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史 | 星火燎原 项羽、刘邦两大集团分别有着怎样的革命路线?


往期文章
为什么沙丘之变加速了秦帝国的雪崩坍塌?
撬动秦帝国需要多少能量?陈胜:900人足矣
揭竿而起就能推翻暴秦?陈胜的起义军为何会走向败局?
01
星火不灭
虽然陈胜派往全国四方的部分人马背叛了起义军队,他们有的自立为王,有的不再对陈胜进行军事支援,但革命的星火依然传遍了大江南北。
此时,沛县和会稽的两支队伍,他们听闻陈胜攻陷陈县的消息后,不约而同地对起义事业进行响应,而这两支队伍的首领分别就是刘邦和项梁。

▲项、刘集团响应起义
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而项梁的侄子就是未来的西楚霸王——项羽。
项梁、项羽这对叔侄听到大泽乡爆发反秦起义后,杀掉了会稽郡守,控制住了江东一带,并以响应陈胜的名义招揽地方豪杰,同时他们开始向西进发,欲意汇集到陈胜的大部队当中。

与此同时,沛县的刘邦也拉着同乡的兄弟伙伴们开始了自己的革命道路。
虽然说这两支都是"张楚"旗下的抗秦队伍,但他们的阶级身份还是有所差异。
项梁项羽是曾经楚国的旧贵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项氏一族的特权被剥夺,沦为了平民,他们受帝国压榨,因此投入了起义军的行列。
刘邦则不同,他做过亭长,是秦国的官吏。按常理来说,刘邦应当是为帝国抵御起义军的一员。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刘邦曾以亭长的身份羁押平民去骊山服徭役,由于帝国对底层的盘削实在太狠,不少百姓因恐惧而逃亡。
秦律中明确规定,押解途中出现役夫逃亡的情况,要严厉追究官吏的责任。因此,不愿受重刑的刘邦索性将这些即将要服劳役的百姓放走,并与他们为伍一同流亡。

不难发现发现,秦国的制度不仅使底层劳动百姓站在了帝国的对立面,在这套严苛的规则之下,帝国也逐渐将体系内部的官员推到了对立面。失道寡助加速了大秦的崩塌。
由于项梁打着张楚的旗号,他们的部队很快就吸引了东部地区同样受压迫人们的支持。另一方面,周边的革命星火也纷纷向贵族出身的项梁汇集。
在西进途中,平民出生的陈婴、受过黥刑的英布都尊项梁为统帅,一时间项氏叔侄统领的军队已经发展到了6万人的规模。
我们知道,陈胜的失败不仅是秦军的反扑,更多的原因是义军因利益分配问题而导致内部的分裂。
直白地讲,就是有人高喊反秦的旗号,做的却是自立为王,拥兵自重,甚至还想从周边起义军攫取利益,做着背叛革命队伍的勾当。
因此,项梁、刘邦的武装力量在奔赴前线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与秦帝国的官方军战斗,还要与不顾大局的革命叛变者做斗争。

