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一般不看电视。昨晚在餐厅做我的功课,觉主照例在沙发上睡预备觉——在沙发上看电视,经常就睡着了。
我二二糊糊听到电视正在播的节目,一男孩对主持人说:她吃西瓜不想吐籽,吃鸡翅不想啃骨头……
主持人问:谁吃西瓜也不想吃西瓜籽啊。
“不是,她吃西瓜得我把籽给挑出来,吃鸡翅让把骨头剔出来。”男孩辩解。
女孩说话时,我就站在电视机前了。只听女孩道:我看抖音上,我朋友圈里也有女孩子是这样的。人家就是想营造一点生活中的仪式感,有什么问题吗?你要是爱我,这点事都不肯为我做吗?
……
我真是,简直要吐出一口老血来。谈个恋爱而已,姑娘你失能了吗?
女嘉宾不知是什么来头,我不认识,毫不留情点评这一对情侣。听女孩说出“仪式感”,她口气里明显有鄙夷,我听出来了,太明显了,简直就是指责,唯恐女孩要成为她儿媳一般,婆婆的口吻:你对仪式感一定是有什么误解吧?!姑娘——你这不叫仪式感,你这叫——作。
以前偶尔听过一期电台夜话类节目,打热线电话咨询或求助的人,经常这样被主持人“抢白”,作为听众,有时会觉得这人就是去找骂的。
又有点佩服主持人。该有怎样强大的内心才能面对别人生活里的一地鸡毛蒜皮?该有多少心理学知识才能应对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该释放多少同理心和同情心才能度人度己?
那对年轻情侣,为什么要上这种节目?能保卫爱情吗?
简直是一场羞辱和自我羞辱。岂不知就把自己的浅薄暴露在了公众面前。某音上,朋友圈里有人这样,你就学这样?还有吃大虾必须男朋友给剥好的呢,还有过生日送玛莎拉蒂的呢……
闺女小时候,切西瓜我也会给切成小块,把瓜籽给挑出来。当妈的可以做到这种程度,但如果要求男朋友也这样做,那就是神经病了,除非男朋友自己愿意。
至于吃鸡翅,乐趣不就在于啃骨头吗?让男朋友把骨头剔出来,是用牙……还是要啃出来投喂到嘴里?
呃——
虽然恋人间的亲昵程度可堪想象,但想到啃鸡翅的“仪式感”,是让男朋友把骨头给剔除,外人,难免,恶心。
这要是我闺女,恨不得一棍子打死她。这要是我儿子,也恨不得一棍子打死,看你领这么能作的女子回家。
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可以自己营造仪式感,但不是建立在别人的不情愿之上啊。如果男朋友乐此不疲,心甘情愿当“舔狗”,另当别论,节目中,明显看出男朋友不愿意啊,两人因此而有矛盾,才上节目寻求帮助。
关于“仪式感”,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
将日常行为仪式化以赋予其意义的行为。
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仪式感无处不在。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中国人向来是注重仪式感的”。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正月十五的元宵,八月十五的月饼,清明节的青团,端午节的粽子……我想到的仪式感,也大多跟吃有关。
关于仪式感,印象最深的有几件事。
第一件是在80年代的一本杂志上读到的。前苏联时期,有个老妇人乘坐火车,吃面包时,拿出自带的桌布铺平整,盘子摆上,面包切切片,吃得很优雅,好像在自家的后花园里享用下午茶……我想象那个画面,就很美好。
第二件是导演张艺谋,每拍完一部影片把旧鞋子扔掉,跟它说感谢。这两天听贾樟柯作品,知道每次拍片前,剧组也都是有仪式的,类似打鱼船出海前,船员们的祭祀活动。
《父母爱情》中,令我印象比较深的剧情,是安杰在家里请葛老师喝咖啡。那是特殊年代,喝咖啡这种资产阶级小姐的生活方式,当然要偷偷摸摸,安杰在院子里摆上咖啡壶咖啡杯,葛老师感叹:这才是生活啊。后来葛老师嫁给隔壁老王,也过上了喝咖啡的生活。
回到节目中追求仪式感的那个姑娘,吃西瓜时的仪式感,不是让男朋友去挑去瓜籽,可以是把西瓜切出十八种花样,可以是把西瓜摆在十八种花式的盘子里,可以榨西瓜汁,等等;吃鸡翅的仪式感,是可以做出可乐鸡翅,奥尔良烤鸡翅,烧烤等等口味,并营造出品尝美食的氛围。
这些,都是自己可以做到的事,不必借他人之手,不必麻烦别人。当你自强自立自信,学会爱自己,也就学会爱别人了。
相关文章
仪式感,让生活成为生活
爱自己的女人,自带光芒
对家人最好爱就是:自己照顾好自己
如果你爱我,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
跨年需要这样的仪式感
“小处不可随便”
我掐指一算,姑娘,你的问题出在“太想买”……
去相亲还穿得随随便便,真的别怪姑娘看不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