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琅琊王氏保着司马氏逃到江东,从此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这也就是著名的东晋门阀政治。
所谓东晋门阀政治,就是在东晋时期,虽然朝廷的政治首领是司马氏,但实际掌握权力则是各大门阀宗族。其中,一开始掌握政治权力的是琅琊王氏。
但是,在江东地区,并不是只有一个强势的大宗族。正好,传到司马昱时,是大司马桓温当权。
说是传到司马昱,其实是推到他。当时的局面是这样的。大司马桓温三次北伐失利,朝野上下一片倒桓温政权的声音。
桓温为了稳住政局,决定嫁祸给皇帝司马奕。于是,他推动废除司马昱的侄孙司马奕皇位的行动。
这一方面可以嫁祸给皇帝,将北伐失利的责任全部甩锅给这个傀儡皇帝,另一方面也彰显桓氏的势力尤在,可以随意废立天子。
替代司马奕,新被推上来的皇帝就是司马昱。司马昱原本是朝廷里的大官,步步高升,官拜丞相。而之所以他会被加官进爵到这个高位,是因为司马氏家族希望靠他对抗桓温,以实现政局的平衡。
奈何,司马昱是一个软蛋,根本没有能耐对抗桓温。面对桓温的紧逼,他选择步步退让。
到最后,面对废立大事,他也不能主动站出来表示反对,反而唯唯诺诺,演了一出涕泪横流,迫不得已接受皇帝印绶的好戏。
上位后,东晋政权全部落入桓温手中,司马昱完全无力制约。司马昱整日做的,就是组织一帮文人谈玄。
由于这位皇帝太爱谈玄,乃至于后来竟然还编纂出了一套以司马昱亲笔撰写的谈玄文章为内容的文集,共五卷。所幸,这部书现在已经散佚了。
一个皇帝不好好治国理政,跑去搞玄幻的学术研究,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可你说这事又该怎么办呢?谁让司马昱是这么一个软蛋皇帝呢?
(关于东晋门阀政治,我读的是下面这本田余庆先生的作品。这是一代神作,推荐给大家。)
司马昱在位子上时,除了谈玄以外,另一件喜欢做的事就是整日胡思乱想,琢磨自己什么时候会被桓温废掉。有一天晚上,他看到天象是火星冲撞了狮子座,这个星象在司马奕被废时也曾出现过,就诏来桓温的亲信郗超探口风,问桓温是不是准备废了自己。
郗超给出了不会废立的保证,可司马昱不敢相信,还是忧郁满怀,仿佛自己马上要被废掉了样子。
此后不久,司马昱病重,急诏桓温入朝辅政。司马昱草拟下遗诏,立司马曜为太子,并提到:“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子取之。”意思就是:桓温如果觉得我的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之,如果不能辅佐,就可以取而代之。
这摆明了是要把君权拱手相让啊!
结果这份遗诏被当时在驾前的另一个大门阀王氏的代表王坦之一把撕毁。王坦之表面上说:“这个政权是由先帝建立的,如何可以由您自行处置?”其实,他心里想的是,如果任由桓氏擅权,他们王氏也就要跟着遭殃了。
最后,在江东几大家族联合主持下,遗诏被改成了要求桓温“行诸葛亮、王导旧例”,也就是要求他辅助幼皇帝执政。
然后,司马昱就驾崩了。
可是,历史并没有到此结束。司马昱去世后,桓温加紧了篡夺政权的步伐。他先是试图诛杀王、谢两家,未成。后来,在自己病重时,桓温又要求孝武帝司马曜给自己加九锡。最后谢安用一个拖字诀,拖到桓温病死,把此事给拖黄了。
总结这段历史,可见:容忍退让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的话语权的。在司马昱做出第一步退让举动时,一条向下翻滚的滑梯就已经给他准备好了。
然而,对于司马氏政权,幸运的是,朝中除了桓氏以外,还有谢氏、王氏等几大江东豪族。虽然这些大门阀都不是皇权的可靠力量,却还可以勉强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到最后无非是形成“政由桓氏,祭则寡人”的架空皇帝局面,尚且不至于出现谋权篡位的局面。
这也是下策中的勉强可行之策了。也正是靠着这条下策,司马家的江山才得以维持一百多年。
相比之下,试图搞什么行政力量的平衡之道,以行政上的清明来对抗寡头,则不仅只能沦为妥协温和的道路,而且是连一点基础都没有,完全落个“空落落,无根底”的局面啊。如此之法,又如何可能比司马氏的下策更高明一些呢?这大概连几年都撑不过去吧。
哎!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延伸阅读:
历史,历史
苏格拉底只是传令官
明朝真的是穷没的
决堤与决堤
道威斯的春秋大梦
刘阿斗的犬马生活
洹上钓叟的绝地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