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


前几年有本管理书叫《赋能》,我没读过。但一直以来,很喜欢“赋能”二字。
企业培训新员工,对员工进行日常培训,使其胜任角色,使其沿职业通道上升,是一种赋能行为。
这几天有两个女官员上了热搜。一个是呼和浩特的副局长,在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因配戴“疑似法国著名奢侈品牌”的丝巾和耳钉上了热搜;另一个是河南一社区书记称“为防疫错过女儿十八岁成人礼”,也是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
抛开民众情绪,我以为这两个女官员最大的问题是:职业化程度不够。既然是公务人员,既然是新闻发布会,代表官方,首先在穿着上就应该像发言人的样子吧?
就算不向外交部女发言人看齐,至少穿件西装吧?
副局长太高调,与职位不相称的奢华。社区书记又太随便,长发披肩,一件毛衣就敢往主席台上坐面对众多摄像机。
天天学习天天做题,不说发言内容,只说表面形象,就不培训女公务员们怎么穿着吗?
这也是需要赋能的呀。即便组织上不培训,自己也应该学习啊。

尽职责的父母,在小孩子呱呱坠的那一刻开始,便开始了赋能。学爬行、学站立、学走路、学使用工具、学保护自己、学一技之长、学安身立命……
这也是动物的本能吧,看动物世界,不论是老鹰教小鹰飞翔,还是老狼把小狼赶出狼窝独立觅食,都是一种赋能。
为的是,学着长大、学着成长、学着成熟,直到有一天离开家、离开父母的庇护,也有能力生存、生活下去,并且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家庭,繁育下一代。
赋能的赋,是个动词。除了父母之于儿女自上而下的教养义务,一个人也要有不断给自己赋能的意识。
我经常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活到老学到老”,或者说“活到老学到死”,简而言之就是:自我赋能。
日本有部电影叫《小花的味噌汤》,是根据纪实文学改编的。小花的妈妈患了癌症,自知不久于人世,为了让五岁的女儿学会做饭,能照顾自己和爸爸,妈妈教她煮味噌汤,学做饭。
教孩子学会做饭,就是赋能的一种。当然也可以有另一种解读,我曾看过有人评论这部电影是“毒鸡汤”:明知小花的妈妈有病会癌症复发,就不该生下小花。小花的爸爸不就是个巨婴吗?为什么不让他学煮味噌汤?让他学会照顾小花?难道不应该是父亲照顾年幼的女儿吗?
我现在时常提醒自己:看电影追剧看小说,不去评判三观对错,而是去了解世界上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生活状态。
“须知参差百态,才是幸福之源泉。”罗素说的。
故事发生在日本,就社会习俗来说,可能确定跟“我们”的三观有出入。
看看我们周围,上一代人中,也是有很多男人对做家务是一窍不通的。如果老而丧偶,家里便连个做饭的也没有,急需再找个老保姆或找个老伴照顾自己。通常老保姆还容易上位,跟子女争夺房产。
网上曾有讨论,说老男人丧偶,通常不出一年半载就会再找。而女人则不会。我以为并非男人个个喜新厌旧,只是他们一辈子都没掌握“照顾自己”的能力,必须再找个人“伺候”自己。
女人若是意识到这一点,不妨日常就多让男人做做家务,给他“赋能”。不仅能减轻自己的家务负担,还可以以防万一。啊,扯远了。
还有部日本电影《人生最棒的礼物》,男主角是前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妻子去世之后,学会了做饭、收拾家务,照顾自己。令已经出嫁的女儿大感意外,还以为父亲在家里藏了什么人。
这都是生活层面的。
学会生活就很重要,还有什么比学会生活更重要的吗?疫情之下,特别是独自静默或隔离的,更考验一个人的生活能力。
生活能力强的,能好好照顾自己的,也能令家人放心,家庭的定力、凝聚力一定好。
常有人问我,你女儿一个人在外,你放心吗?
我:当然也不放心。不放心,也鞭长莫及。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给自己赋能。
做父母的唯一可以好为人师的对象,是自己的儿女。我读到听到看到什么好书好文章好电影好观念……会推荐传递给她,她未必搭理我,但我的意思,无非是“你要好好学呀,学到手里是把活呀”。
也是赋能的意思。
推荐阅读
《小花的味噌汤》:要想好好吃饭,就要用心做饭
《人生最棒的礼物》:不仅有爱,还有爱的鼓励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有多难
“学到手里是把活儿”
传递好观念
爱是允许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