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 | 广大农民推翻了秦帝国 丰硕的革命果实又将如何分配?


往期回顾
撬动秦帝国需要多少能量?陈胜:900人足矣
揭竿而起就能推翻暴秦?陈胜的起义军为何走向败局?
星火燎原 项羽刘邦两大集团都有着怎样的革命路线?
01
前言
前206年,秦王子婴带着传国玉玺向刘邦所率领的起义军投降,大秦帝国这个仅存在了15年之久的王朝就此覆灭。
不过,战争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随着刘邦率先进入咸阳临时掌握关中地区的执政权,原本是农民阶级向统治阶级发起的革命战争,转变为了地主阶级之间争夺瓜分革命果实的全新斗争。

而这场战争的主角就是项羽、刘邦两大军事集团。(史称楚汉战争)
在反秦的革命战争中,项羽、刘邦原本是东部战区的队友。
为了颠覆秦帝国的残暴统治,当时他们分兵行动,项羽前往巨鹿支援赵国,在正面战场与秦军展开搏杀;而刘邦则是绕开主战场,从侧翼迂回西进直捣帝国的心脏。
在行动之前,双方还达成了一个"先入关者王之"(谁先入关,谁就是关中王)的约定。
上一篇文章我们详细对比过项羽、刘邦的革命路线有何异同。
概括来说,项羽于巨鹿之战凭借自身力量展现出来破釜沉舟、以一敌十浴血奋战的骁勇,使当时在场的所有诸侯都为之臣服,成为了公认的霸王。
从侧翼进军的刘邦则是善于听取各方(无论是友方还是敌方)意见,通过拉拢招降秦军守将,以最低成本收获最高回报的方式率先抵达关中。
按"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绕开正面战场直捣咸阳的刘邦应当成为关中王;
然而,项羽在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后,他以霸主的身份把关中分为三块地盘,并许诺将其分封给秦国的三位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
伴随着秦帝国的垮塌,项羽、刘邦已经从农民阶级变为了新地主阶级,关中地区的归属权问题,其实已经不是农民战争的范畴,而是两个地主阶级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
02
「刘邦的进化」与「约法三章的艺术」 
曾经,刘邦望见秦始皇巡游的车队,羡慕地说道:"大丈夫就应当如此啊。"
只在沛县混迹的刘邦,入驻咸阳后马上就被金碧辉煌的宫殿和数不尽的珠宝美女所吸引,好酒及色的刘邦瞬间陷入了不能自持恋恋不舍的境地。
插个题外话,如果真有这么多一沓沓的钞票摆在眼前,咱们小老百姓恐怕人人都会陷入这由俭入极奢的快感,爽到不能呼吸。
所以刘邦入关后的反应实际是人性的真实写照。他的厉害之处就是能把持和克制自己的凡俗欲望。

樊哙、张良见到此番场景后,连忙对刘邦进行劝阻:"秦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这珠宝财富。你如果'欲有天下',那还是赶紧离开,退军霸上。"
这些话点醒了刘邦,让"志在天下"的他在这关键时刻克制住了自己一时欢娱的欲望。
刘邦知道此时的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关中的主导权,项羽这个竞争对手正率领诸侯大军向咸阳赶来,而退军霸上正是为了与项羽争夺关中的归属权。
刘邦在撤出咸阳之前,还做了一个关键的部署,那就是"约法三章"。

虽然刘邦曾做过秦国官吏(亭长),那也只算是基层干部,与帝国顶层的权臣不同,他本人就是被秦国的制度推向对立面(起义军)的一员。他知道底层百姓受严苛秦法剥削得相当艰苦。
因此,为了相对缓解百姓的重负,刘邦集团向关中的父老约定:"杀⼈者死,伤⼈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约法三章:杀人者要处死;伤人、盗窃者判罪;其余秦法废除

