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管理领域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有人用亲身经历甚至是血的教训告诉你应该往东走,然而也有人用胜于雄辩的客观事实劝导你应该往西走。谁对?谁错?当然,观点差异与一个人未能了解事物的全貌有关。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一样,同一条河流,老牛觉得它是没不过膝盖的小溪,松鼠觉得它是深不可测的天险,而小马却觉得它不深不浅刚刚好。
   其实每一本书、每一件事、每一个道理都可以比作那条河流。由于时代、社会、年龄、经历、性格、知识、阅历、角度的不同,或许有的人像松鼠,有的人像老牛,他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认知和感受,而我们就是那匹小马——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更要亲自去体验。
   问题来了,人生苦短,不可能什么都去体验一遍?怎么办?还有,万一真的深不可测,一体验就淹死了怎么办?答案是你需要智慧,你一定要清楚你站在什么样的领域,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如果你找错了参照系,你的一生很可能会走无数的弯路。就像奋斗有错吗,没有,但那是说给一部分人听的,要奋斗,要永无止境的奋斗;知足常乐有错吗,没有,那是说给另一部分人听的,因为你奋斗没有用了,还浪费社会资源,所以你要知足常乐,千万不要站错位置听错话。
   如果你想要学会如何选择参照系和判断标准,你首先要弄明白人文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这两种世界的差别。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人文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不是学科分类,仅仅是笔者区分整个世界与社会生活的一种思维领域划分。
   自然科学领域主要指反应过程和结果能固定匹配的领域,即自然科学领域存在规律和定理,是物质的、客观的、理性的。自然科学领域致胜的关键是科学技术,而人文领域致胜的关键则是管理,所以也可以称之为管理领域。
   管理领域有真相,但是真相不会静止在那里;管理领域有普遍性的规律,但是没有准确的定理;管理领域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管理领域没有现成可以适用的答案,因为任意一个因素不同,结论可能就会不同;管理领域的进步之道完全符合斜坡理论的原理,我们通过两个小故事来说明管理领域的一些特点。
   盲人摸象的故事:街上有人牵过一头大象,听到人们都在谈论,几个盲人也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子,也想去“看看”,可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第一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象牙,他说:“我知道了,原来大象就像又粗又长的萝卜。”另一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他说:“不对,大象像扇子。”第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他说:“笑话,大象明明就象根柱子嘛。”这时,另一个盲人发话了:“我看你们真的是盲人啊,大象明明就像一堵墙嘛。”原来,他摸到了大象的肚子。
   这个故事你我都学过,但要说真正理解了却不一定。因为在管理领域,真相和结论是永无止境的。当你真正知道的时候,你不过是盲人摸到象了。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有句俏皮话颇有此韵味:如果你们认为确切地理解了我讲话的含义,那么,我想你们肯定是对我的意思产生了误解。
   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些盲人说的对还是错?站在他们的角度肯定是对的。做人要诚实嘛,盲人“看到”大象像一堵墙,就应该说它像一堵墙。但是,站在我们正常人的角度,这个结论就是错的。其实,真相是无限的,我们看到的大象难道就是完整而真实的大象吗?能完整到每一个细节吗?我们和盲人相比无非是在“形”的方面更接近真相而已。象即是相,我们永远无法了解完整的真相,正如同我们永远无法了解真实而完整的历史一样。
   管理领域没有完整的真相,真相永远是无限的,而且是发展的。盲人在他们所“看”到的领域里,是对的,而在我们眼里,却是错的。那么,我们眼里对的东西,会不会在某些人面前,又是错的呢?其实,在大象面前,他们是盲人,在无尽无限的世界面前,在每一条“河流”面前,我们又何尝不是盲人呢?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重演。
   很多人看到了事物、世界、规律、道理的一小部分,就以为他们看到了事物的全貌,就以为自己看到的版本是唯一正确的版本,分歧由此产生!很多人经历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就能从自己的经历得出不容质疑的坚定而“正确”的结论,其实又何尝不是盲人摸象呢?我们读这篇寓言其实也是在盲人摸象,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论仁者智者还是旁观者和你、我,其实都不过是盲人摸象罢了。
   所以,在管理领域,所有的事情、道理、规律都同时是“对的+错的”这样一种综合体。比如,从这个角度、这个意义上看是对的,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意义上看是错的;在这个范围内是对的,在更大的范围却是错的;某些人认为是对的,某些人认为是错的;今天,现在,当前,是对的,未来随着时、势变化又会是错的。象是万物,象本身也会变化和发展,甚至,其实从根本上讲并不存在,因为并没有一头静止与固定的“象”等着我们去摸索。
   刻舟求剑的故事:从前,有个渡河的楚国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上掉到水里去了,他立刻在船边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刻了记号,然后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过了一会儿,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地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去寻找剑。听了这个故事我们都会笑他,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傻吗?
