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史 | 揭竿而起就能推翻暴秦?陈胜的起义军为何会走向败局?


往期文章
大秦王朝究竟是一台怎样的国家机器?
为什么沙丘之变加速了秦帝国的雪崩坍塌?
撬动秦帝国需要多少能量?陈胜:900人足矣
前209年7月,陈胜在大泽乡率领900名戍卒点燃了革命的星火。
天下苦秦久矣,这一小支起义队伍瞬间唤醒了受压迫百姓心中强烈的反抗意愿。
顷刻间上万名追随者加入到了革命的队伍当中,起义军势如破竹,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不仅攻取了大泽乡一带的数座小城邑,还占领了中原地区的一座军事据点——陈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陈一带设置为了陈郡。
不过,陈地最早隶属于春秋时期的陈国,随着战国兼并战争拉开序幕,陈国逐渐被楚国所吞并。战国中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后,楚王被迫向东转移,楚的新国都就选在了历史悠久,地势更靠近中原,而政治、经济、文化又相对发达的陈。
从秦灭楚再到大泽乡起义前后不过14年的时间,陈作为历史悠久且具有政治属性的要塞,这里不仅有四通八达的交通,囤积着较充裕的粮食、兵器。最重要的,这里人口基数较大,作为故地这里隐藏着曾经关东六国的政治人物。

陈胜在大泽乡领导900名戍卒揭竿而起,是迫于"失期当斩"生死存亡的绝境。当时要是再不造反,大家的脑袋恐怕全部都要搬家了。
随着起义军在陈县建立了新的政权,规模逐渐壮大,此时不可能再利用人类最原始的求生欲望来驱动这场革命。
况且,起义军的人数在2个月内就发展到了数十万人,对于农民出生的陈胜而言,如何管理和领导这支庞大的军队就成了一个摆在眼前的难题。

因此在占领陈县后,陈胜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拜访当地颇有威望的乡官豪杰,向他们请教相应的抗秦路线。
在三老豪杰的建议下,领头羊陈胜正式被立为陈王,起义军的口号也从"举大计"(干一番大事业),更改为了更加鲜明清晰的"诛暴秦"。
在陈县取得的胜利,使陈胜的名声响彻天下,一时间起义军又吸引来了当地乃至周边地区大批人民的投靠。
陈县本地人武臣,四处躲避追杀的赵国政客张耳、陈馀,曾经在楚国春申君门下做门客的周文,纷纷加入到了革命军的队伍。
他们与一开始就跟着陈胜奋起的吴广、葛婴不同。陈胜等人是平民出身,可能并没有接受过军事教育,也没有真正领过兵上过战场,缺少实战经验。
如何派兵布阵?如何确定行军路线?如何计算军队所需要的粮草开支?我个人认为,仅凭陈胜吴广肯定无法制定出合理的方案。
因此,周文、张耳、陈馀这些曾经侍奉过六国政客人物的加入,确实是给起义军注入了一股全新的动能。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支革命军的组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先的起义军只由900名贫民组成,而如今几十万规模的军队,不仅有平民,还有六国没落的贵族、秦国的官吏、经商的贾人、曾上过战场的将士。
各阶层阶级的人都涌入革命的队伍当中,这随之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保证革命路线的稳定?
所谓"革命路线",并不是指军事上的行军线路,而是思想层面上的。简单来说,就是几十万来自不同阶级的起义军是否能联合起来,知行合一地去践行"诛暴秦"这个目标。
但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陈胜的起义军还是以失败告终了,可他们究竟是败在哪些方面呢,为什么总听说陈胜的义军有他的历史局限性呢?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张图。

▲陈胜起义军用兵示意图
在占领陈县前后这段时间,起义军以这个根据地为中心,同时向西、北、东南三个方向进发。
我们知道,秦都咸阳在陈郡的西边,所以向西挺进的部队是反秦的主力。
而这支西进的部队其实又分成三队人马:
①周文为主将的先锋大队率大军直击咸阳。
②吴广率领的部队以攻占荥阳为目标。
③宋留的部队则是进攻南阳。

▲陈胜起义军制定向西攻秦的行军计划
从部署的行军路线来看,很明显,这是计划兵分多路,义军在向西进军的同时,沿途再捣毁和占领秦势力的重要郡县,最后多路军队聚集到帝国的心脏咸阳,给予暴秦最后的打击,颠覆王朝的政权。
而葛婴前往九江一带、武臣奔赴邯郸以及周巿(fú)前往魏国故地则是为了点燃大江南北的革命烈火,让地方各郡纷纷响应起义军的号召加入反秦的队伍。