表面上看,约法三章是解救水深火热困苦百姓的政令,它使底层百姓不再遭秦法酷刑。
当然,这里也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其中伤人、盗窃罪又限制了平民对权贵、地主阶级资产的抢夺。
在起义革命战争中,底层的百姓们可以揭竿而起斩杀秦国权贵;但随着秦帝国的灭亡,约法三章的出现又在无形中保护了这些地主阶级。
所以,约法三章的背后,不仅是刘邦集团对穷苦百姓的庇护,同时还对权贵们的资产进行了保护。
这为刘邦打下来相对夯实的人民基础,毕竟各个阶级的人都更拥护刘邦。
03
「鸿门宴」与「项羽分封诸侯」
前206年12月,霸王项羽带着40万诸侯大军进入函谷关。此时,挡在他面前的不是秦军守将,而是他的昔日战友,刘邦。
前面说了,帝国覆灭之后,这是两个新地主阶级瓜分革命果实的斗争。
刘邦麾下的曹无伤私下向项羽透露了刘邦入关的所作所为。
在项羽看来,刘邦不仅私自占据关中,还公然与自己作对,进行军事对峙,这是想要独吞咸阳所有政治财产的节奏啊。
亚父范增也指出:"曾经的刘邦贪财好色,入关后竟能恪守律己,此人志向不小,应当早日铲除为妙。"
一时间,项羽、刘邦两大集团陷入了剑拔弩张的氛围。项羽一方正在为彻底剿灭刘邦集团做着积极的筹备工作。
当时刘邦驻扎在霸上的军队不过十万人,无论从规模还是作战力量都无法与项羽率领的诸侯军相抗衡。
对于刘邦而言,他知道这场仗暂时还不能打,因为自己毫无胜算。因此要把眼下的局势转危为安,就必须要用另一种方式来替代战争,鸿门宴就此应运而生了。

弱势的刘邦如何促成了鸿门宴这场谈判?
项羽的叔父项伯与投靠刘邦的张良关系交好。项伯不希望张良死于这场战争,因此项伯把项羽即将要攻打刘邦的消息透露给了张良。
张良得知消息后并没急着逃走,他反而建议刘邦趁拉拢项伯(刘邦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并托项伯向项羽转达刘邦愿意俯首称臣完全没有要与项王争锋的想法。
缺乏主见的项羽在听到项伯替刘邦开脱的说辞后,便同意暂时以会面的方式来代替双方的正面碰撞。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次日,刘邦带着樊哙、张良等一百名心腹来到鸿门拜谢霸王项羽。
刘邦冒险赴宴的目的其实就是一个:向项羽释放善意,让其打消歼灭自己的念头,为现阶段的自己争取生存空间。
因此鸿门宴上的刘邦,时刻以低姿态的身份与项羽进行攀谈。
刘邦不光承认了项羽的霸主地位,还否认了自己要在关中称王的想法,他宣称自己率先入关纯属意外,进驻咸阳是在替项羽保护胜利的果实,以待霸王入关后进行发配。
我们知道,刘邦的真实目标是欲有天下,鸿门宴上的言行其实是当下形势所迫的权宜之计。
项羽麾下的范增意识到了这一点,范增在席间三番两次暗示项羽赶快刺杀刘邦以绝后患,更是自行安排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暗杀行动。

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机时刻,心直口快的勇夫樊哙从帐外闯入了宴席,他对项羽说道:"沛公入关后替将军把守关中的一切,将军不但不对他进行分封,反而还想杀了他,这种做法完全是延续亡秦的暴政罢了"。
樊哙的言论无疑是在暗地里警示项羽——你可不要刚把秦给灭了,就当着众人的面重蹈暴秦的覆辙,真这么做的话你还怎么在诸侯面前树立威望呢?
心怀妇人之仁的项羽受刘邦的说辞和樊哙言行的影响,内心逐渐产生了动摇,他在犹豫中放弃了执行抹杀刘邦的计划。

事后范增对项羽错失良机的评价是:"竖子不足与谋"

