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 | 从入主汉中到反攻西楚,刘邦如何在楚汉对决中逐渐掌握主动权?


往期文章
揭竿而起就能推翻暴秦?陈胜的起义军为何走向败局
星火燎原 项羽、刘邦两大集团有着怎样的革命路线?
广大农民推翻了秦帝国 革命果实又将如何分配?
01
项羽分封的崩塌
前207年,项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进行天下分封。他打破了秦统一集权的政治格局,与其余18位诸侯瓜分农民起义战争的革命果实,让华夏大地再次走向了割据的局面。

▲项羽的分封格局
之前介绍西周历史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分析了为什么西周王朝难以维系分封制的运作。
简单来说,周天子为了维持王室和诸侯的关系一是凭借血缘的纽带(只有贵族的后代能受到分封),二是拿手中的资源换取诸侯的忠诚(分封和赏赐)。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各国数代人的繁衍行为稀释了血脉的纯度;
同时周室王畿内的资源有限,到了西周末期周天子要用有限的资源去换取庞大的诸侯集团的忠诚越来越困难。
因此,诸侯间为了扩张而带来的的利益冲突问题,就催生了春秋战国的争霸战以及兼并战争。
而项羽打造的这番分封格局天生就没有能维系诸侯平衡的纽带,在运行之初就埋藏了分裂割据的隐患。
从上面的分封地图不难发现,项羽先是把家乡江东一带的大片土地划给了自己(魏国和楚国),接着又把剩下中原的地区分封给了自己的拥护者英布、张耳、共敖等人;
而不受相遇待见的刘邦、魏豹、赵歇更是被分封到偏远地带。
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有人对项羽分配蛋糕的方式感到不满。

就在项羽分封完没多久,东部的齐国率先举起了反楚旗帜。
原来,在抗秦起义战争中,齐国当地一直爆发着政权的争夺战,没有汇集到西进反秦的队伍中。
换句话说,当时齐国部分争权者,是口头上反秦,实际上则是在争权夺势。
其中一个叫田荣的齐国贵族(因扶持田巿)在角逐中取得优势赶走了其余竞争者。那些失败的齐国"政治战犯"为了活命则投奔了项羽。
所以从国家形态上讲,齐国的田荣与西楚的项羽就成了势不两立的两个集团。毕竟项羽不支持田荣一家嘛,田荣肯定也不会给项羽好脸色。
由于齐、楚之间存在着矛盾,项羽分封天下时故意把齐国分为三地,分别分封给前来投靠他的田安、田都以及名义上的齐王田巿,偏偏就是不搭理田荣。
几个月后,不在分封名单上而又实际经掌握齐国主导权的田荣勃然大怒,他公然反对项羽的分封结果。于齐国掀起了政变,杀掉了田巿、田安、赶走了田都,在短短数月之内就吞并了三齐,在东部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反楚的新政权。
田荣打响反楚战争后,迅速吸引了那些参与了反秦起义却没有得到诸侯分封待遇人士的效仿。
在陈胜起义时期拥立赵歇建立了赵国政权的张耳、陈馀两个刎颈之交的生死兄弟反目成仇。
他们结怨的原因也和项羽的分封有一定的关系。巨鹿之战后由于张耳时长跟在项羽左右,他得到了常山王的封号,而陈馀却仅仅被封为侯,因此陈馀也对这次分配感到不满。
就在田荣兼并三齐后不久,陈馀向齐国请求援兵前去攻打张耳的封国。
所以不难发现,项羽的分封格局自执行之初就处于濒临破裂的局面。
面对田荣公然与自己作对,项羽学着曾经的周天子,企图对齐国动用军权来维系西楚霸王的威严以及局部局势的稳定。
然而,让项羽没想到是,齐国只是把他拖入泥潭的开始,那个被自己冷落分封到巴蜀一带的刘邦才是自己未来最大的威胁。
02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被迫来到汉中的刘邦,自来到巴蜀之地的第一天就开始策划如何完成自己"欲有天下"称帝的壮志。
而刘邦在巴蜀之地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养精蓄锐,以便为后续的反击做准备。
来到汉中后,刘邦随即采取了张良的建议,烧毁了蜀地通往东部地区的栈道,借机向外展示自己固步自封,毫无东进的野心,以用麻痹的手段打消项羽集团的疑虑。
古话"蜀道之难",是难在道路艰险。

刘邦虽断绝了通往外界的道路,但相对应的,外围的项羽及其依附势力也难以再摄入巴蜀,无法对刘邦构成直接的军事威胁。
在给己方营造了安稳的发育环境后,刘邦便开始扩充自己的军队在汉中内招兵买马。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萧何向刘邦荐举重用韩信这个此前毫无名气的小卒。
韩信弃楚投汉背后的秘密
韩信曾经是一个不从事生产,受过胯下之辱的乞丐。反秦起义爆发后,韩信先是投靠项羽担任郎中一职。
不过,韩信的才能并没有被项羽所发掘,他的军事建议统统被项羽否决掉了。
项羽分封诸侯时,韩信听闻刘邦的做事风格是论功行赏,于是怀才不遇的他弃楚投汉加入到了汉军队伍。
在萧何的引荐下,名不转经转的韩信力压那些从沛县就跟着刘邦创业的武将,从无名之辈 "破格"出任了汉军的大将军一职。
当然,这也是项羽、刘邦用人方面的不同之处。
刘邦用人的特点是"用贤",不论对方的出身和阵营,只要能带来贡献,刘邦不光任用,还会论功行赏。
例如,刘邦在西进咸阳途中,他先是采纳了门吏郦食其的建议夺取了陈留的粮仓,一开始就为自己的起义之路奠定了物资基础。看门人郦食其随后也被刘邦封为广野君。

