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我年少时羡慕过的职业,一是电影院门口的检票员,以为可以天天看电影,另一个是图书管理员,以为可以天天泡在图书馆看书。
当年,有个同学毕业分配到电影院放电影,每部电影都能看很多遍,我表示羡慕,他说简直要吐,够够的。干一行爱一行这种事,可能不具普遍性。‍‍‍‍‍‍‍‍‍‍‍
前两天朋友带我去她工作的大学,在图书馆呆了两个多小时。我拿了一本汪曾祺,一本周作人,一本林海音,坐在书架旁边的阅览区随便翻翻,竟打起盹来。
待意识到自己“差点睡着”,就心生一阵惭愧。幸好阅览室没有读者,前台也离得远,图书管理员也不会注意到有个人在那里“假装读书”。看管理员是大学生模样,也许是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当值吧。
难免就想起年少时职业幻想。假如我是图书管理员,置身书海,工作到退休,会不会读很多书?在图书馆工作一辈子,会不会觉得满足?
不知道。不一定。‍
当年我在工厂上班,几乎每天都会路过图书馆。家里有个长辈,似乎曾问过我想不想调到图书馆工作,现在回想起来,又似乎是我的幻想,并不真切。这件事真的发生过吗?那个长辈已经过世二十多年,也根本无从问询了。‍‍‍‍‍
把汪曾祺周作人放回书架,后来换了本松浦弥太郎关于跑步的书,《只要我能跑,没什么不能解决》。我没有借书证,书不能带走,就想着得在朋友下班前读完。那本书应该不会超过十万字,很快就翻完了。
松浦弥太郎的作品我读过很多,从《100个基本》开始,他作品中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肯定也影响了我。读了《只要我能跑,没什么不能解决》才知道他也是个跑者。
四十多岁时,有了新的工作项目,松浦想要突破瓶颈,开始了跑步,从三百米开始,到三千米,期间经历过两次受伤,但终于还是坚持了九年,并且能跑马拉松了。
他说:“借由跑步的各种准备,你会发现很多生活中重要的事,本来看不清楚的东西也会变得清晰。只要努力锻炼强健的体魄,无论几岁都能持续挑战新事物。”
每每读当代日本人的作品,都有一种感触:不论作者性别,都能贴近生活写,整理家务、打扫卫生、制作布艺、烹饪美食……都能写一本书,还很受读者欢迎。
松浦弥太郎的这本书,其实可以作跑步的工具书,毕竟他连如何选鞋子穿鞋子都事无巨细地写到了。令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开始时他按固定的线路跑,以了解自己的“进步”。
读松浦写跑步的文字,难免会联想到村上春树。他也是个跑者,写过一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我猜他们在跑步时,其实是在构思要书写的文字。除了对抗性比赛需要关注对手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怀着“赢”的心态,人在做跑步、游泳、跳绳这种“一个人的运动”时,大脑其实是可以天马行空的。我就经常在游泳时想:今天写点什么?而若是在家里原地慢跑,往往会找部电影或纪录片看,大脑就会被占据。
上次进图书馆,大概还是七八年以前。我在万阅城办过阅读卡,没借过几次书,里面有没有押金,不记得了。
想起件关于图书馆的往事。
是学校图书馆,很小,完全不成规模。在教学楼二楼,正对着楼梯。管阅览室的女老师很凶,对去借书的同学素来没有好气色。我那时常去翻阅杂志,有点刻意讨好她,帮她打过热水还是倒过垃圾就忘记了。有次她去开会,要锁门,看到我在里面,就主动说:你在这看吧,我把门锁上。‍
我就在里面看书,直到她开完会回来把我放出去。那时我十六七岁,对人性并无多少了解。在那个小小的阅览室,却也明了:一个看上去很不讲理、不容易接近的人,也可以因为你的行为而改变态度。‍‍‍‍‍‍‍‍
我已经完全不记得那个老师的样子了,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却还记得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独享过一个小图书馆。
只要进图书馆,只要读书,肯定就会有收获。那天在汪曾祺的散文集里还收获了一个奇怪的知识——原来“赶鸭子上架”是这个意思。恍然大悟。‍‍‍‍‍‍‍‍‍‍‍‍‍‍‍‍‍‍‍

朋友说,如果我愿意,可以每天跟她去学校,去图书馆看书。
这是一个诱惑。
P:又到读书日。你在读什么书?
相关文章
我在世界读书日读的书
山中闲读书
微信读书真是太好用了
日日都是读书日
关心读书,不止读书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