例如,盘踞在彭城一带的秦嘉就是这么一员。
秦嘉是最早一批涌现出的反秦力量。但他杀掉了陈胜派过来的监军,又在自己管辖的地盘上迎立了楚王,当项梁的军队来到彭城周边时,秦嘉甚至还对北上的义军进行阻挠。
在这样的背景下,项梁认定秦嘉是革命队伍中的叛徒,毫不犹豫地对其实施军事打击,在获胜后又将其部队进行兼并,扩充己方力量。
几乎在同一时间点,刘邦也遭遇着类似的处境。
刘邦虽然做过亭长,其实他在当地是一个不参加劳动生产的社会闲杂人士(俗称混混)。
在那个论身世的年代,刘邦的出身显然无法与楚国贵族项梁所比拟。但刘邦还是以陈胜追随者的身份召集了三千的左右人马投身到了革命事业。
这支规模不算大的武装力量在刚取得一点革命成就时就遭遇了挫折。
刘邦的部队在占据丰县后,计划派主力部队在周边寻求扩张的机会,但让沛公没想到的是,丰县的守将雍齿背叛了他。
与被压迫的平民不同,雍齿是沛县的豪族,应当属于地主阶级,而这个阶级极易发生摇摆。
刘邦以起义的旗号获得沛县的主导权,形势就发生了变化。
自下而上的革命使刘邦获得沛县人民的支持,从而使其成为领袖,在这个大趋势下,豪族们就不得不向其趋附,哪怕是表面上的。
豪族出身的雍齿心里其实看不上这个在社会上流窜的混混,因此他假装受刘邦之命留守丰县,等沛公的军队一出城,他便与周巿勾结背叛了刘邦。
周巿原本是陈胜麾下的一个分支,被派往魏国故地掀起起义。然而在占领魏国的地盘后,周巿便在此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他为了扩张,不光与齐国的势力争夺资源,还策反了雍齿,以加官封地为条件诱使他背叛沛公加入魏国的阵营。
在这样一个被偷家的被动局面下,刘邦不得不寻求外界的帮助。而离丰地不远的项梁大军就成了沛公求助的对象。

从刘邦合兵项梁也可以看出,此时东部地区起义军领袖实际上是项梁。

02
项、刘义军面临的危机
项梁给刘邦拨兵5000,助他夺回丰县,这种无私且大无畏的精神其实是值得赞誉的。
与背叛义军的张耳、周巿等人不同,项梁项羽以陈胜的名义起义,其实具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和远见。
项氏虽为楚国贵族之后,但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打着起义的幌子借机恢复楚国的政权,而是顺应人心向背的大趋势,践行陈胜"诛暴秦"的目标,这为项梁军初期带来了更多人民的支持。
话说这一路高歌猛进的起义军又遇到重挫吗?
有,而且还是好几次。
作为陈胜的追随者,革命军遇到的第一个重创就是陈胜的死讯传到了后方各地。领袖阵亡,这个消息对起义军的打击无疑是惨重的。
有的人因此而无望、有的因此而胆怯、有的因此而背弃革命,可以说陈胜的死把打着"张楚"旗号的各路义军逼向了临界瓦解的边缘。
在这样的危机下,谋士范增给项梁出了一条计谋,他提出:"陈胜已死,找一个楚王的后裔,迎立他为楚王,用楚国的旗帜重新聚集散落在各地的部队。"
范增的这个建议对精神支柱垮塌的起义军重振旗鼓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我们要注意,被尊为义帝(楚怀王)的熊心其实是一个吉祥物,或者说他就是一个傀儡,实际掌握军权的还是项梁和项羽。

▲树立楚国旗号,重聚人心
稳定军心之后,项梁的起义军开始分兵作战。
项羽、刘邦联手先攻破城阳,后又击退了三川郡守李由所率领的部队,大大削弱了秦国前线的防御力量。

这个李由其实就是参与了沙丘之变的秦国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的兵败成为了宦官赵高在秦国政场上打击李斯的把柄。李斯最终受到赵高的迫害,死在秦帝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当中。

