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困在一个地方每天都完全一样……你会怎么办?



去年这个时候,我和朋友正到处旅游。
当时,根本感受不到疫情的影响,顶多就是乘坐公共交通时要亮出手机上的健康码。
当时,以为疫情很快就会结束了,明年就能敞开去玩了,甚至可以出国游了……
我曾以为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其实骨子里,还是个乐观者吧。
此时,我承认自己还是过于乐观了。太乐观的坏处也就体现了出来:可能会陷入悲观之中,再进入乐观状态需要假以时日。
想想我们还算是好的,疫情三年,至少没遇到真正的停封。没抢过菜,没被要求不能下楼不能出小区,没遇到大规模排队做核酸……
啊呸。写到这里,我摸了摸书桌左手边的白墙,以示上一段话没说。不然,如此大话,可能会遭报应的。
事实上,虽然能“门照出,步照散”,徜徉在春光里,但网上看到疫情之下的种种资讯,也难免受到影响,所谓“同此凉热”。
难免会联想到自己,假如有一天,也要经历疫区的人们所经历的,会怎样?
有人被困在小区,有人被困在家里……如果被困在一个地方每天都完全一样,十天二十天甚至更久,该怎么办?
是谁说,你的人生遇到任何的人、任何的事,都是该遇到的,是你的修行。
疫情,也许就是这一代人应该遇到的吧。
停封,就当是修行吧。
也只能这样想了。
如果因疫情、停封导致情绪低落,该如何应对?
想起毕淑敏写过一段话,是很好的方法论:
怎样度过人生的低潮期?
安静等待;
好好睡觉;
锻炼身体,无论何时好的体魄都用得着;
和知心的朋友谈天,基本上不发牢骚,回忆快乐的时光;
多读书,看一些传记,增长知识,顺带还可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
趁机做家务,把平时忙碌顾不上的活儿都干完。
看到刘润(江湖人称润总)说:被封在家干什么呢?算了。写本书吧。
然后,真的就在家写书了。估计这本书不久就会出版了。

这段时间,读了几本老人家写的书。一个作者85岁,另一个96岁,一男,一女,都是日本人。读完,特别感慨。
之前,我若听说哪里有个长寿老人,第一个想到的是“ta平日的饮食”,关注点落在“吃”上。
前几天看到个视频,记者采访北京一位85岁老人,也是拍人家吃什么,说她家每天蒸杂粮,坚持了30年……我因为读了几本老人家写的书,就猜测北京那位长寿者的长寿,跟吃什么有关系,但不是关键因素。
他们的书里,都没有提到饮食。一方面,是日本人平时吃得很健康,不足挂齿。另一方面,是他们有更重要的人生体验能够分享出来。
他们的共同点:一直在工作,85岁,96岁仍然在工作;一直在学习,一位50岁还学了一门新语言,另一位80岁还学习电脑操作;他们的人生的态度都是,“只要活着就有价值”……
回到今天的主题,“如果困在一个地方每天都完全一样,你会怎么办?”看了一部拍摄于1993年的电影《土拨鼠之日 Groundhog Day》,所感所想。
疫情之下看这部喜剧片,简直太应景。
“活在当下”是如今人人耳熟能详的生活态度,大概没有哪部电影能更好地诠释这四个字了。
《土拨鼠之日 Groundhog Day》的中心思想就是:活在当下。
Bill Murray扮演的菲尔是个气象播报员。他每天出现在电视上,给观众播报天气,每年的2月2日要前往一个小镇,报导当地的“土拨鼠日”庆典。 
菲尔对自己的工作相当厌倦,甚至嗤之以鼻,他对周围的人也很不友好,还挺自以为是。当他熟练地、例行公事完成报导后,迫不急待地想离开,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耽搁。
第2天醒来,他意外地发现时间仍然停留在前一天土拨鼠日,昨日的一切重新上演。之后的每一天,早上六点钟醒来,他重复的都是前一天。
经历了种种的情绪侵袭之后,惊讶、刺激、狂喜、烦闷、焦虑、不安、绝望、倦怠等等,菲尔终于做出了改变,他开始学习弹钢琴,做冰雕,博览群书,利用自己的“未卜先知”,帮助了很多人,成为小镇最受欢迎的单身男士,也得到了爱情。
“困在一个地方每天都完全一样,你会怎么办?”菲尔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又找到了答案:即便是每天都重复的日子、面对重复的工作,也可以积极地过得更有意义,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让周围的人因自己更开心快乐。
疫情之下的种种不便,好在只是暂时的。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选择的生活方式。
操之在我。

《土拨鼠之日》剧照
相关文章
归罪于疫情
疫情已三年,青春才几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