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一个夕阳产业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人劝我把种葡萄酿酒事业搞大,搞成农村致富之星,上CCTV7,我觉得这事儿干不得。因为我从事的是一个夕阳产业,它就只容得下300株葡萄,才不至于让我被动。什么是夕阳产业呢?
就是那种1949年你突然加入了国民党的感觉。
我有个朋友。中亚斯坦国人,我认识他的时候我二十岁出头,他已经37岁,我们俩都在韩国首尔某比较知名学府上学,同属一个学院,我是硕士,他是博士。全学院一共就300来人,所以大家都认识大家,谁研究什么,导师是谁门儿清。
这是当时我们的楼与宿舍有校友的话看了即懂
哥们儿在我入学那年就已经当了四五年博士,每天看起来比谁都辛苦做课题,隔两个月还飞去欧洲、北非之类的远远的地方开学术会议。他的导师是一德国教授,不苟言笑,但冷不丁也搞点儿冷幽默那种,在学院以对研究生相当hardcore著称。所以,背景知识是,他跟着他已经四五年了,还没毕业,看面相他比他的年龄只差几岁了。
我去的第二年,哥们儿因为诸事不顺,想大力出奇迹,干脆对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重大调整,将枪口对准了利比亚。要知道,我那个学院以研究东北亚区域为强项,尤以朝鲜、日本、中国的关系与区域安全为突出,与朝鲜地理、人脉都很近,所以以朝鲜为研究对象的同学比较多并且占尽优势。哥们儿不信邪,觉得朝鲜与自己八字不合,不然为什么这么多年也毕业不了,不破不立,干脆步子迈大一点搞上利比亚了。我也能理解,因为那个时候卡扎菲上校还健在,利比亚与朝鲜似乎存在某种相似的地方。
哥们儿决心搏一把,搞了个“卡扎菲政权在利比亚固若金汤,江山千秋万代”一类的课题,我没去旁听他的PPT陈述,大概是这么个意思。然后,就准备打持久战,第二年还在韩国娶了老婆,领了绿卡,因为韩语也熬会了,年头熬够了。
有一次,他又意气风发飞去威尼斯参加了安全论坛回来,春风得意得紧。然后,卡扎菲上校被人从下水管里拖出来打死了。
后来我也毕业了,离开了学校。他在facebook上从此已不再活跃,人也见不着了。不知道后来怎么圆场,人家遭此重创,我也不好意思主动去找他哪壶不开提哪壶,祝他一切顺利吧。
哥们儿这就是1949年加入国民党的感觉。
我从事的种葡萄酿酒事业,是个夕阳产业,或者更准确地说,它差不多从来就没朝阳过,因为最好的进入时间是光绪年间。光绪年间是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成立那些年。
以下我写两段话,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在中国种葡萄酿酒是一个一路下坡、最后几乎肯定会走向消亡的事业。

这个表,是中国国内生产的葡萄酒产量走势,请注意不是中国市场葡萄酒消费量。当然消费量也是下滑的,但没这么夸张。
那时候还没有疫情,唯一大环境的重要影响是公款消费管得越来越严,也就是说后来这些年,葡萄酒都卖给了想喝它的人喝掉了,而不是被胡吃海喝了。按说,这样对行业未必不是好事儿,喝酒的人更纯粹了。是的,对葡萄酒行业是好事儿,但对在中国产葡萄酒的人来说是大大的坏事儿,因为大家发现,真要自己掏钱买酒喝的时候,都买进口的,少有买国产的。
这么说吧,除了光绪年间和稍后成立的那几家厂,新来的中国国产葡萄酒厂们几乎都是老板在别的行业赚来的钱,拿来建酒庄,慢慢亏掉拉倒。这么惨的原因,有客观成分,也有自己作妖没办法。
客观原因