就在势头正盛的时候,义军遭遇了第二次较为沉重的打击。
此时的项梁在击退秦军过后,正加急攻打定陶这个大都市。战国时期这里是宋国故都,定陶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是一块各国都想争夺的肥沃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定陶就成为了帝国东部地区的重镇。
原来,项梁在攻取定陶后犯了骄傲自满的错误。
东部义军的连胜早已引起了秦将章邯的警觉,就在义军占领定陶后不久,章邯军在夜里袭击了项梁的部队,这个要塞在毫无防备的情况遭到偷袭,项梁也为自己的骄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位名将就这样死在了革命的前线战场。
03
霸王现形:巨鹿之战
首领项梁的阵亡以及定陶的失守致使东部义军的作战计划中止,全军士气低下,这迫使项羽刘邦不得不搁置前进的脚步,他们带着精神领袖(也就是楚怀王熊心)撤回了彭城。
对于项羽刘邦而言,这次回撤是有必要的,他们需要重新制定作战计划,根据眼前的失败进行一定的战术调整。
章邯夺回定陶后,认为项梁阵亡东部战区的威胁已经解除,因此秦军把大部队开向了赵国。
此前,陈胜采取了武臣、张耳、陈馀等人的建议,拨了一部分军队给他们,让他们从根据地陈县出发,到邯郸去点燃赵国的起义星火。
然而,在奔赴邯郸后,张耳和陈馀唆使武臣背叛起义军。他们建立起了赵国政权,并拒绝对陈胜的先锋军进行军事支援,造成周文孤军奋战的局面。起义军内部的分裂导致了陈胜最终的兵败。

武臣又在赵国的内部权斗中被杀,张耳、陈馀迎立了赵国后裔赵王歇为新的赵王。

章邯所率领的由刑徒组成的秦军在相继镇压陈胜、项梁的武装力量后,便开始转战中原,计划扑灭分散在赵、齐、魏、燕国的革命星火。在地势上,赵国就成为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当时,章邯对陈胜军的反扑其实给秦帝国争取了不少自救的时间。胡亥不惜把戍守长城的军队调集到中原来参加这场政权的保卫战。
尽管这种做法是极为短视的,致使大秦暴露在被匈奴攻打的风险之下,但此时的胡亥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要知道,戍守边疆的军队可都是帝国的正规军,他们的作战能力远比章邯率领的刑徒要强得多。

大秦戍守边疆的主帅本是蒙恬,在沙丘之变中蒙恬遭赵高、李斯祸害,王翦之孙王离因此接替了戍边主帅的职责。

前207年,章邯、王离联合对赵国进行军事打压,几十万浩浩荡荡的秦军将巨鹿包围。秦军甚至还修筑起了甬道,从西至东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粮草,欲意把起义军拖进长期对峙的消耗战。

▲秦军(绿色线路)包围赵国巨鹿
此时的局势对赵国极其不乐观,无论是军事规模还是后勤保障,赵军都无法与秦帝国相抗衡。在这样的危机之下,赵王歇向打着楚国旗帜的楚怀王(也就是项羽、刘邦)求救。
如果赵国被秦军歼灭,反秦的力量将会遭到重挫,南部的燕国和东边的齐国都会陆续遭到打击,抗秦事业可能就会走向尾声。
因此,退守彭城的楚国势力决定:派宋义(主将)、项羽、范增赶往巨鹿进行救援,在正面战场牵制秦国大军的同时,又命刘邦率领另外一支部队绕开主战场,一路向西直捣关中的咸阳。
这个上将军宋义并不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人。
他率领楚军驻扎在离巨鹿百里之外的安阳,足足拖了46天不向前进军,他宣称要让秦、赵之间互相搏杀,这样便可以坐山观虎斗,坐享渔翁之利。

可实际战况是,30万秦军把巨鹿围了个水泄不通,修建好的甬道还保障了秦军前线的补给问题。
不光秦、赵之间实力悬殊巨大,就连楚军剩余的粮草也不充足,广大楚军饥寒交迫,宋义的计策不但不可能实现,真要耗下去的话赵国将被秦吞并,楚军搞不好也要陷入孤军作战的绝境。
这时作为次将的项羽指责宋义只为谋求私利,不体恤士卒,故意错失与赵国共同戮敌的良机。在盛怒中项羽斩杀宋义,接管了这支援军的管理权,从这一刻开始楚军不再坐观其变,而是转为了进攻的姿态。
起初项羽派英布、蒲将军领2万楚军渡漳水救巨鹿,但没有获得胜利。
在这关乎战场胜败之际,项羽亲率全军渡水前进,他们打破了煮饭的铁锅,凿沉了渡河的船只,每人只带三天的干粮,用这破釜沉舟的气势以表"有进无退,誓死与秦军一决死战的决心"。

