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13),全文近10万字,本文约6000字。
上文提到,西医普遍治疗的失败,导致亚健康全球化流行,进而成为重症社会诞生的一个引子。然而西医的问题当然不仅于此。西医不光无法预防重疾,甚至在体检阶段,还会混淆视听,进而让普通人放弃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导致疾病养成。
这也是楔子中汤太太疑惑问题的答案:年年体检,但是体检标准太低,体检仪器也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同时人还在微观的指标中迷失,放弃了对自身体质情况的觉察……等到大病筑成,又寄希望于连感冒都治得磕磕巴巴的标准打法,最后开刀、化疗……人在毫无尊严的情况下死去。
悲乎,国人!
请看正文。
技术不是万能的
新冠中,新加坡“佛系”的做法,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医学似乎可以有更加稳妥的办法,而不是一开始就是CT,X光。
此前,媒体报道,新加坡6个月大婴儿体内新冠病毒含量超高,却不治而愈。他的医生发布了一份治疗报告,公开了治疗细节。原来这个婴儿体内病毒含量很高,却在没有用药的情况下,不治而愈!家庭中最先被感染的是妈妈,入院后,医生对婴儿进行了鼻拭子采集,发现他体内病毒含量很高!
他却完全没有任何的症状,不发烧、不咳嗽,也没有出现呼吸急促的情况。没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医生没有给他照X光胸片,更没有做CT。并在入院18天后检测病毒为阴性。
这位新加坡最小的感染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医院隔离病房半月游,据说他在住院期间还学会了扶着东西站起来……
也就是,如果医学不够“佛性”,如果病人不够淡定,到最后花费更大的钱,不一定能得到最好的结果。没有症状就不乱检查,没有x光,没有胸片,更不会一上来就甩一堆检查单,更没有过度治疗。我想这才是新加坡“佛系”了不起的地方。
疫情期间,英国首相转成重症ICU,但是中医重症转化率是0%。能享受最贵医疗的人,西方最先进医疗的人,不一定能享受最有效的医疗:中医。
也提醒我们患者要告别技术的迷思,不要过度以为X光,CT就是好的,科学的想法,要相信自己的判断,真的没什么特别的症状,为什么一定要去抗病毒呢?没准抗病毒的过程,反而成了激发的过程。过犹不及。如果一定抱着这种技术的迷思,错失了中医药介入的最好时机,等待的,很可能就是重症的劳财伤命。
可怕的是,目前这种情况每天在上演。
比如有的家庭老人突发某种急症,儿女是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治疗,是不是就要用最贵的仪器,最贵的药物?如果不用,是不是还可能背负道德的谴责?如果这个儿子突然了解到原来技术不是万能的,原来中医就是用最原始最古老的诞生于2000年前的经方治愈了新冠,原来这种经方技术、针灸技术在所有的感冒中都是适用的,原来不光是感冒,所有的慢性病、急症他们都一样派上用场,这是不是就有另一种可能呢?
道术之歧
中医的诊疗是望闻问切。第一步是看神色,再去交流了解,最后切脉了解身体的情况。可见中医也是通过各种诊疗的手段,将一个人的颗粒度变得越来越细腻。那么到了微观的世界,比如器官变化损减我们当然可以去了解。但是反过来说,只需要知道微观的形态,忽略形态背后的逻辑,是否可行呢?
