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吴起的身死国灭



我一直以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所以,我的捭演论也以历史线索为讨论的主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历史。今天要聊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
公元前386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启动了对楚国的全面改革。
要说清楚这次改革,就不得不先说当时天下的局势。在当时,各国之间经过了长达数百年的争斗,已经到了最后大决战的关键时期。
而就在此时,经过长期的征伐,各国内部也到了上层贵族人才、资金等资源几乎耗尽,急需开拓新的资源渠道的地步。换句话说,就是这个仗再靠着老贵族的力量,是打不下去了。老贵族虽然为战争投入了很多,但现在他们正面的力量已经被耗尽。这些老贵族还在发挥的只是阻碍作用:从国家抽血,养肥自己。
所以,到这个时候,哪家能够突破老贵族的重重阻挠,获取新的资源,哪家就能平地飞升,走上一条富国强兵的道路。
可是,这条路是颇为难走成的。这些老贵族凭啥让你突破重围,把自己晾在一边呢?
这些老贵族有三个重要的保命工具:第一,他们都是王室贵胄,身份高贵。能够成为贵族的人,要么是诸侯公室的成员,也就是国君的亲戚,要么是诸侯勋臣之后,也就是诸侯家大功臣的子嗣。
第二,他们祖上都曾为国家出生入死,披荆斩棘,立下赫赫功劳。在之前的争霸战中,老贵族们都是立过功的,要么出过人,要么筹过钱。
第三,他们手里都掌握大量实质性资源,包括军队、资金和民意。这些老贵族手下豢养了大量兵丁,并通过井田制,控制了很多人口和粮食。
所以,要突破老贵族的围困,十分困难。
面对这个群体,楚悼王和吴起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启动了多项改革举措:
第一,规定爵位只传三代,过了三代而无功劳的,则取消爵禄,将多出来的名额给立了大功的人。
第二,废除无用的官职,削减官员俸禄,减少国家财政开支。
第三,责令与王室疏远的贵族去楚国偏远地区开发土地。
第四,纠正官场的不正之风,禁止私人请托做官。
这一系列组合拳打下去,经过近6年的改革,到公元前381年,终于起到了预期的效果。那就是老贵族趁着给楚悼王办丧事的档口,拿着弓箭把吴起射死在楚悼王的棺材前。呵呵!
紧接着,楚国不可逆的往下坠,直到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消灭。
(阳过后,最好补点维生素C)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吴起改革的失败呢?是因为没有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让我们再来看看楚悼王和吴起提出的改革举措。
这几条改革举措几乎都是冲着削弱贵族的力量去的。这些举措看似都打在要害之处,却都巧妙地错过了最关键的部位。
一般来说,要推动此类改革,务必要注意两个要点:第一是分化老贵族,第二是培养新精英。
所谓分化老贵族,就是要将老贵族中的破落户调动起来。这些人在旧体系下没有得到便宜。现在王权肯使用他们,他们当然是十分乐意跟着王权走的。
而且,这些人虽然现在破落了,但祖上的威名依旧在,也就是依旧掌握着部分影响力,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只要他们愿意跟着王权走,王权就应该将资源放给他们,培养他们。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培养起一批有实力的勋贵。
只要这么做一段时间,老贵族集团就被分化了。其中,一部分老贵族成为了王权的支脚,而另一部分老贵族则沦为王权重点治理的对象。由此,王权便成功地将矛盾转移到了老贵族内部。但凡老贵族中有人要反对君主的改革,这些新培养出来的勋贵就能够成为王权最强有力的支脚。
这一点又与第二点相联系。
君主要培养新精英。新精英是君主最可靠的资源来源,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但是,君主只靠自己的力量来培养新精英,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靠君主一家的力量,培养起一整个阶层的先例。
中国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新精英必须有一个大的家门作为依靠。新精英虽然有一身的本事,但没有这样的家门。这在中国社会中是一个死穴。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老贵族稍微使一把力,新精英就会被击溃。这种情况过于多发,君主通常很难逐个拯救。
所以,君主可以重点培养一部分优秀的新精英,并引导其余新精英与归心于自己的勋贵联系,从而形成君主-勋贵-新精英三方联盟。如此一来,假以时日,君主就能够培养出一批可为自己所用的人才了。
说白了,君主要通过一个个勋贵之家,聚拢一批批新精英,从而形成一个个强有力的支脚。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头再来看吴起的改革,便可以知道楚悼王和吴起并没有按照这个方略行动。他们只想清理旧贵族的力量,却没有对旧贵族做出甄别,以分化旧贵族的势力。
而且,他们试图通过相对公平的爵禄制度,给与新精英以激励,却从没有考虑如何尽可能的给与这些新精英以保护。
这样的改革又如何能够持久呢?
结果,数年之后,在楚悼王去世,王权势弱的情况下,不仅吴起被杀,而且在改革中冒出来的新人也都被老贵族们分批消灭。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楚国在天下的争霸战中出局。
这真是惨痛的历史教训啊!
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延伸阅读:
历史,历史
苏格拉底只是传令官
明朝真的是穷没的
决堤与决堤
道威斯的春秋大梦
刘阿斗的犬马生活
司马家的千秋野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