经鸿门宴这场博弈,项羽、刘邦两大集团的直接冲突暂时得以搁置。
刘邦由于形势所迫不得不将天下的分配权拱手让给项羽处置,当然,刘邦也从这次谈判中为自己换取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项羽以诸侯霸主的身份入关,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屠戮咸阳。
项羽把对暴秦的所有怨气都发泄到了关中,他杀死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其军队掠夺了秦国宫殿内的珠宝美女,最后又用一把烈火烧尽了整个咸阳城内的宫殿园陵。
尽管这些堂皇的宫殿是供给帝国剥削者行政享乐的场所,但同时这也是由底层百姓用血汗堆砌出来的劳动产出。
这把烧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不光将无数百姓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还将藏在宫殿里的藏书焚烧殆尽,造成了先秦历史文化的大损失。

秦始皇焚书坑儒,焚烧的是散落在民间的书籍,秦国皇宫内依然保留较完整的文献。项羽的这把火几乎将所有书籍保存的书籍烧尽。

项羽在关中的所作所为与刘邦的先前的约法三章对比起来,显然是残暴至极不得人心。刘邦早先在关中的临时执政,于无形中奠定了人民基础,这为日后刘邦火速还定三秦埋下了伏笔。
项羽率众人掠尽咸阳的财富之后,便开始着手另一件大事——规划天下的布局。
在真正分蛋糕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插曲,那就是楚怀王(熊心)的下场。
项羽、刘邦的起义军最早是追随领袖陈胜的"张楚"旗号;在陈胜阵亡后,范增建议他们立熊心为楚怀王,以楚国的的名号重振旗鼓继续反秦的革命事业。
这个熊心虽然是楚国王室的后人,但他其实已经沦落为了一名牧羊人。熊心被拥立为王后,他的作用仅仅是一个吉祥物,是起义军的精神支柱,义军的兵权实际掌握在项羽、刘邦等人手中。
换句话说,在革命战争中,熊心只是向众人传达项羽等人已经制定好的决策,在本质上他就是一个傀儡。
我们来看看霸王项羽在功成之后如何来对待这位"名誉"领袖的?
由于"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就是经熊心之口下达的。起义军在入关后,熊心打楚怀王这个称号的脸,他宣称应当按约封刘邦为关中王,这与项羽的分封构想完全冲突。
因此,有绝对话语权的霸主项羽带着众诸侯公然反对熊心的命令。
为了除掉这个肉中刺,项羽在明面上尊熊心为"义帝",实际上把他流放到长沙一带,后来又命英布等人将熊心刺杀。项羽用阳尊阴贬的手段扫除了在行使分配权上的最后障碍。
作为楚国后代的项羽,其政治理念与秦国的大一统集权不同,楚国贵族的思想还停留在分封天下这一套制度上。
我们来看看项羽的分封格局到底是怎么样的。

项羽自封西楚霸王,把家乡江东地区以及楚、魏两国大片故地划给了自己。
剩下的华夏地盘,项羽分别分封给了上面表格中的18位诸侯王。而这个分封秩序,实际上是项羽个人意志喜好的体现。
例如,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临江王共敖等人都是起义道路上项羽的坚定拥护者,他们得到了毗邻西楚周边的大片封地。
与之对应的,项羽也无视了"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将关中地区分为雍、翟、塞,分别分封给了秦国的三位降将。
而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刘邦,项羽则是把他分封到了最偏远的西北巴蜀之地。
总之,在项羽这套分封架构里,与他关系最为亲近之人几乎都得到了位置相对临近且肥硕的封国;而那些不受项羽待见之人,得到的封地往往较为偏远和贫瘠。

▲项羽分封之后的华夏格局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才促成的华夏统一格局,被西楚霸王项羽及十八路分封肢解,重新走向了武装割据的局面。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讲,这似乎是一场历史潮流的倒退。
对于项羽按个人意识进行的分配结果,其实并不能让所有王侯将相都感到满意。
譬如,汉王刘邦在暗地里就对项羽不遵守"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而愤懑;
亦或者,不曾响应项羽起义(因此不在分封名单)的田荣,实际上早已占据齐国(山东一带),他公开反对项羽,并与受到分封的"三齐"争夺政权。
项羽这套按照个人亲疏关系和利害程度的分配方式,从执行之初就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
从鸿门宴谈判全身而退而又欲有天下的汉王刘邦,即将对西楚霸王的霸权发起挑战。楚、汉两大集团也从博弈转为新地主阶级争夺政权的全面战争……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