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产生的逻辑原理可以用业绩公式来表达。你的业绩和你的收入一定是某个乘法公式乘出来的。
每个人都必须学会通过建立业绩公式并运用业绩公式原理来推动业绩达成。
业绩公式是目标因素分解的一种最直接的展现方式,也是逻辑性最强的一种展现方式。所有的业绩类数字指标都应当用业绩公式来表达,这是业绩推动和提升业绩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
举个例子,瓜农种西瓜,年营业收入我们用T来表示,种植面积、亩产量、售价我们分别用S、R、P来表示。如果不考虑滞销和损耗问题,则年营业收入公式为:T=S×R×P
从业绩公式可以看出,瓜农要想提高收入,有且只有三个抓手或者说三种方法,瓜农收入的提高也只可能是这三个抓手、三个要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发生变化(提高),要么扩大种植面积,要么提高亩产量,要么提高销售价格,除此之外,再无他法。
如何提高亩产量呢?当把亩产量作为一个目标的时候,我们又需要用业绩公式来表达:R=A(亩产西瓜数量)×C(单瓜净重),依此类推,亩产西瓜数量A=A1(每亩株数)×A2(每株挂果量),根据西瓜挂果的特点,每株挂果数量A2=B1(每株留藤数)×B2(每藤留果数)。
到这里,业绩公式解析完毕,无法再继续细化了,完整的业绩公式就变成了:T=S×A1×B1×B2×C×P。这里面,某些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甚至是此消彼长的,只看最细化的业绩公式可能会走入误区。
例如每亩株数多了就会影响挂果量、单瓜净重和品质(价格P);每株藤留多了、每根藤上瓜留多了也会影响单瓜净重和品质。但是,案例所要表达的逻辑是共通的,即通过建立业绩公式寻找到所有的影响因素,找到所有的抓手。
我没种过西瓜,只能从业绩原理来看问题,其实我很想知道每亩株数、每株留藤数还能不能提升?例如能不能搭架子立体种植?这样可以提升每亩株数、每株留藤数和每藤留瓜数,架子上搭几层窝,不仅地上有西瓜,架子上窝里面也有西瓜,亩产西瓜的数量就提升了!
从上述业绩公式可以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抓业绩就是抓要素;推动、优化局部和环节就是推动、优化整体和完整链条;每个环节、每个要素效率的提升,就一定会带来同等程度、同等效率的总业绩提升。
四两拨千斤不是神话,而是常态,而且是必须的。我们只能用四两去拨千斤,而不能用千斤去拨千斤;反过来,推动整体就是推动局部,推动整个流程就是推动某个链条、某个环节、某个要素。整体业绩的推动必须落实、转化为对局部环节和具体要素的推动,而不能囫囵吞枣整体去推。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理解透了这个“必”字,你自然就会养成建立并运用业绩公式的习惯。
回到案例中,价格P与品质(如西瓜的大小是否合适、卖相是否好看、甜度如何等)、上市时机等要素相关,单瓜大小多少最为合适?哪些种植方法、技巧会影响甜度、卖相、成熟时机?也许仅仅是一个小技巧,例如调整施肥比例,就可以改进品质要素,进而优化、提升销售价格。
同样,亩产量的提升也许只需要调整一下种植间距(A1)或者是改变剪枝方法就可以提高亩产量。
这个案例的意义在于让我们通过业绩公式看清业绩产生的原理,以便我们找到入手的方法和抓手。并不是所有的瓜农都在“R=A1×B1×B2×C”以及“T=S×A1×B1×B2×C×P”上达到了最优均衡或者说触及了天花板。
所有的业绩产生原理都一定可以用业绩公式来表达。需要说明的是,业绩公式并非只有一种,同一个业绩指标可以有很多条、很多种业绩公式,有加法公式、乘法公式、乘方公式,改变或提升、优化任何一条业绩公式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用到最终业绩上去。
也就是说,每一条业绩公式都会独立发生作用,多条业绩公式都在同时产生作用,作用效力最终会自动叠加。每一条业绩公式其实代表一种业绩产生原理,代表一种逻辑原理,或者说,代表一种思维模式,代表一个运营系统。
把牙膏口扩大一毫米与提升营销人员销售技能是不冲突的,但是作用力最终是会自动叠加的。
所以,我们需要建立、运用多种业绩公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作用力更强的业绩公式,选择边际成本更低、边际效用更大的链条、环节、因素来着手。
当然,如果资源条件允许,所有的业绩公式以及所有的环节、要素、因素都应该去推动、提升、优化,带来的业绩提升自然会产生叠加效果,多条业绩公式同时推动,提升幅度和效率会更高。
众所周知的把牙膏口扩大一毫米的案例中,如果从业绩公式的角度来看,这个创意并不难想到,其背后的业绩公式原理是:一个时间段以内,该牙膏的销量≈使用量,使用量=使用人数×人均使用量,而一段时间内,人均使用量又由使用次数(频率)和单次使用量决定。
在刷牙习惯基本不变(即使用频次稳定,挤牙膏的挤出长度相对固定)时,单次使用量就与牙膏口的大小直接相关了。一个时间段内牙膏销量业绩公式就可以转化、细化为:牙膏销量≈用量=使用人数×挤牙膏次数×单次挤出长度×牙膏口的面积。
从这条业绩公式看,四个要素对业绩的促进效果是同等的,因为同为乘数、互为乘数。在实践中,四个要素的提升难度和成本并不相同,牙膏口的面积=π×r的平方数,把牙膏口(其实是半径r)扩大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因为几乎没有什么成本,对业绩的提升还是几何级的。
既然四个要素互为乘数,那么我们还可以从业绩公式中继续思考,能否增加每次挤牙膏时的挤出长度呢?比如说从牙刷设计上做文章,在牙刷上标出挤牙膏的位置区间?还有,能否提升使用次数即提高刷牙频次呢?例如把牙膏设计成中间往两头挤,甚至是多个挤出口,一边专用于早上刷,另一边专用于餐后刷,甚至专设睡前刷牙挤出口,以培养客户的使用习惯,逐步提升客户使用频次?
其实,一切有用的创意、好点子、策划方案都是从业绩公式中来的,或者说,都可以从业绩公式中来,把业绩公式列出来再来开头脑风暴会,效果就不一样了,甚至,都无需开头脑风暴会了。
业绩公式是提升业绩的秘诀所在,也是答案所在!至于如何具体运用业绩公式提升自己的业绩,提升团队的业绩,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感兴趣可以先购买本人《管理是道数学题》研究一番。
喜欢文章,感觉有收获,请点个“分享”“在看”和“赞”鼓励下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