当时近30万秦军围困巨鹿,前来支援赵国的不光有楚军,还有齐、魏、燕的军事集团,然而敢于与秦军交战的只有楚国项羽的部队。
与那些各为其利背叛革命军队以及采取作壁上观坐收渔利者不同,项羽这支几万人的敢死队是真正践行"诛暴秦"口号的革命勇士,他们在明知自己处于劣势的局势下,仍然敢与秦帝国的黑暗势力做殊死斗争。
当然,人数上的劣势并不代表项羽军没有胜算。
渡水后,项羽先后九次向围困巨鹿的王离军发起冲击,项羽军切断了秦军运粮的甬道,使王离军陷入缺粮的混乱局势,楚军因此大破秦军,王离在战败后向项羽投降。
骁勇的项羽军无不以以一敌十的姿态冲锋陷阵。《史记》记载,各国诸侯前来拜见获胜的项羽时都是跪着前进的,可以说项羽在巨鹿一战杀出了一条只属于他自己霸王之路,他因此受到诸侯的尊崇,在诸侯王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

对于秦帝国而言,王离的兵败也激化了权力中枢内部的矛盾,原本在侧翼接应王离的章邯受到了胡亥的猜忌和指责。
面对失败,赵高掌控的中央政府竟不再对一线镇压起义的秦军进行任何援助,不敢与项羽交战的章邯最后一条撤退的路也硬生生地被帝国给断绝。章邯在走投无路之下带着20万秦军向项羽投降。
可以说,秦帝国是自己主动把章邯这股作战力量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这也宣告帝国正加速走在灭亡的道路上。
项羽在巨鹿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是革命军取得阶段性重大突破的标志。
王离与章邯的投降意味着秦帝国前线作战的军队被革命军所歼灭,帝国抵御起义军的主力力量被彻底瓦解,关中咸阳已经失去外部的屏障,革命军队攻占帝国的心脏此时已犹如探囊取物一般。
不过,当确立霸主地位的项羽带着各国诸侯进入函谷关时,发现挡住自己去路的不是别人,而是昔日的战友——刘邦。
科普:项羽的性格和手段
章邯带着秦军主动投诚,项羽当即封章邯为关中的雍王。
我们不要忽略了这20万规模的秦国降军。他们融入义军的队伍后,挑起了军队内部的对立。
平民出生的义军将帝国向底层百姓实施剥削压榨的怨恨,都发泄到了这些投降的秦军身上。掌握主动权的诸侯军队反过来奴役和驱使秦兵,这又引发了秦兵们的愤懑。
20万规模的秦军所蕴含的能量不能忽视。项羽在得知秦军经常私下交谈时,便下令将他们统统坑杀以绝后患(章邯等将领幸免)。
其实对于降将,并不是只有"杀"这一种处置手段。我们来关注关注刘邦到底是怎么做的。
04
刘邦的西进之路
大家还记得楚国向赵国实施救援时制定了什么作战计划吗?
项羽的部队赶往巨鹿与秦军正面交锋;而刘邦接到的任务则是避开秦国精锐,另辟蹊径直捣咸阳。
当时双方还达成了一个约定——先入关者王之。也就是说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
与在战场豁出性命骁勇厮杀的项羽不同,刘邦的这条西进之路可以说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回报"。
从砀县出发后,刘邦一边前进一边沿途召集陈胜、项梁的残部来不断扩充自己的武装力量。
不仅如此,曾策划暗杀秦始皇的韩国贵族张良、在魏国境内做强盗的彭越,也纷纷合兵加入了刘邦这支打着楚国旗号的反秦队伍。
我们来逐步解析刘邦的西进线路。
早期,刘邦多次攻打昌邑这座县城都以失败告终。当他绕道进攻高阳时,当地的守门人郦食其向其透露:"高阳附近的陈留囤积有秦国大量的粮食资源,不如放弃高阳,率先进攻陈留。"
孙子曰: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尽管此时刘邦的军队只有数万人,但要向咸阳挺进,起码也要走上近千里的路程。
巨鹿之战前夕,项羽之所以怒杀宋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楚军粮食已经不充足,将士们饥寒交迫,如果因此贻误战机,楚军恐怕还会因为缺粮而不攻自破。
个人认为,从侧翼挺进咸阳的刘邦并不会比项羽军多获得多少辎重。
因此,刘邦在知道这个消息后,当即采取了郦食其的建议,并在作战中成功袭击了陈留,抢占了秦军的粮仓,一开局就解决了粮食供给这个用兵最基本的问题。