项羽的风格则是"用亲",偏爱任用亲近自己的人,能共苦但不能同甘,到了行赏的时候偏偏比较吝啬。
例如前文介绍的在分封赵国土地时,他只分封了亲近自己的张耳,而忽略了陈馀,无形中造成了陈馀借齐国兵力攻打张耳封地的局面。
被提拔为大将之后,韩信立即展示出了他敏锐的战略眼光。
他向刘邦分析道:项羽之所以能当上诸侯之霸,是依仗的匹夫之勇。项羽所到之处都会遭到破坏和蹂躏,更惨的还会遭到屠杀(例如坑杀20万降将、火烧咸阳等),诸侯们向着他不过是畏惧他罢了。
相反,你(汉王刘邦)虽不及项羽骁勇,但却能与咸阳秦民约法三章,革命成功后及时保护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说,百姓们其实是更愿意拥护汉王的统治。
如今,项羽将秦地三分,分封给了秦国的三位降将。在关中百姓看来,这三位秦将执政,其实就是延续帝国的剥削和压榨。因此,有人民基础的汉王应当背靠汉中率先攻取关中地区。

前206年8月,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议,让军队在褒斜道明目张胆地修复此前为了麻痹项羽而烧毁的通往关中的栈道。
实际上褒斜道修复栈道的进度极慢,关中三秦预估汉军要攻过来的话起码要用上几年的时间。
出乎意料的是,韩信亲率另一支军队暗渡西边的陈仓道,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攻入了关中的腹地。

▲最左边的为陈仓道
韩信的奇袭以及约法三章埋下的伏笔,韩信的军队在关中地区人民拥护的加持下迅速瓦解了毫无防备的三秦的所有武装力量。
03
舆论与反攻
从入主汉中再到还定三秦,刘邦完成这项任务只用了不过半年的时间。而同时期的项羽正在与齐国田荣这股反楚势力火拼,抽不出更多的精力来顾及西部战场。

▲刘邦占据关中后的格局
刘邦占据关中地区后并没有急着吹响攻楚的号角,而是率先把政治根据地从汉中迁到了关中的栎阳。
在这个临时建立的国都,刘邦运营并收获了丰富的政治回报。
比如,刘邦故技重施,给那些主动降汉的人加官进爵;曾多次帮助沛公的张良、被陈馀打败的常山王张耳、沛郡⼈王陵等人都率领众部前来投靠。
与此同时,刘邦颁布了对特定人群免税赋、免劳役的政令,并让人民推举三老(德高望重之人)协助官吏执政,这些举措进一步巩固巴蜀乃至关中地区的人民基础。
毕竟攘外必先安内,刘邦肯定不想在未来东征途中看到自己的后方大本营起火。
另一方面,刘邦将秦帝国原先的皇家公园开放出来供给农民从事农耕生产,从经济角度来看,刘邦的政令改善了生产关系,增大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力。
经济的恢复又为日后汉军攻楚提供了良好的物资支柱。
个人认为,在上述政治建设方面,刘邦肯定是得到了某个人的指点, 而这个人就是从沛县就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萧何。
沛县的刘邦和萧何并非是纯粹的农民阶级,他们都担任过秦国的官吏,对所谓的公务员体系有一定的了解。
反秦起义中,刘邦集团抢先入关,其部下都去抢夺藏在宫殿里的宝物和美女,而只有萧何一个人跑到秦国的国家图书馆,将户籍、地形、法令等书籍统统收藏了起来。
有了这些秦国官方的"指导手册",刘邦集团就好比开了上帝视角,他们知道用兵该走哪条线路,各地方的人口有多少,当地能产出多少粮食,又该如何对人民进行管理。

对比之下,项羽一把火烧尽咸阳城,导致大量先秦文献遗失,而后又选择在江东家乡建国,放弃了四周有地势屏障的关中有利地带。
这么来看,项羽较刘邦集团而言确实缺少了政治远见,而且这个差距还非常之大。
这也是日后为什么刘邦在亲征时,要把留守关中的重任交给萧何的原因。
在稳固后方根据地,站稳脚后跟过后,前205年10月,刘邦终于等来了一个向项羽宣战的完美契机。
大家还记得反秦起义中的楚怀王熊心吗?
当时,陈胜战死,义军面临瓦解的危机,项羽、刘邦迎立熊心为楚王,重新树立反秦的旗帜。说白了,这个熊心就是用来替代陈胜而号令众人的精神支柱。
随着秦帝国的消亡,西楚霸王项羽认为熊心这个傀儡义帝的利用价值也随之殆尽,因此他把熊心流放到江南,又命英布等人埋伏在途中将其暗杀。
刘邦得到熊心被杀的消息便向外宣布:"项羽杀义帝大逆不道,我愿带领众诸侯前去讨伐杀义帝的罪人。"

毛主席说过:"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同样是反楚,刘邦和田荣采取的方式截然不同。
田荣的表现是,"项羽你不给我分封,我就要马上跟你对着干。"
刘邦则没有把对分封不满的情绪表达出来,而是先充实己方的政治、农业、军事、经济发展,在具备反攻的能力后,站在舆论的制高点策动诸侯共同反楚。
这一年,项羽歼灭齐国田荣这股反楚势力,这意味着楚汉战争的正面交锋也拉开了序幕。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