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社会”,小时候写作文,经常有同学用到这句。虽然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但不像父母祖父母那代人,有过挨饿的经历。
我爸当年高中毕业选择参军,最主要的动因是“能吃饱饭”。那是1962年。懂的都懂。后来的人们提起那三年,统称自然灾害。
我从来没挨过饿。真的,至今没体验过饿的滋味。对我来说,“吃饭是一种习惯”。虽然有时过了饭点,也会嚷一声“饿死了”,可以理解为:矫情。
最近一段时间,在网上目睹疫情之下的种种怪现状,特别是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居然发生“全员抢菜”(夸张了,肯定有人不需要抢)的情况,居然还有人断了粮,声称“快饿死了”……
我一下就有了紧迫感:要不要囤点东西?
我很早关注了饱老师的公号,他是个工程学者,崇尚生存主义。年前大众“错误理解”(现在看是对的)商务部友情提示“储备必要生活物资”那会儿,我惶恐过一次:要不要囤点东西?
觉主嘴里说着不用,还是按我的意思囤了两箱水,两箱纸。我买了一箱军用压缩干粮,保质期三年还是五年的那种。放在了青岛的家里。
这两天在临沂。冰箱里除了过年剩下的一包羊肉,几条鱼,几乎是空空如也。家里连面粉都没有。
最近过度关注了上海的疫情,被巨大不安包围着,越琢磨越觉得需要囤点东西。于是连夜到某东下单,买了:即食燕麦,方便面,一宗午餐肉罐头,红烧牛肉罐头,红烧猪肉罐头,水果罐头……除了方便面保质期半年,其它物资保质期都比较长。
我还准备在回青岛前,再储备点黄豆绿豆赤豆等豆类粮食。我想的是:万一遇到什么情况,没有菜吃,可以生点黄豆芽绿豆芽之类的吧?
以前我觉得,家里有5斤大米都太多了,一年也吃不完。现在,我想的是:要不要也去买个冰柜?大米白面什么的,也都存上点?
觉主不知道我买了些什么。问他,只会大咧咧说“没必要”。
哼。
我受生存主义思维影响比较多。又看多了各种灾难片,很容易代入“濒临绝境”该如何生存的思考。当然,也可以说是焦虑。
适当囤点东西,就相当于买了份保险。
去我妈家问家里粮食够吃多久,又问我爸,在部队时,有没有接受过野外生存的训练。我小时候,知道部队每年野营拉练,想象中是负重长途跋涉的体能训练,只是想知道他们有没有像电影中的特种兵那样,有过户外生存技能的训练。
我爸想了想,才说“有”。他当过侦察兵。假如真有什么特殊情况,假如我们姐妹仨都被封在各自的小区无法近前,他当年在部队学习到的技能,至少能帮他和我妈搞到吃的。
我觉得,囤点东西吧,心里踏实。所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疫情已三年,这三年来的种种现象表明:我们一定先把自己、自己的小家管好,有底线思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哪怕万一,也内心笃定,也会减少给别人添麻烦,还能帮助到需要的人。
据说,很多人已经开始后悔断舍离,后悔“我的家空空如也”了。
什么是底线思维?至少要囤够一个月的货吧?就是封闭在家里一个月不出门,无物资供应,保证自己家不断供不断粮,不至于饿死,还能保证身体所需的营养。
女人很容易没有安全感。以前我以为女人没有安全感是因为钱不够多,最近又觉得没有安全感是因为生活在巨大的不确定里。
除了囤些必要的生存物资,我决定今年好好学种地。需要多买点菜种。还有,假如进入紧急状态,就把一日两餐改为一日一餐。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一日三餐。台湾有个画家叫蔡志忠的,他曾在一个访谈里说过,三十多年来,自己每天只吃一顿饭。
时刻准备着。并但愿,永远没有紧急状态到“吃不上饭”的一天。
推荐阅读:亲历上海封城,疫情囤粮最容易犯的八个错误丨硬核生存指南
https://mp.weixin.qq.com/s/edpWjq_CZoNa94op-z4HAA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