▲义军计划向大江南北辐射
然而,在人性的牵引下,义军的实际行动与原本的计划完全相反。
葛婴在陈胜攻打陈县之前就受陈胜之命,向东进军收复九江。葛婴来到九江后,找到了楚国流亡在外的后裔襄彊,将其封为楚王并建立了政权。
大家都知道,陈胜起义可是打着"张楚"的旗号,此时葛婴恰恰又新树立了一面楚国旗帜,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真实目的。
或许在葛婴看来,陈胜根本不可能攻下陈县。如今自己将九江拿下,不如在此组建政府,形成一方势力,假如陈胜兵败后,自己的努力也不会白费。
但葛婴下错注了,陈胜不仅顺利攻下了陈县,还在众人的拥簇下成为了陈王。
一臣不事二主,葛婴私自立王的行为显然是对陈胜的不忠。算盘落空的葛婴担心自己遭到陈胜的责难,他又主动杀掉了无辜的襄彊重新向陈胜以示忠诚。
可在已经称王的陈胜看来,葛婴先前的所作所为明显是背叛了自己,他毫不犹豫地杀掉了这位曾经投身起义事业的功臣。
从陈胜诛杀葛婴事件不难看出,在反秦大计还在进行中时,起义军的内部已经产生了间隙和矛盾。
但更为致命的是,这个事件并不是个例,而是一个缩影。
大队人马从陈县出发原本是将起义推向新的高潮,可在人性的影响下,陈胜的义军却走向了分裂的低谷。
葛婴这个人物确实不大引人入胜,他的死似乎也对陈胜的军队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
但此时从陈县出发前往邯郸的另一支义军,却在无形中决定了陈胜军未来的命运。
陈胜攻占陈县后,吸引了一大批六国政客的投靠,其中就有魏国颇有声望的张耳与陈馀。
这两位谋士向陈胜建议:"我们愿意带着军队向北进军,让义军辐射、策动赵国和燕国的百姓,让这两个国家也加入反秦的队列中。"

▲张耳、陈馀等人前往赵国自立政权
让陈胜没想到的是,主将武臣,参谋张耳、陈馀等人从自己手中分走一批军队,夺取赵都邯郸后,竟然拥兵自重,重新建立了一个赵国的政权,再也不听令自己的调度。
武臣是陈县一名普通的百姓,他可能是在收复陈县这场战役中表现优异,因此受到了陈胜的重用,成为了义军的一名统帅。
秦灭六国后,张耳与陈馀在各地逃命奔波,此时他们与陈胜等人一样,是秦暴政下受压榨的一员,陈胜攻破陈县后他们迫不及待投身加入抗秦的队伍。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这句话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人在不同的处境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目标。周遭的环境变了,人性的欲望也会跟着改变。
始皇统一中国后,张耳与陈馀这些旧贵族手中的权利被帝国剥夺,从此穷困潦倒,被迫四处流亡。他们在这番处境之下,高呼"诛暴秦"的口号,加入义军的队列;
当然,这两个曾经混迹政场的人物也可以在分得起义军的资源,重新掌握军权之后,盘踞一方自立政权。
在张耳、陈馀的怂恿下,可以号令军队的武臣自立为赵王,从此不再响应陈胜的号召。
这支军队与先前葛婴的部队不同,他们蕴藏的能量更大,陈胜更是无法对其进行管辖和制裁。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假如陈胜转而对赵国用兵,这一是丢掉了"诛暴秦"的大义旗帜,二是会因为内讧而削弱了抗秦的力量。
因此在谋臣的建议下,陈胜止住了盛怒,被迫承认了赵国的地位,并用安抚劝说的手段,请求赵国向函谷关出兵。
反观张耳与陈馀,他们在建立政权后,考虑的是如何在暗中扩张,养精蓄锐。赵国拒绝向陈胜军进行支援,反倒是在盘算着如何在陈胜军与秦军交战之后坐收渔翁之利。
可见反秦大战还没打响,义军就因利益问题走向了分裂的局面。

在赵国复国期间,齐国、燕国、魏国等地的贵族也纷纷以反秦的名义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然而实际对陈胜进行支援的义军少之又少。