用欧洲传统葡萄品种酿口粮酒的话,整个中国境内任何一块土地上,我们都干不过澳大利亚、美国加州、甚至干不过西班牙法国。这个区段,同样的成本,他们比我们的品质更好;同样的品质,他们成本更低,甚至他可以帮你用桶装起来从欧洲运到烟台,成本还比我们的低。为什么呢?因为葡萄品种是欧洲的,我们这儿找不到100%契合的气候土壤,同样那株葡萄,他们随便种种就丰收,我们又灌溉又补营养,冬天还剪了埋上,都不一定有他们的产量。
我们在工业领域一直有的优势是但凡中国能生产的东西,因为供应链、基础设施、工人素质等条件领先,可以做到比别人更快、更便宜、更好,在农业领域并不适用。我们非常贵。
道理如进口大豆、牛肉,欧洲品种的葡萄也不例外。何况葡萄酒在“葡萄美酒夜光杯”时代过后并不是中国传统大众饮品,没有群众基础,并且几十年的事实证明难以培养饮用习惯。该喝的一直在喝,不该喝的一直喝茅台五粮液二锅头,井水不犯河水。于是,欧美不仅有农业成本优势,更有全球市场的规模优势,而我们市场规模太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更是无力。
消费量,左侧总量,右侧人均,中国是末尾的Chine,平均1.5升/人
作妖原因
我们国产的高端葡萄酒在国际上表现是很出风头的,很有实力,几乎每年都有中国酒在各大盲品竞赛上获大奖。也就是说,如果舍得投入,我们种葡萄、酿酒的人才与水平相当够用,并不惧怕任何新老世界的国家。这些都是真正用欧洲规则酿出来的好酒,但价格也不菲。
现在问题来了,动辄付得起几百上千元一瓶买酒喝的中国酒友,喝不喝得出国产酒的好来?答案是,多数情况下喝不出来,或者喝不太出来。在尝不出味儿来的情况下,同样一千块钱,正统在欧洲,买国产不如买欧洲,至少商标纸上全是法文读着放心。这不是崇洋,而是理性消费,试想一下,有一法国老头儿这几年染上了喝白酒的习惯,波尔多新来了个酒厂酱香型做得比贵州的还好,也卖1400,你猜老头儿是买茅台还是买它比较放心?
最后,国产高端葡萄酒明明品质好得很,卖不掉只能瞄准喝酒佬爱面子的弱点,在包装、历史上讲故事,酒本身不重要,盒子恨不能用交趾黄檀镶掐丝金边。你到底卖酒还卖盒子?茅台一个瓶子大红大白我猜成本两块钱,土掉渣卖了几十年也没见人说它不高级啊。讲情怀讲历史,你讲得过法国佬?呵呵。
一作妖,后面越来越难。
那你问,国内喝酒的就喝不出味儿来吗?有,很多很会喝的小伙伴,但人家日常喝的都是口粮酒啊,100元一瓶,随便一瓶智利、西班牙的,都很好。而我们的100元葡萄酒有的甚至是酒厂向农民收购葡萄园里的尾货,加点冰糖酿成的。喝的人又很懂,发现糊弄不下去了。
那么,到底还有没有能赚到钱的办法?有,就是用那种5吨的储存罐从西班牙整船运回来许多罐口粮酒,在家灌到自己的瓶子里,假装中国生产。质量过硬,价格亲民。但你得有品牌,最好是光绪年间就有的品牌,够躺在上面吃一百多年的。
出路
我明确告诉各位,没有出路。好酒卖不掉,口粮酒没人买,最后逐渐被进口酒以各种身份占满高中低所有市场。
光绪年间我们有过出路,那就是培养自己的品种与自己的游戏规则,十几亿的人口与市场,你管它欧洲标准干什么?东北三省的山葡萄与美国或欧洲的葡萄进行爱的合唱后下一代不是很好吗?西部不也有自己的葡萄,南方也有葡萄,亦各有风味。但不,法国人告诉我们说,你用自己的葡萄不种欧洲的还能叫vin吗?加拿大太冷搞不了法国品种,人家弄出来自己的Vidal,法国人当年也说nonono你那能叫葡萄酒吗?格鲁吉亚有自己一大堆眼花缭乱几百种葡萄各酿各的酒,什么Saperavi,Rkatsiteli一个比一个拗口,法国人读也读不上来,就说你那野葡萄也叫葡萄酒?格鲁吉亚说我日你仙人板板,老子公元前6世纪就用这个酿酒一直没断香火,老太婆养崽要孙媳妇来教?你快给我闭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