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做“木头人”游戏的小孩
常常在临睡前跟小曦同学视频一下。
有时,是问她一句:下课了吗?在干嘛?今天过得好吗?还有钱吗?……
有时,不发视频,只是微信上讲一声:我睡了哈。
昨晚视频,是得知她暑假可能不回来,机票二万六一张也难求,而且很可能熔断。她有同学买了两家航空公司两个航班的机票,也不确定能飞,毕竟国内疫情政策是如此形态。
之前是我们劝她,“要不别回来了。”
“比新冠病毒更可怕的,是对病毒的误解和恐慌;对新冠病人伤害最大的,是对他们的鄙视和谩骂。”
有个阳性无症状者并不知检测结果,正常出差到某个城市,就可能被指为“千里投毒”……珠不知,人家是在“为了生活,茫然四处奔波”。
有个年轻医生,因同一批核酸的十个人里有一个阳性,她需要复查。她一个人在一个小屋里独处了五个小时,等待结果。作为医生,她知道奥密克戎没那么可怕,但如果阳性了,自己所住的小区就会疯掉,大家不能出门不能买菜不能工作,老人不能看病;很快,自己的信息也会流传在各个微信群里,她自己包括家人也会遭到埋怨,以后进出小区“会遭受异样的目光”。
……
我们怕的也是这个。
这次,是她自己说不回来了。一想到回程复杂,各种检查加隔离时间可能达到一个月。算了。
我又担心她,因暑假回不了家心里落寞,就想着该怎么安慰安慰她,要不给你寄点什么?虽然快递也要两个月才能收到。
这该死的疫情。
要说这小孩,也算生性乐观。视频里,一脸的阳光灿烂,我刚问你暑假回不来,要不要给你寄点啥,她就一笑说自己也在想这个事。
疫情之下,都不容易,只要家人都身心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既然我们的人生中经历疫情,遇到战争,那也是命中注定。焦虑,惊慌,又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
不如接受,面对,如经文说的,“不惊不畏”。
不如淡定从容过生活。
关掉视频,跟她爹感慨了几句。关于她要独自面对的这许多事。
她爹就说,这是好事。现在想想,她小时候,大冬天非要穿凉鞋出去,我当时做得不对。很后悔。就应该让她去试试。试试,她不就知道了吗?
那件事啊。我当时出差了,没在家,回家后听说了,关于小曦的不听话。
那时她三四岁吧,下雪的日子,她非要穿凉鞋下楼。她爹很生气,说外面冷,冻死你,把你脚指头冻掉,这小孩,非常“歪赛”(方言,意思是“让你向东你向西,让你打狗你骂鸡”),非得下楼去……好说歹说都不听,拗不过,就同意她“穿凉鞋下楼”,补充条件是“在外面呆半个小时不准回来”。
人类幼仔不曾体验过冬天室外的寒冷,欣然同意。下楼后没几分钟就瑟瑟发抖,吵着回家。然后,回到家,又是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双重数落。
这件事,成了她不听大人话,不听老人言的典型事件,也成了她性格中执拗顽劣部分的佐证……经常被提及。
转眼间,她长大了,我们也老了。在为人父母方面,我们也有了很多的反思,应该是成长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人类幼仔处于探索世界的阶段。ta不像大人,对冷热,对火炉和冰雪有理性和感性的认知。道理先讲给ta听,不听,就让ta自己去感知,大人,陪伴在侧确保安全就好。
想想管理学上的“火炉效应”吧。
就让ta穿上凉鞋去感受一下冰雪的世界,ta不就有体验了吗?不就记忆深刻了吗?你再说别的“老人言”,告知你的经验之谈,下次ta可能就听了呢。
让ta穿上凉鞋在室外呆足够久,是大人的情绪发泄,是对孩子“不听话”的惩罚。负面的管教,显然对小孩成长并无益处。
虽然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但把孩子教育过程中、人生过程中后悔的事记下来,年轻的父母读到,可能就是一项“借鉴”,就会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是总结“后悔的事”的价值之一种,也是写作的意义。
这些日子我常用微信读书听书。也总是会想起一些“后悔的事”。其中一件,跟读书有关。
小曦同学小时候,像别的孩子一样,睡前想让我“讲个故事”。
我上一天班,有时累得不想多说话,拿本故事书,常常读一篇就口干舌燥,巴不得她赶快睡觉。有时不想读,就给她放磁带听。
床头柜上我放了个录音机,买了很多讲故事的磁带。不想讲故事,就让录音机代替我讲安徒生,讲格林童话……后悔死了,这件事。
孩子的童年才几年?为什么当时就不好好珍惜把她搂在怀里讲故事的时光?
你不想给她讲故事、读绘本,你不耐烦,你不想搂她睡觉……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大人的理由和名义,还以为很正当,是为了孩子好……终于有一天,真的,等她长大了,你会发现,后悔了。
你该好好给她讲故事,读绘本,带她出去玩,做游戏,在她期待你搂着ta睡的时候好好搂着,抚摸着ta的背,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不然,后来,“你想搂都不让你搂”,也搂不到。
相关文章
每个小孩都是沟通高手
生命是时时刻刻的内省
“一生中最后悔的事”
每个孩子都是段子手:“比他们大的人都不懂爱情,小孩懂什么呀!”
感谢你在看,假日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