如果深层次看见去,中医的检查,和现代仪器的检查,我理解应该是道和术的层次不同。比如检查一棵树是否生病。在现代仪器的术的层次,上来就先抽叶子的养分,看看缺什么营养?看看枝干的成分?再扫描整棵树,看看有没有树疙瘩?中医来了,说,慢着!你没看见这棵树树叶黄了?你没把握到这棵树的精气神好像不对,焉焉的……
部分和整体的视角当然不同,每个个体都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忽略根本,在细枝末节吹毛求疵,恐怕南辕北辙,事与愿违。这些诊断方法,很多人认为说是经验科学,其实更重要是人体科学,是古代先贤在入定的状态下看到人体气血流注方式,看见五脏六腑内在相克先生的关系,看到疾病进入人体后,使用药物调动气血运行的方式,总结出来的,是让人体保持健康和青春的真正真理。
现代医学,分子级别,各种精密的仪器,对付中医,难道不是机关枪对小米步枪,原子弹对丛林武器?当然不是。
中医胜,胜在内景层次对人体科学性的把握,胜在对疾病最深入的了解,对阴阳寒热刻入骨髓的认知,对人在自然中这一事实的把握。你还在检查的时候,有经验的中医师一搭脉,就知道里面是咋回事,处方已经好了。有时候不是科技越发达,就越有效。并且现代的科技成果,我并不排斥现代仪器的使用,但是提倡在阴阳虚实表里寒热搞清楚,六经辨证能搞清楚的情况下,再考虑机器的介入。这是“术”的范畴,几千年来,中医胜在“道”。
排除法的陷阱
还有人有检查不出来的毛病。比如有人问,我有个部位经常有不适感,但是去体检,他们说我没问题,而我觉得不适,弄得我好恼火。
现代医学用的是排除法。而排除法要想奏效,不出问题,那里面归纳总结的就要100%具备完备的工具才可以。消费者以为自己全面,而事实无法全面,未来完备的可能性也很小。这样往往会出现“例外”的情况。这种例外可能会被冠以疑难杂症,或者是遗传,或者是过敏,或者干脆是精神病(抑郁症)……
我还碰到过一个案例,中老年妇女,脸部因为工作的原因吹冷空调,导致脸部中风。针灸好了,但是却落下了后遗症。时常有热感,坐卧不安。去某中医处扎针多年,但是只是缓解;去医院,人家说她是情志病、言下之意没病找病,没事找事(检查不出来都直接说是情志病)。连自己女儿都说,这只是感觉,忍忍不就可以了!下足三里,上巨虚,斜45度,导脸部热下移;针间,下左行间右足临泣,因告知头顶、头侧部有胀疼。下左尺泽右鱼际,因察觉她不停咳嗽。针后咳嗽减,脸部热度明显减,胀疼明显减。我只是用了针,用了经络,还没开药呢。
毫无疑问,不懂经络,不辨五行,不分阴阳,不分气血,这种“例外”还会一直一直出现。中医的视野中,不光有细胞骨骼肉体,还有无形的气,还有脏腑之间的连接,还有阴阳,还有纵横人体的经络。中医很精密。
对比而言,中医只需要判断这个人是不是正常人就可以了。我们知道症状背后有更多深层次的问题,一出手就已经开始防患于未然了。中医的确被一般人了解,也是因为它对疑难杂症有时候有独特而奇怪的诊断方法疗效。这种疗效,因为普通人从小到大不仅没有受到正确的中医基础教育,变得不能理解。但是,简单而说,能治好,就有他或者普通民众不能理解的理法,就不能一直是“误诊”和“运气”。这是中医素养的问题,另外说。
如果病人不幸发现自己被“例外”,一直想告诉医生有病,而医生无法从数据库提取到对他有用的信息,病人不用悲观,因为中医相信病人的感觉,会按症状处理。
有问题的体检标准
还有的是,病人在仪器层面没有问题,实际上是有问题。有个病人,把自己父亲在医院的全面体检的报告单,十几份发给我,让帮开个方。我说不可以。中医不是这样看病的,然后把问诊单发给她。发现老人家有胸闷胸痛。我说这个是早期心脏问题,要及早处理。其他问题都是小问题。十几页的报告,没提到这个老人有心脏病。然而这是关键的问题,居然被忽略。
也就是:体检的健康标准太低了,非要将大病养成才能发现;而中医的健康标准比它高太多。低标准去看,人人都是健康的。高标准去看,一些亚健康和潜在危机(“症”!)就露出水面了。中医的体检才是科学的。最起码,它的防线要比西医要前,它的防线在症,在亚健康,而西医,在病养成之后。
技术的输出模式,往往是指标。而这个指标往往可能被滥用。
也有病人问我,我血糖高,需要吃降血糖药吗?我说:你指标降,不等于你功能恢复,更不等于你是健康的。这个区别你要推敲清楚。你去控制,但这本来是脾脏的工作,意味着脾脏受伤,你不去控制没事,控制若干年后,你脾脏功能会丧失,酿成大祸。中医师治疗时,会帮病人把药开到药里,你吃我的药降血糖就可以了,无毒无害。
降压药也是这样,它并不能保证一个人不能中风。控制指标不等于痊愈,也不等于功能恢复或者是健康。就好比你去控制一个皮球,让它不弹起来,按压是无用且会隐藏着很大的反作用力。正确的做法是找到高血压的根源。根据临床,没有两个人的高血压的病因是完全一致的。简单粗暴要结果,不知道逻辑在哪。
