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近来读书颇慢,颇少。
过去还信誓旦旦“每周至少读一本书”,现在,很惭愧。
早上在学习群分享了查理·芒格的一句话,他说:“我认识的聪明人,没有一个每天不阅读的,一个都没有。”
2018年,芒格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自己一周要读20本书。
查理·芒格出生于1924年,2018年已是94岁高龄(用计算器算的)。想起之前我曾保存过的一张照片,是80多岁的巴菲特在读书。他和芒格是“共事了超过五十年的同事,也是最真挚的朋友”。
芒格的那句话,又激励(刺激)到了我。今天把《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读完了。
对这本书的介绍说是杂文集,我宁愿看成随笔集。杂文往往让人想到横眉,看到字里行间的情绪,明示暗藏的机巧,曾经喜欢过,还订过杂文报。现在,许是年龄所致,更喜欢平和温暖的文字。
看一个小说作家的随笔,能看到更多他个人写作和生活层面的东西。虽然《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出版于2015年,DB评分6.5,有评论说这作品“水”。但是,我还是读到了对自己来说有价值的资讯。
我一边读一边做摘录,随时复制粘贴到学习群,有的就发在了微博上。读别的书时也一样。
关注我的人看我发的内容,基本上可以知道,我最近在读什么书。这么做,跟写作一样,可称作——为了忘却的记录。
余华的这本书,我的启发和心得有几点。
第一,职业作家是每天都要写作的。
这从书中收录的多篇日记即可看出。即便不写长篇,也会以日记的形式写作。这样做,或许记录的东西就成为了日后小说写作的题材。最不济,也会收录到随笔杂文集里。
每位作家,都保持着两个习惯,日复一日。一是每天写作,未必发表;二是每天锻炼,或是快走,或是跑步,或是健身。
无一例外。
村上春树之所以格外突出,是因为他每年都参加跑马——马拉松比赛。还写了一本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今天还抽空看了个麦家的访谈, 20多分钟。麦家形容写作是一种生理需求,因为离不开。他每天过着僧尼般自律的生活,5点起床,9点必须开电脑写点东西,如果不写,一天不得安宁,精神就不得镇定。
优秀的人都是相似的。勤奋?只是最最最最基础的而已。一想到人家都功成名就了都那么优秀了还在努力,我看本书怎么能那么慢?每天还想着“今天要不要写点啥”“今天还写吗”……打开公众号编辑器开写就是了。
第二,在写作之外要有点业余爱好。
不看这本《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不知道,余华很热爱足球。甚至专门跑到国外看球。
有朋友问他值得跑那么远看球吗?
他在日记里写:为什么现场比电视直播精彩?原因当然很多,其中有一个很重要,就是话语权。电视直播只有两个话语权,现场有两万个话语权。
这也解释了为何粉丝追星一定去演唱会现场。现场感,话语权。
第三,作家必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
细致的观察,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思考。
我读到这一段时,赶快做了标记:
迈阿密的海水在阳光下层次分明,远处是神秘的黑色,近处是亲切的绿色,冲向沙滩的是白色浪涛。也许是熊熊火焰让我们觉得红色是热烈的颜色,而冬天的积雪又让我们觉得白色是冷静的颜色。可是看看热情奔放的浪涛,这是大海永不停息的脉搏,就会感到白色同样热烈。所以我在岸上看到的是白色火焰冲上来了。
我现在生活在海边,溜达着十几分钟就能到走到海边。每每看到海,并无如此细致的观察,更不曾把海的颜色用自己的文字描述出来。看余华所写,就知道作家是如何观察景致的。由远及近,色彩变化,情感和联想。
写作者的眼光和眼界,注定了要看到更多更远更深,想得也要更深入。
三条足矣。
再补充一条。余华出生于1960年,这一代的作家,经历得足够多,也已经有机会走出国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一书虽不是游记,但已经看到他的脚步走遍了世界。
“你都没观过世界,哪来的世界观”,虽是一句台词。但可以确信的是,一个观过世界的作家,才能看到巨大的差距。
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相关文章
被中断的阅读
参照物
“幸福让”
梦回潮州
一寸光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