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王真的有一双千里眼



关于贾太傅,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诗,最后两句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两句讲了一个典故。
西汉初年,贾谊曾在汉文帝朝中当官。后来,他因为说话太多,得罪了朝中的权贵,被赶出了长安城,去长沙王那里当了一个太子太傅。
再后来,有一次,长沙王进京述职,贾谊随行。汉文帝一听说贾谊回来了,就请贾谊回来叙旧。可是,两人见面,一直聊到半夜,也没聊什么国家大事,不过是聊了一些有关鬼神祭祀事情。
李商隐这首诗,是讽刺汉文帝不重视人才。
但其实,李商隐这顿板子拍错了屁股。关于这一点,要先来看看贾谊是因为什么被赶走的?
贾谊自己在《治安策》里讲了西汉初年有三股力量:
第一,诸侯王。在汉代初年,一批诸侯王做大,不奉中央的政令,而是试图分裂国家,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
第二,地方豪强。在地方上,除了诸侯王以外,还有很多豪强势力。豪强是诸侯王的打手和支脚。诸侯王不好自己出面办的事,比如鱼肉乡里,霸占民田等,都交给这些豪强来办。当然,豪强占到的好处,也会与诸侯王坐地分赃。
第三,权臣勋贵。诸侯王、豪强在地方上霸道横行,自然在中央朝廷需要耳目、喉舌,乃至靠山。所以,他们要么直接从地方上选出人物,推到中央去,又撒下大量的财富与资源,将之培养成权臣;要么直接掷出大把的金银,与京畿地区的功臣勋贵拉关系,构成利益共同体。
于是你看,在西汉初年的朝廷上,从中央到地方,遍布着压制王权,鱼肉百姓的所谓精英人士。
贾谊提出,西汉再这样下去,那就一定长不了。他劝汉文帝励精图治,逐步清理掉这些腐朽的人士,让真正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的人才上位。如此,这个国家才有希望。
(贾谊的作品不多,读完这本就差不多了)
结果,贾谊这番话一出口,他就被赶出了京城,发派到长沙去当了一个小官。说是当官,其实是监视,毕竟长沙王是他口中的诸侯王也。
但是,难道贾谊仅仅是得罪了这三股势力吗?如果这么说,那就实在是没有看懂当时的局势。
贾谊在《治安策》中曾一笔带过关于“匈奴”的问题。但其实,匈奴问题最是要好好说说的。
众所周知,当时汉朝与匈奴争雄,双方要决一雌雄,争夺天下正统的地位。
可是,一方面汉朝本身的力量并不具备绝对优势,不足以一把打趴下匈奴,另一方面汉朝朝廷上下大量官员、权贵都是匈奴的眼线、喉舌。所以,汉朝一直拖着没动。
众所周知,西汉初年,主和派占据主导权,朝廷上下全是主张和亲政策的官员。而之所以他们主张与匈奴和亲,主要原因倒不是充分考虑了西汉人民的利益,而是因为他们都收到了匈奴使臣行贿的好处。
匈奴王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布局了。他在汉朝朝廷上下撒下大量金银绢帛。在整个朝廷中,从豪强,到诸侯王,到权臣勋贵,有哪个不是匈奴单于的老朋友?有哪个不是匈奴王的喉舌?有哪个不是匈奴君主的耳目?
所以,整个西汉朝廷,从上到下,板结成了一体,构成了一个共进退的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并不代表西汉的利益,而代表匈奴的利益,并通过代表匈奴的利益,为自己大量谋取利益。
由此,才可以解释为何马邑之谋最后搞成了这么一个滑稽的局面。毕竟,早在设下圈套之初,匈奴单于就已经收到了风声。唉~
所以,贾谊是被权臣赶走的吗?是,也不是。直接赶走贾谊的是权臣,但这些人不过是打手。实际赶走贾谊的是匈奴人!贾谊虽然只是略略提到了匈奴,可就是这么几句话就犯下了大忌讳。他竟然敢针对匈奴人!贾谊必须被赶走!
那么,汉文帝为什么在再次见到贾谊时,只与他聊一些关于鬼神祭祀的事情呢?那是因为连汉文帝自己都是被架空的呀。不仅汉文帝自己被架空了,而且周边伺候汉文帝的人都是权臣,当然更是匈奴王的耳目。
汉文帝但凡敢问一句别的话,比如问一句:“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对付匈奴人啊?”,顷刻之间,斗室的墙壁里就会冲出几个匈奴人,将汉文帝和贾谊两人乱刀砍死在当场吧。唉~
回到本文的开头。李商隐讽刺汉文帝不能够好好对待人才。可是,他也不好好看看,在这么一个匈奴王耳聪目明的时代里,汉文帝又能怎么办呢?他也只能默默祈祷鬼神,期待它们出手,早点带走匈奴王吧。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呜呼!
延伸阅读:
历史,历史
苏格拉底只是传令官
明朝真的是穷没的
决堤与决堤
道威斯的春秋大梦
刘阿斗的犬马生活
洹上钓叟的绝地反杀
司马家的千秋野望
高平陵的生死时刻
一只肉喇叭的人生终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