朋友问,平常血压高,一直在服用高血压高药,有时还有头晕的情况。在犯晕时到医院做过多次检查,各指标均正常。我说,血压高都有原因的,不探究原因,只是一味降血压,其实无法控制病情,只是个数字游戏;人有没有问题,自己感觉比仪器靠谱。
体检配套的治疗手段就是开刀和消炎,其实也是有局限性的。有人说:医院除了外科实用,本质上是九星级大药房,把各种疑难杂症检查后归结为发炎,然后,以成本价十倍百倍售卖化验服务及药品。你们说他说的对不对?
体检无法防重症
更重要的是,由于西医的技术层次太低,体检水平太low,年年体检,为何一查出癌就是晚期,或者是其他重症?低标准去看,人人都是健康的。高标准去看,一些亚健康和潜在危机就露出水面了。
中医的体检才是科学的。在“症”的阶段就可以识别出潜在的危机。
比如金匮要略论述中风: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也就是:
中风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肌肤会麻;第二层次身体觉得沉重,也不能搬重物。有前两个征兆就赶紧预防,到了不识人的层次,就太晚了太晚了。
又比如一个人来,他1-3点醒,肝的子午流注时间;脾气容易抑制不住,肝在情志就是怒;胃口不好,肝火克制脾土;喜欢闭目养神,肝开窍于目……他不是一时兴起才会肝不好,而是所有的指向都告诉我们,这个人大概率肝部有问题出现了。这时候去动手,大病就可以消灭在萌芽状态,不需要等到肝硬化腹水肝癌。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做的体检是全面有效的,不需要额外再做其他画蛇添足的体检了。一定要有这个自信说,中医是可以完成从预防,到一家人各类疾患的诊疗、治愈的。我也是这么做的。根本不可能自己偷偷跑西医院,然后让家里人、朋友接受中医诊疗,非君子之道。
这个事,如果没想通,或者没有靠谱的好中医护航,就不用模仿了。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是:我经过质疑和慎重的考虑,并且通过自己严格的实践,发现只有中医是对的,只需要中医就可以保护自己的父母不受病,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愿意承担自己行为造成的一切后果。当然不会有后果。想清楚,就可以做。
包括疫苗,没给孩子打流感疫苗。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也就是:太阳病有两种,都会发热,脉缓是中风,脉急是伤寒。大概流感一般都是这两种情况,药下去就好了。
当然现代医学认为是流感病菌引起的。问题是病菌有无穷尽的类型,流感疫苗并不能防住所有类型。流感疫苗其实也是针对某种类型病毒的疫苗,机理呢,我就说不清楚了。也有人说,怕流感疫苗,预防总是好的,这就看个人的选择。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审慎思考才是。
做这样的选择是有中医庇护,如果没有中医庇护,就还是要谨慎。
丧失对身体的敏感性
正是对技术、仪器的依赖,让普通人放弃了对自身敏感性的探索,往往觉得“凑合着”就可以了,继而会不自觉掩饰亚健康。
掩盖亚健康,其实是人体本能的动作。人体通过这样的调整,来适应病态给自身带来的不变。比如金匮要略说,“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也就是病人骨头痛喜欢惊叫,声音闷闷的,是心膈间有病;而声音啾啾则是因为头的病变导致。
人体是很精密的。当有一个病态存在的时候,就可能有一个外在不正常的行为去掩盖病态,让自己获得舒适。比如如果一个人膝盖痛,下楼梯就可能姿势不对。当然文中重点讲的是声音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是可以作为诊断使用;二是普通人要有警觉,去发现身上已经经过修饰的不正常行为,其实就掩盖了亚健康即“症”的存在。
总之,中医只需要判断这个人是不是正常人就可以了。我们的工具箱是“取类比象”,将纷乱的现象,变成五脏六腑、阴阳的外在表现,进而调整五脏六腑、阴阳的平衡,达到治愈的目的。
流行几千年的,还能再流行几千年
提个问题,一种是传统技术,沿用了3000年-5000年,用来治病;另一种是新技术,技术历史不过几百年,新技术本身可能就一两年时间,甚至未曾经过临床,也用来治病。你怎么选?
能流行3000年,5000年的,下一个3000年,5000年一样流行。但是这个10年流行的,下一个十年就可能被淘汰。医学来说。越古老越靠谱。除非你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的小白鼠。