   其实不要笑,我们又何尝没有刻舟求剑呢?因为剑代表印象、结论、判断……剑可以是万事万物;而舟呢,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万事万物。很多人一辈子都是在用刻舟求剑的思维看待世界,一说到XX人,有人就会说这个人我知道,怎么怎么滴;一说到营销、理财、管理,有人就会说这个我在行,十年前我就……其实,后来的吕蒙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今天的中国也不是十年前的中国,今天的银行也不是五年前的银行,今天的股市也不是一个月前的股市了,今天猪圈里的猪比昨天前都长肥几斤了,你今天踏进的河流已经不再是昨天的那条河……不同的时间点上,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眼里,很多名词的定义和内涵都不一样。很多人只看得到剑,看不到舟;有的舟是静止的,有的舟是运动的,有的人看得到舟但是无法精确判断舟的位置、行进方向和速度……
   只能看到世界、事物、规律、道理的一部分并不妨碍我们形成自己的观点,但是多数人犯的错误是一旦看到了、知道了、明白了某个道理,就很自信了,以为自己真正知道完全明白了,在这个道理上就不知不觉停止继续摸象了。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了,于是总结出了“成功经验”,可是后来,在“成功经验”的指引下,又失败了。这就是现实版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管理领域,坚信自己找到了规律的人,最后都将成功一时最终却归于失败。某些领域严格意义上的规律是不存在的。生活中太多的人用聪明、勇气、孤注一掷等等取得了成功,又用聪明、勇气、孤注一掷等等葬送了成功,这样的企业家、成功人士不胜枚举。当然,也侧面旁证了这些都不是成功的本质和关键。管理领域里,成功并没有固定的关键,或者说你找到固定的关键就是失败的开始。虽然成功没有固定的关键,但是成功又有其规律,这就需要我们永远不断成长,即使找到了规律,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忘记进一步的思考研究,不要忘记温故而知新,更不要忘记规律本身也会发展、进步,当然其发展进步也会遵循更高的一种规律。
   归根结底,管理领域的许多事并没有固定的“术”,管理领域只有步入“道”的境界才可能有所建树和走向成功,学“术”永远只能是纸上谈兵,很容易犯教条主义错误。一旦明白了“道”,就能因时、因势、因人、因环境和条件作出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和行动,所谓见机行事,“机”背后隐藏的就是道。达成目标,有其规律;管理,亦有其规律。但是,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团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阶段,任何一个因素不同,事物、认知、结果、结论就不同,“术”就不同。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所以,没有一种经验是可以完全照搬的,能参照的是规律,而不是方法。需要说明的是,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掌握规律,而且无视规律,并且在根本没有掌握也不打算掌握规律的前提下随意发挥,任意行事,完全没有章法,却等待着籍此来获得成功。如果有一天,你看事物学会了看规律,看“魂”而不是看“形”,你就和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有了根本的区别,因为你对事物的判断和所有人都不一样了。
   许多人都严重缺乏判断力,缺乏对因果关系的感知能力,缺乏对事物规律的认识能力,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根本不知道根本因素到底是什么。这不算可怕,最可怕的是,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就喜欢议论纷纷,作出各种判断。判断使人封闭,除非你先知道整体,否则你了解的那一部分就会有偏差。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影响的,每个因素也都在变化中,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揉在此刻,我们如何下结论和判断?很多人习惯于从别人那里拿到马上就能使用的答案,却没有意识到任何一个答案都只是适用在某个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片刻。所以我们不要急功近利问答案,而要建立寻找规律的思维,并掌握找到规律的方法。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