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大哥左侧鼻塞四个多月了,前段时间,来到浙大四院耳鼻咽喉科就诊。鼻内镜检查发现,原来是左侧鼻腔长了“息肉”样肿块。
余大哥原本以为就是简单的鼻息肉,但医生却说并没有这么简单,建议鼻腔肿物活检。
“有必要这么麻烦吗?”原本嫌麻烦的余大哥万万没想到,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鼻子怎么会长肿瘤?”
“我查了一下资料,还有说是因为HPV感染,
这是怎么回事儿?”
↓
什么是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是鼻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占鼻及鼻窦所有肿瘤的0.5%~4%,好发于男性。
肿瘤来源于鼻腔鼻窦黏膜的上皮组织,多数为单侧发病,通常发生在中鼻道、鼻腔外侧壁或从上颌窦内长入鼻腔。
发病机制:目前,乳头状瘤的发病机制目前来说并不是太明了,可能和环境,病毒感染,炎症反应,变态反应,基因等有关系。
最近,有研究提示内翻性乳头状瘤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
???
HPV竟然会感染鼻腔
HPV病毒主要经皮肤或黏膜接触传播,对人类的皮肤、黏膜具有高度的亲嗜性,病毒可诱导上皮组织增殖。
鼻腔里面以黏膜为主,在生活中有些患者可以通过挖鼻等不良习惯将病毒带入鼻腔内。此外,乳头状瘤还可以好发在外耳道黏膜、上皮区域,咽部,鼻咽部等黏膜区域。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临床表现:
一般单侧发病,症状主要为鼻塞,呈渐进性加重,发展为持续性鼻塞;可伴黏脓涕,涕中带血或反复鼻出血,偶有嗅觉下降。
随着肿瘤生长,导致鼻腔鼻窦引流不畅,瘤体增大可压迫鼻-鼻窦静脉和淋巴管造成回流障碍,出现鼻面部肿胀、麻木感以及头痛等症状。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需要做哪些检查?
术前需要完善鼻内镜检查,鼻内镜检查通常可见肿物外观呈息肉样,红色或灰红色,表面不平,质地较硬,触之出血。
鼻窦CT检查及鼻窦MRI增强检查也是常用检查方法,可以明确肿块的大小和侵犯范围,并对初步判断肿块的原发部位有一定价值,有助于制定下一步的诊治方案。
这几种鼻子上的毛病,很像!
如何鉴别呢?
1.鼻息肉
好发于30~60岁,一般为双侧发病,单侧者较少见。常见症状为双侧持续性鼻塞,随息肉增大而加重;
鼻腔分泌物增多,为浆液性或黏液性,合并鼻窦炎时为脓性;多有嗅觉减退或丧失,可伴喷嚏和鼻痒。
对于单侧鼻息肉,尤其更应注意鉴别。
2.上颌窦后鼻孔息肉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起源于上颌窦黏膜,呈单发性,经上颌窦口脱出并向后垂至后鼻孔。
主要症状为单侧鼻塞,垂入鼻咽部的较大息肉可引起双侧鼻塞。
3.上颌窦出血性息肉
病程较长,发展缓慢,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出血或涕中带血。反复鼻出血为其特点,也可出现鼻塞和上颌窦骨壁破坏表现。
鼻腔内可有暗红色、触之易出血的新生物,也可见坏死性息肉和肉芽,伴发感染时有恶臭味。局部无转移性包块。需依靠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
余大哥术后随诊鼻内镜
余大哥术前完善相关检验检查,在我院耳鼻咽喉科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定期接受随诊和鼻内镜下换药。
经过2个月随诊,鼻腔术腔上皮化良好。余大哥鼻塞症状解决了,露出满意的笑容。
全国爱鼻日
2023年4月8日是全国爱鼻日。在此呼吁大家:
关爱鼻腔健康,有鼻塞早检查、早治疗,守护健康气道,自由呼吸,“鼻”不可少。
原创
撰稿:耳鼻咽喉科 奉佳连
审稿:何建国、王芳 责编:南瓜
如何观看【直播回放】?
1.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浙大四院视频号
2.点击进入“直播回放”页面
3.点击播放回看内容
点赞转发,奖励“鸡腿”
浙大四院前列腺义诊周来啦
义诊专家有:省内知名泌尿外科专家郑一春(浙四&浙二)、陈继民(浙二)、杜传军(浙二)、周浩(浙四),张诚(浙四),白俊超(浙四)、黄光毅(浙四)、陈剑(浙四&邵逸夫)、郑哲岚(浙一)、陈建科(浙四&浙二)等等。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扫下方二维码预约挂号
✦✦
【阅读推荐】
肿么办,订婚前甲状腺结节变肿瘤!医生向他的锁骨下手了...
帕金森看过来!浙大四院神经内科举办义诊宣教活动!今日起预约~
浙大四院前列腺义诊周来啦!省级名医,免费号源~
怕冷、乏力、体重蹭蹭涨,结果竟然是甲状腺出了问题!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