在这里,我们还要告别崇洋媚外的心里。有人说,外国女人不坐月子,喝冷饮,好像也没什么问题。我说,他们胖啊,大腹便便。这都是失于调理导致。
输液,大家都知道不好。原因是整体的消杀,而不是定点去清理疾患。输液进去,人先疲惫,胃口变差。家里有老人的,往往动不动都要求输液。那是因为输进去,老人家还以为是滋补呢。
输液的害处,我看很多人没有讲清楚,只是单纯讲抗生素,耐药性之类。在我看来,输液的害处不止于此。输液输入的液体,温度不对。人体内的水,都应该是有温度的,理论上讲应该是37℃左右;而输液的液体的温度,按道理是室温,如果是空调房,则应该是25℃左右。也就是这差的12℃就是靠人体去把它捂暖。而捂暖的过程理论上讲正气会有损伤才对。
中医也要告别技术陷阱。
中医的前沿,其实也要告别技术依赖症。的确分析每一味药的有效成分很重要,的确把中药如何提纯,甚至变成注射液之类的,都有它的价值,的确这也是新的技术手段带给新中药的新的研究方法。甚至诊断过程中我也并不排斥我们可以借鉴仪器,毕竟仪器是物理、化学研究前沿带给医学的新方法新思路。
然而在整体中医师的水平并没有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其实前面的工作我们还可以做更多。也就是将伤寒、金匮的理法,目前中医的一些方法进行整理,借助大数据的工作,做一些标准化的工作。不要在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的过程中,忘记中医中药的理法。
总之如果中医领域的专家、院士、知识分子都不能成为先驱,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而是惦记那点科研经费,忙着高大上的技术申请,而放弃了中医的根儿,那么社会的成本将是巨大的,未来的纠错成本,也将是令人吃惊的。
往期连载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1)楔子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2)中医中药才是拯救武汉的最大功臣,不是其他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3)为什么中医是科学?这篇文章讲清楚了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4)不是占卜,而是建立在严密逻辑下的预测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5)被遗忘的角落:疫情中的中医数据盘点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6)治感冒的方子治好疫病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7)扯下疫情遮羞布,现代医学感冒致死医案析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8)医学的最基本原则是全面:论后遗症的产生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9)中医经方才是重症社会的根本出路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10)中医中药安全性解读:反驳中医黑关于中药材质量的攻击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11)从西医到中医:从线性思维走向复杂性思维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12)告别重症社会的正确方式,是科学审慎评估医学的水准
上文提到,西医普遍治疗的失败,导致亚健康全球化流行,进而成为重症社会诞生的一个引子。然而西医的问题当然不仅于此。西医不光无法预防重疾,甚至在体检阶段,还会混淆视听,进而让普通人放弃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导致疾病养成。
这也是楔子中汤太太疑惑问题的答案:年年体检,但是体检标准太低,体检仪器也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同时人还在微观的指标中迷失,放弃了对自身体质情况的觉察……等到大病筑成,又寄希望于连感冒都治得磕磕巴巴的标准打法,最后开刀、化疗……人在毫无尊严的情况下死去。
悲乎,国人!