我们再把目光转向陈胜军西进咸阳的主力军队。
向西挺进帝国心脏的义军统帅,是曾经楚将项燕麾下一名叫周文的将士。
战国末期,楚国虽然无法阻止秦灭六国的大趋势,但疆域大,人口多的楚国还是在项燕的统领下先后进行了两次举全国之力的卫国战争。
尽管楚国最终被灭,但周文在战争中得以幸存。因此,懂得兵法,又有征战经验的周文在陈胜的旗下就得到了重用。
周文统领几十万起义军一路向西朝着咸阳的方向挺进,驻扎在离秦都几十里开外的戏亭。
昏聩的秦二世看到义军打到家门口即将颠覆自己的政权时才如梦方醒。
此时,胡亥已经没有时间调集周边郡邑的军队,仓促之中,秦二世赦免了几十万刑徒和劳工,当然,这些底层囚犯重获自由的代价就是要在战场上为秦帝国卖命。
在秦将章邯的统领下,几十万刑徒组成的帝国军队向周文的起义军发起了凶猛的反扑。
我们知道,此时的义军已经陷入了分裂的窘境。
在原本制定的计划中,天下义军应当是云集而响应,从东方各地汇集到关中共同给予帝国致命一击。
但事实是极度残酷的,周文的军队不仅遭到了张耳等人的背叛;原计划夺取荥阳这座据点的吴广还遭遇了滑铁卢。
在反秦战场的最一线,只有周文的军队抵达了前线。而长途跋涉、孤军深入的周文军却因此陷入了孤立无援的被动局面。

▲义军原计划与实际作战示意图对比
面对秦军汹涌的反扑,周文的军队在交战中失利,这一支孤军节节败退,在战败中撤出了函谷关。
尽管宋留占据了南阳,但张耳等人的背叛致使周文的先锋军失去了旁路的支柱,从陈县出发的不少义军已经不再践行"诛暴秦"的口号,而是走向了各为其利分裂的局面。
我们来看看陈胜军原计划中向西进攻的三路军队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周文的主力先锋军承受了几十万秦军的第一波攻势,在无后援的情况下,他们被秦军追击了三个月之久。
拼死抵抗已无法扭转战局,周文最终在军队溃败后自刎而死。作为打头阵攻到秦都咸阳的第一人就这样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周文的失败致使两路侧翼军队也走向了兵败的边缘,秦将章邯趁势继续向东收复帝国失地。

▲从侧翼进攻的吴广和宋留
占据了南阳的宋留无法抵御秦军的攻势,他在兵败后带着军队向秦军投降,最后他本人在咸阳遭受了车裂的极刑。
而那个最早跟随陈胜起义,受命攻打荥阳的吴广惨遭部下的杀害。吴广这支义军在攻打荥阳时遇到了极大的挫折,由于当地郡守死守,他们迟迟没有将这座要塞拿下。
当时周文兵败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后方,吴广的军队在这个时候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吴广选择继续执行既定计划攻打荥阳,而他的部下田臧却认为应该派兵支援前方的周文。
久攻不下带来的挫败,导致田臧对统帅吴广的战术布置产生了质疑。将相不合之下,田臧索性杀掉了吴广,夺取了军队的支配权。
然而,义军的失败恰恰就是因为内部的分裂所致。
秦将章邯在歼灭周文、宋留、吴广的军队,解除南阳、荥阳的危机之后,就将帝国的大军开向了起义军的大本营——陈县。
此时坐守陈县的陈胜,面对的是前线部队的全面瓦解,以及全国各地军队分崩离析不听令自己调度的分裂态势。这时的陈胜也难以改变眼前颓败的局势。
曾经,给地主家做佃农的陈胜对同伴说过:"苟富贵,勿相忘"。
然而,当陈胜自立为王过后,却渐渐疏远了过去的这些同好。权力改变了陈胜所处的环境,久而久之也改变了陈胜的习性。
那些前来拜访陈胜的门客遭到了陈王的杀害;建立起政权的陈王也开始利用专权专断来试探部下的忠诚,众将们也因此不再依附于他。
陈胜从群众中走出来,无数人追随他,可陈王没有走到群众中去,忘了本,没有兑现自己许下的诺言,从而失去了一大批部将的支持。
陈胜从揭竿起义再到兵败身亡仅仅过去了6个月的时间。前208年,陈胜被章邯军击败,车夫庄贾因收受了秦国的贿赂将其暗杀。
陈胜的这支革命军最终还是败了。
从全局角度来讲,这支规模庞大的义军其实由各个利益体组成。在暴秦的统治下,大家都是被压迫的对象,都渴望挣脱这套枷锁。
但是当义军崛起之后,组成义军的农民、贵族、官僚这些各阶层阶级又有了自己新的目标。
我们看到周文、宋留至始至终践行"诛暴秦"的旗号;也能看到张耳、陈馀拥兵自重,自建政权,不再支援抗秦的队伍。
革命路线的不一致,以及错综复杂的利益交织致使义军走向了彻底分裂的败局。
不过,星星之火并没有因为陈胜的死而消逝。此时陈县以东的沛县、会稽的两路人马延续了反秦的旗帜,刘邦、项羽的革命队伍正朝着西边继续进发……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