▲刘邦攻占陈留粮仓
无粮食之忧的刘邦迂回南下大破秦军守将,直接打到了南阳郡。
当时秦军溃退至南阳境内的宛县,在调整姿态后欲意进一步阻止刘邦西进。拉锯战中起义军并不能占据优势,于是刘邦便产生了绕过宛县,直接西进入关的想法。
但张良对其劝谏,他分析道:"入关的道路艰险,况且驻守在地方各县的秦军人马还很多。如果西进受阻,宛县的秦军可以从后方对我军进行追击,我方恐怕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
刘邦遂转变战略,立即对宛城进行了全面包围。

▲刘邦南下围困南阳郡内的宛城
当时,宛城守将知道城池虽然坚固,但刘邦攻陷宛城只是时间成本和双方损失多少的问题。
于是宛城门客陈恢以说客的身份来到刘邦面前向其建议:"宛县粮草人马充足,易守难攻。将军要攻破城池的话恐怕损失也极为惨重。您不如招降宛城郡守,给宛城上下的官员百姓一条活路,这样您不仅可以不费一兵一卒继续西进,甚至还可以用此作为典范,用同样的方式招降沿途其余郡县。"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如果说巨鹿的项羽是靠个人的拼搏意志采取"伐兵"的策略;那西进道路的刘邦则是广听纳言而采用"伐交"的计谋。
刘邦与宛县谈判成功,宛县郡守被刘邦封为殷侯,陈恢受封一千户。
投降和分封这种和平解决方式引得各地守将纷纷效仿,刘邦通过外交谈判和拉拢摇摆的秦国官吏的手段,兵不血刃收复了宛县以西的所有城邑。
这就是为什么项羽还在巨鹿鏖战的时候,刘邦已经带着革命军队长驱直入入驻了关中。

▲各郡投降,刘邦长驱直入
各地郡守向刘邦投降代表秦都咸阳气数将尽,此时秦帝国顶层的矛盾进一步公开化。赵高为了自保逼死了秦二世胡亥,他新立皇室后裔子婴为秦王。当起义军行军至武关时,刘邦知道颠覆秦帝国已是大势所趋,拒绝了赵高提出的议和请求。
前206年,在刘邦义军的施压下,只当了46天皇帝的子婴杀死赵高,穿着丧服带着传国玉玺向农民起义军投降。这个只存在了15年的帝国被伟大的农民军队所推翻了。
然而,帝国的覆灭只是一个短暂的休止符。
从子婴投降的那一刻起,项羽、刘邦两个领袖集团不再是单纯的起义军队,在无形中他们的阶级从平民升为了掌权的地主阶级。
按"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刘邦应当成为关中王;
但项羽在取得巨鹿之战的获胜后,已经计划把关中地区分为三地,分别分封给秦国的三位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
革命战争刚刚取得胜利,新的矛盾已经悄然埋藏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当中。
广大农民起义军的革命果实将由谁来主导分配?切蛋糕的人又将如何分配这革命的果实?又有没有集团对分配的结果不满?
项羽、刘邦两大集团之间为争夺革命果实的楚汉战争即将拉开历史的新篇章……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