请看正文。
技术不是万能的
新冠中,新加坡“佛系”的做法,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医学似乎可以有更加稳妥的办法,而不是一开始就是CT,X光。
此前,媒体报道,新加坡6个月大婴儿体内新冠病毒含量超高,却不治而愈。他的医生发布了一份治疗报告,公开了治疗细节。原来这个婴儿体内病毒含量很高,却在没有用药的情况下,不治而愈!家庭中最先被感染的是妈妈,入院后,医生对婴儿进行了鼻拭子采集,发现他体内病毒含量很高!
他却完全没有任何的症状,不发烧、不咳嗽,也没有出现呼吸急促的情况。没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医生没有给他照X光胸片,更没有做CT。并在入院18天后检测病毒为阴性。
这位新加坡最小的感染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医院隔离病房半月游,据说他在住院期间还学会了扶着东西站起来……
也就是,如果医学不够“佛性”,如果病人不够淡定,到最后花费更大的钱,不一定能得到最好的结果。没有症状就不乱检查,没有x光,没有胸片,更不会一上来就甩一堆检查单,更没有过度治疗。我想这才是新加坡“佛系”了不起的地方。
疫情期间,英国首相转成重症ICU,但是中医重症转化率是0%。能享受最贵医疗的人,西方最先进医疗的人,不一定能享受最有效的医疗:中医。
也提醒我们患者要告别技术的迷思,不要过度以为X光,CT就是好的,科学的想法,要相信自己的判断,真的没什么特别的症状,为什么一定要去抗病毒呢?没准抗病毒的过程,反而成了激发的过程。过犹不及。如果一定抱着这种技术的迷思,错失了中医药介入的最好时机,等待的,很可能就是重症的劳财伤命。
可怕的是,目前这种情况每天在上演。
比如有的家庭老人突发某种急症,儿女是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治疗,是不是就要用最贵的仪器,最贵的药物?如果不用,是不是还可能背负道德的谴责?如果这个儿子突然了解到原来技术不是万能的,原来中医就是用最原始最古老的诞生于2000年前的经方治愈了新冠,原来这种经方技术、针灸技术在所有的感冒中都是适用的,原来不光是感冒,所有的慢性病、急症他们都一样派上用场,这是不是就有另一种可能呢?
道术之歧
中医的诊疗是望闻问切。第一步是看神色,再去交流了解,最后切脉了解身体的情况。可见中医也是通过各种诊疗的手段,将一个人的颗粒度变得越来越细腻。那么到了微观的世界,比如器官变化损减我们当然可以去了解。但是反过来说,只需要知道微观的形态,忽略形态背后的逻辑,是否可行呢?
