年11月三校合并创立到1946年8月“三校复员北返”,短短八年多的办学时间里,就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和170多位两院院士。
曾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彭珮云也毕业于西南联大。她在片尾的采访中说:“整个联大是民主、开放、活跃、向上的气氛,对我来讲,一切都是新鲜的,都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
1946年联大离开云南之时,在校园里留下一块石碑,石碑的一面镌刻着抗战从军的西南联大学生名单,另一面是冯友兰撰写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纪录片尾声,是碑文片断的话外音: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
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西南联大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和奇迹”。汪曾祺认为是西南联大宽松的氛围造就了他,说“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若不是看《西南联大》一片,我可能不会去网上找碑文详读。也才知道《南渡北归》之书名的由来。
这本书下载到Kindle上很久了,读了几章就放下了。看完纪录片,提醒自己还是要好好读点书才是。
相关文章沈从文:“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
汪曾祺:人间值得
汪曾祺的境界:人间送小温
有一种精神气质叫“随遇而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