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章字不多,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有个两分钟看完的方法,你直接跳转到“高能预警”或者读加粗文字,也ok~
内化毛选等理论武器,比理论更加有价值。今天以后,尝试盘活脑子里的那些知识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来不是一句空话,90%的人其实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任何理论、方法都可以依靠这套方法盘活; 而同样,当我们不相信或者认为他是空话时,就会自动放弃对它的实践,这就是“教条”的由来。
大家好,我是小游。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教员建议青年人和知识分子们,如果不怕难堪,可以把这句话摆在自己房间,每天自我反思。
教员不是在说他们才疏学浅,而是说他们没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当看到这句时我面无表情,大概和屏幕前的大家一样。
教员后来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因为90%的人都不懂理论联系实践,这根本不是字面意思。
一、我们现在的问题
教员的灵魂拷问:
“为什么能打胜仗的不是大学里的军事教授?”那么那些大学教授在教导未来的将领什么呢?这些都是错的吗?
这就是指理论和实践脱节太严重。
比如德国民法典就不能解决信息网络侵权问题,因为那是工业时代民法典,不是现代民法典,即便他是民法的理论基础。
同样的经历,适用于《宏观经济学》,《全球通史》,《社会心理学》,《请求权基础》等等优秀教材。比如说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比较近的数据还是10年,更多的还是01年,中国这二十年...变化太大了,那里的数据作为理论分析还可以,如果作为信息就不能拿来解决问题。
怎样不脱节?事情没有做好是因为实践经验太少吗?
其实这个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事情没做好是缺乏正确的方法,也就是欠缺理论;
对理论应用的僵化是由于欠缺实践的经验。
理论的突破是质,实践经验的获得是量。我们往往倾向于重复或者增加投入时间来完成。
而较困难的事情才会想起研究理论,深刻思考。
二、教员的解法
教员有更优解(因为他们的犯错成本很高所以要求决策精度也要很高才可以),那就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
“因为同每个人丰富的实践经历相比,理论实在是太少——没有被实践检验过的理论,就不是理论。”
这就是他的观点。
这件事的流程是,学习理论-在生活中检验理论-用实践创新理论这样就会获得正确的理论。而空读书获得的理论,并不和现实有准确的关系,所以在很多时候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能用出来的理论都是经过加工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理论才能转化为实际的优势。
像这种经过检验的方法,如果能留存在大脑体系中成为我们知识体系的一部分,那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算法。
这就区别于读很多庞杂的书那一步,书很少可以直接用来解决问题的。但经过检验的方法就不一样,这样的经验模型精度越高、越有条理,解决现实问题就会越娴熟。
比如张辽可以八百破孙权十万,因为他可以将八百人发挥最大的优势,在这个领域中利用自己熟悉的作战策略。
三、如何正确应用理论?
理论没有用好,是由于不灵活。
这不是理论的问题,是选错了应用场景。
为什么会选错?由于对现实信息的错误估计。
存在理论的那一天开始,它的另一面:僵化教条的弊端就显现出来。
我们了解过很多厉害的人讲的方法理论,但无法将这些方法用来提升自己,一直以来的原因是什么?
理论实践结合不够,因为那个理论是和别人的生活深度结合并深度思考的产物——隐含了应用这个理论的前提。在这个范围下,是有用的。
如果我们想将理论灵活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就要搞清理论本身的内容,和让它有效果的背景。为方法寻找适用条件,这一步就是灵活。
我为什么没有直接讲教员的官方答案而是先解释了一堆?因为教员的答案显得更加绝望——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如果单纯停留在字面意思这仍然苍白的可怕。所以我仍然要解释清这句话,因为实在是太重要了。
如何灵活应用?实践。这里的实践是指,不掺杂主观想象的,完全客观的现实状况。
思考一下,我们能不能做到“完全客观的接受信息”?
还不等待剥离出现实的主要矛盾,将现实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出有效信息。
我们就先被大脑的一个定性或一个想法迷惑了——往往是由于我们本来就想这么做,不惜扭曲现实也要去做。
所以,对现实的错误,估计必然会错误的选择方法。
方法就会在这种情况下失效。
每当我们要想办法时,在陷入思考之前,仍然需要回忆事情的真实样貌,因为只有凭借这样的样貌,才能寻找出适合这一范围的方法理论。
珠玉在前,前人的精神宝库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解法。
看过很多书,获得很多解法,仍然如同一座冰山尚未开拓。
但如果把教员这套内化方式学到手,一定能如鱼得水。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共勉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关注▼
如果这篇文章为你带来了灵感或启发,就帮忙点个『赞』or『在看』吧,这对我非常重要,感谢!
end
点赞、在看是更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