如果深层次看见去,中医的检查,和现代仪器的检查,我理解应该是道和术的层次不同。比如检查一棵树是否生病。在现代仪器的术的层次,上来就先抽叶子的养分,看看缺什么营养?看看枝干的成分?再扫描整棵树,看看有没有树疙瘩?中医来了,说,慢着!你没看见这棵树树叶黄了?你没把握到这棵树的精气神好像不对,焉焉的……
部分和整体的视角当然不同,每个个体都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忽略根本,在细枝末节吹毛求疵,恐怕南辕北辙,事与愿违。这些诊断方法,很多人认为说是经验科学,其实更重要是人体科学,是古代先贤在入定的状态下看到人体气血流注方式,看见五脏六腑内在相克先生的关系,看到疾病进入人体后,使用药物调动气血运行的方式,总结出来的,是让人体保持健康和青春的真正真理。
现代医学,分子级别,各种精密的仪器,对付中医,难道不是机关枪对小米步枪,原子弹对丛林武器?当然不是。
中医胜,胜在内景层次对人体科学性的把握,胜在对疾病最深入的了解,对阴阳寒热刻入骨髓的认知,对人在自然中这一事实的把握。你还在检查的时候,有经验的中医师一搭脉,就知道里面是咋回事,处方已经好了。有时候不是科技越发达,就越有效。并且现代的科技成果,我并不排斥现代仪器的使用,但是提倡在阴阳虚实表里寒热搞清楚,六经辨证能搞清楚的情况下,再考虑机器的介入。这是“术”的范畴,几千年来,中医胜在“道”。
排除法的陷阱
还有人有检查不出来的毛病。比如有人问,我有个部位经常有不适感,但是去体检,他们说我没问题,而我觉得不适,弄得我好恼火。
现代医学用的是排除法。而排除法要想奏效,不出问题,那里面归纳总结的就要100%具备完备的工具才可以。消费者以为自己全面,而事实无法全面,未来完备的可能性也很小。这样往往会出现“例外”的情况。这种例外可能会被冠以疑难杂症,或者是遗传,或者是过敏,或者干脆是精神病(抑郁症)……
我还碰到过一个案例,中老年妇女,脸部因为工作的原因吹冷空调,导致脸部中风。针灸好了,但是却落下了后遗症。时常有热感,坐卧不安。去某中医处扎针多年,但是只是缓解;去医院,人家说她是情志病、言下之意没病找病,没事找事(检查不出来都直接说是情志病)。连自己女儿都说,这只是感觉,忍忍不就可以了!下足三里,上巨虚,斜45度,导脸部热下移;针间,下左行间右足临泣,因告知头顶、头侧部有胀疼。下左尺泽右鱼际,因察觉她不停咳嗽。针后咳嗽减,脸部热度明显减,胀疼明显减。我只是用了针,用了经络,还没开药呢。
毫无疑问,不懂经络,不辨五行,不分阴阳,不分气血,这种“例外”还会一直一直出现。中医的视野中,不光有细胞骨骼肉体,还有无形的气,还有脏腑之间的连接,还有阴阳,还有纵横人体的经络。中医很精密。
对比而言,中医只需要判断这个人是不是正常人就可以了。我们知道症状背后有更多深层次的问题,一出手就已经开始防患于未然了。中医的确被一般人了解,也是因为它对疑难杂症有时候有独特而奇怪的诊断方法疗效。这种疗效,因为普通人从小到大不仅没有受到正确的中医基础教育,变得不能理解。但是,简单而说,能治好,就有他或者普通民众不能理解的理法,就不能一直是“误诊”和“运气”。这是中医素养的问题,另外说。
如果病人不幸发现自己被“例外”,一直想告诉医生有病,而医生无法从数据库提取到对他有用的信息,病人不用悲观,因为中医相信病人的感觉,会按症状处理。
有问题的体检标准
还有的是,病人在仪器层面没有问题,实际上是有问题。有个病人,把自己父亲在医院的全面体检的报告单,十几份发给我,让帮开个方。我说不可以。中医不是这样看病的,然后把问诊单发给她。发现老人家有胸闷胸痛。我说这个是早期心脏问题,要及早处理。其他问题都是小问题。十几页的报告,没提到这个老人有心脏病。然而这是关键的问题,居然被忽略。
也就是:体检的健康标准太低了,非要将大病养成才能发现;而中医的健康标准比它高太多。低标准去看,人人都是健康的。高标准去看,一些亚健康和潜在危机(“症”!)就露出水面了。中医的体检才是科学的。最起码,它的防线要比西医要前,它的防线在症,在亚健康,而西医,在病养成之后。
技术的输出模式,往往是指标。而这个指标往往可能被滥用。
也有病人问我,我血糖高,需要吃降血糖药吗?我说:你指标降,不等于你功能恢复,更不等于你是健康的。这个区别你要推敲清楚。你去控制,但这本来是脾脏的工作,意味着脾脏受伤,你不去控制没事,控制若干年后,你脾脏功能会丧失,酿成大祸。中医师治疗时,会帮病人把药开到药里,你吃我的药降血糖就可以了,无毒无害。
降压药也是这样,它并不能保证一个人不能中风。控制指标不等于痊愈,也不等于功能恢复或者是健康。就好比你去控制一个皮球,让它不弹起来,按压是无用且会隐藏着很大的反作用力。正确的做法是找到高血压的根源。根据临床,没有两个人的高血压的病因是完全一致的。简单粗暴要结果,不知道逻辑在哪。
朋友问,平常血压高,一直在服用高血压高药,有时还有头晕的情况。在犯晕时到医院做过多次检查,各指标均正常。我说,血压高都有原因的,不探究原因,只是一味降血压,其实无法控制病情,只是个数字游戏;人有没有问题,自己感觉比仪器靠谱。
体检配套的治疗手段就是开刀和消炎,其实也是有局限性的。有人说:医院除了外科实用,本质上是九星级大药房,把各种疑难杂症检查后归结为发炎,然后,以成本价十倍百倍售卖化验服务及药品。你们说他说的对不对?
体检无法防重症
更重要的是,由于西医的技术层次太低,体检水平太low,年年体检,为何一查出癌就是晚期,或者是其他重症?低标准去看,人人都是健康的。高标准去看,一些亚健康和潜在危机就露出水面了。
中医的体检才是科学的。在“症”的阶段就可以识别出潜在的危机。
比如金匮要略论述中风: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也就是:
中风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肌肤会麻;第二层次身体觉得沉重,也不能搬重物。有前两个征兆就赶紧预防,到了不识人的层次,就太晚了太晚了。
又比如一个人来,他1-3点醒,肝的子午流注时间;脾气容易抑制不住,肝在情志就是怒;胃口不好,肝火克制脾土;喜欢闭目养神,肝开窍于目……他不是一时兴起才会肝不好,而是所有的指向都告诉我们,这个人大概率肝部有问题出现了。这时候去动手,大病就可以消灭在萌芽状态,不需要等到肝硬化腹水肝癌。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做的体检是全面有效的,不需要额外再做其他画蛇添足的体检了。一定要有这个自信说,中医是可以完成从预防,到一家人各类疾患的诊疗、治愈的。我也是这么做的。根本不可能自己偷偷跑西医院,然后让家里人、朋友接受中医诊疗,非君子之道。
这个事,如果没想通,或者没有靠谱的好中医护航,就不用模仿了。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是:我经过质疑和慎重的考虑,并且通过自己严格的实践,发现只有中医是对的,只需要中医就可以保护自己的父母不受病,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愿意承担自己行为造成的一切后果。当然不会有后果。想清楚,就可以做。
包括疫苗,没给孩子打流感疫苗。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也就是:太阳病有两种,都会发热,脉缓是中风,脉急是伤寒。大概流感一般都是这两种情况,药下去就好了。
当然现代医学认为是流感病菌引起的。问题是病菌有无穷尽的类型,流感疫苗并不能防住所有类型。流感疫苗其实也是针对某种类型病毒的疫苗,机理呢,我就说不清楚了。也有人说,怕流感疫苗,预防总是好的,这就看个人的选择。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审慎思考才是。
做这样的选择是有中医庇护,如果没有中医庇护,就还是要谨慎。
丧失对身体的敏感性
正是对技术、仪器的依赖,让普通人放弃了对自身敏感性的探索,往往觉得“凑合着”就可以了,继而会不自觉掩饰亚健康。
掩盖亚健康,其实是人体本能的动作。人体通过这样的调整,来适应病态给自身带来的不变。比如金匮要略说,“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也就是病人骨头痛喜欢惊叫,声音闷闷的,是心膈间有病;而声音啾啾则是因为头的病变导致。
人体是很精密的。当有一个病态存在的时候,就可能有一个外在不正常的行为去掩盖病态,让自己获得舒适。比如如果一个人膝盖痛,下楼梯就可能姿势不对。当然文中重点讲的是声音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是可以作为诊断使用;二是普通人要有警觉,去发现身上已经经过修饰的不正常行为,其实就掩盖了亚健康即“症”的存在。
总之,中医只需要判断这个人是不是正常人就可以了。我们的工具箱是“取类比象”,将纷乱的现象,变成五脏六腑、阴阳的外在表现,进而调整五脏六腑、阴阳的平衡,达到治愈的目的。
流行几千年的,还能再流行几千年
提个问题,一种是传统技术,沿用了3000年-5000年,用来治病;另一种是新技术,技术历史不过几百年,新技术本身可能就一两年时间,甚至未曾经过临床,也用来治病。你怎么选?
能流行3000年,5000年的,下一个3000年,5000年一样流行。但是这个10年流行的,下一个十年就可能被淘汰。医学来说。越古老越靠谱。除非你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的小白鼠。
在这里,我们还要告别崇洋媚外的心里。有人说,外国女人不坐月子,喝冷饮,好像也没什么问题。我说,他们胖啊,大腹便便。这都是失于调理导致。
输液,大家都知道不好。原因是整体的消杀,而不是定点去清理疾患。输液进去,人先疲惫,胃口变差。家里有老人的,往往动不动都要求输液。那是因为输进去,老人家还以为是滋补呢。
输液的害处,我看很多人没有讲清楚,只是单纯讲抗生素,耐药性之类。在我看来,输液的害处不止于此。输液输入的液体,温度不对。人体内的水,都应该是有温度的,理论上讲应该是37℃左右;而输液的液体的温度,按道理是室温,如果是空调房,则应该是25℃左右。也就是这差的12℃就是靠人体去把它捂暖。而捂暖的过程理论上讲正气会有损伤才对。
中医也要告别技术陷阱。
中医的前沿,其实也要告别技术依赖症。的确分析每一味药的有效成分很重要,的确把中药如何提纯,甚至变成注射液之类的,都有它的价值,的确这也是新的技术手段带给新中药的新的研究方法。甚至诊断过程中我也并不排斥我们可以借鉴仪器,毕竟仪器是物理、化学研究前沿带给医学的新方法新思路。
然而在整体中医师的水平并没有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其实前面的工作我们还可以做更多。也就是将伤寒、金匮的理法,目前中医的一些方法进行整理,借助大数据的工作,做一些标准化的工作。不要在借助现代技术手段的过程中,忘记中医中药的理法。
总之如果中医领域的专家、院士、知识分子都不能成为先驱,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而是惦记那点科研经费,忙着高大上的技术申请,而放弃了中医的根儿,那么社会的成本将是巨大的,未来的纠错成本,也将是令人吃惊的。
往期连载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1)楔子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2)中医中药才是拯救武汉的最大功臣,不是其他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3)为什么中医是科学?这篇文章讲清楚了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4)不是占卜,而是建立在严密逻辑下的预测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5)被遗忘的角落:疫情中的中医数据盘点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6)治感冒的方子治好疫病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7)扯下疫情遮羞布,现代医学感冒致死医案析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8)医学的最基本原则是全面:论后遗症的产生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9)中医经方才是重症社会的根本出路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10)中医中药安全性解读:反驳中医黑关于中药材质量的攻击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11)从西医到中医:从线性思维走向复杂性思维
重症社会的形成及其出路 透过新冠看中医的科学性(12)告别重症社会的正确方式,是科学审慎评估医学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