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文章
秦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大秦王朝究竟是一台怎样的国家机器?
为什么沙丘之变加速了秦帝国的雪崩坍塌?
01
前言
秦二世的登基非但没有巩固强化帝国的统治力,反而让秦国这台国家机器走向了摇摇欲坠的边缘。
矫诏可以为胡亥谋取政权,但这并不能帮助胡亥取得秦国上下皇族和官员对他的信心悦臣服。因此秦二世和赵高这个为了捍卫自身权力的利益集团,不得不杀掉那些反对自己的官僚大臣。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自登基以来,胡亥和赵高通过格杀异己、扶持亲信的手段,对帝国金字塔的上层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换血改造。
帝国的中枢因此持续经历着惶恐的动荡,官员们的言行稍微出错可能就会受到"指鹿为马"的迫害。对于上层结构来讲,胡亥的政局建立在人人自危的恐惧之上,这显然不是一种稳态的结构。
不仅如此,秦二世为了满足自己极度奢靡的生活,又在秦始皇的基础上重启土木工程,用更加严苛的秦法和税赋压榨剥削底层的劳动人民。
终于,在前209年7月的一个暴雨天,两个不忍再受压迫的普通农民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历史革命。从这一刻开始,社会结构底层的支柱也开始垮塌,秦帝国的生命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02
大泽乡的900名戍卒
徭役、戍边,这两个词对于秦帝国的贫民来讲可能再熟悉不过了。
无论是为皇室修建宫殿,还是连接万里长城,亦或者被当成顽民发往边疆开垦荒地,都离不开无数农民的身影。
要知道,在大秦的规则里,为官府服徭役那是平民的义务,可没有所谓的报酬,老百姓们仅能通过无时无刻的劳动换取维持生命的一点食物。
帝国上阶层的繁荣昌盛就是建立在对底层无穷尽的剥削之上。
前209年7月,如往常一样,中原泗水郡周边的900多名贫民,他们被秦国的官吏征召,即将被派往到800公里外的渔阳郡戍守边疆。
不巧的是,2位秦国将尉押送这900名贫民途经大泽乡时,道路上突发了暴雨,瓢泼的大雨严重影响了这一行人北上的前进计划。
当时的秦法规定,戍卒们如果不能按时到达服役地点,可是要处以死刑的;而如若逃跑拒绝服徭役的话,被发现后同样要被当场斩杀。
役夫们十分清楚自己正面临着怎样的处境,他们在这场冰冷的暴雨中却热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马上就会遭遇"横竖是死"的结局。
然而,这戍卒队伍中有两个不甘屈服于现状的人,他们就是陈胜和吴广。这两个底层出身的农民,平日里优待同伴,在队伍中积攒了一定的威望,两人被任命为屯长,是900名戍边平民中的小头目。
陈胜、吴广二人知道,假如他们一行人顺从秦法的路线,那他们只会迎来必死的结局。因此,在本能求生欲的驱使下,他们策划了一场"举大计"为生存而战的起义行动。
此时,唯有反抗才有可能破解这压迫带来的死亡枷锁。但问题是,底层出身的陈胜如何才能获得戍卒们的支持。
为了树立更高的威望和博得戍卒队伍更多的信任,陈、吴二人故意把写有"陈胜王"的绸子塞进鱼的肚子里,等杀鱼的伙伴把他这个"天选之人"的消息在戍卒这个群体中传播出去。
他们通过利用当时人民对鬼神占比的迷信,为接下来的行动造势。
接着,吴广在喝醉酒的将尉面前宣称自己要逃跑,故意让押送他们的官吏对自己进行辱骂和拷打,这么做进一步激化戍卒和秦国将尉的矛盾对立。
在大秦帝国官僚的眼中,这些底层的戍卒役夫不过是可以随意劳役驱使的工具而已,严苛的秦法制度也正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残酷刑罚的其中一项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维持对底层的剥削压榨。
天下苦秦久矣,7月的这一天,吴广用自己被鞭笞得模糊的肉身不仅博取了同伴对自己的同情,也加剧挑起了帝国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在对自身的怜悯,以及对暴秦愤懑的情绪交加下,这些为了生存的戍卒们,首先将自己对帝国的盛怒发泄到了这两名秦国将尉身上。
在同伴的帮衬下,吴广夺剑而杀之,将尉的死使900名贫民褪去了戍卒的身份,从这一刻起,他们不再用去北部戍边,而是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革命者。
在这怒火中烧的激昂时刻,陈胜第一时间站出来进行领袖般的宣讲,他在众人面前喊道:"事已至此,无论怎样我们都是死路一条。大丈夫就算是死也应当扬名立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曾经被迫服苦役、承受苛重税赋,惨遭欺压的场景浮现在众人的脑海中。陈胜这一声对达官显贵的惊世怒吼,不仅是对其地位的质疑,更是勾出同伴心中燃烧的反抗情绪。
此时倒在脚下的两名将尉已不足以平息怨愤,陈胜趁热打铁,即刻树立"张楚"的旗号,号令900名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支手持木棍,人数不过一千,全部由底层贫民组成的革命军有了全新的目标——推翻暴秦的统治。
科普:从未停歇的阶级斗争
在陈胜、吴广掀起革命浪潮之前,其实有一些来自底层鲜为人知的反抗行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地方局势不稳,全国各地其实都不时涌现出反对秦政府的声浪。
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的计划已经昭告天下。张良是曾经韩国的贵族,他为了给国家报仇,在得知巡游的消息后雇佣了一名大力士,同时又打造了一把重120斤的铁锤,埋伏在始皇巡游必经点博浪沙,准备投掷飞锤伏击暗杀秦始皇。
然而,有荆轲刺秦王的先例,始皇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的安全进行戒备。当始皇的部队经过博浪沙时,竟然有有4座一模一样的豪华马车行驶在车队的最前面,张良和大力士投掷的铁锤并没有砸中始皇驾驶的马车。
张良在刺杀失败后在全国范围内逃窜,直到后来陈胜起义爆发,张良先后辗转投入了刘邦的麾下。
2年后,也就是前216年,秦始皇在国都大本营微服私访时竟然突然遭遇了一群刺客,要不是护卫们拼死庇佑,恐怕始皇就会命陨咸阳城了。
为了找出行刺凶手,秦始皇把咸阳城掀了个底朝天,秦都内人心惶惶,粮食这个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从30钱涨到了1600钱,足足翻了50多倍。
这意味着在那一个月里,粮食成了抢手货,老百姓们时刻笼罩在饥饿和被诛灭的恐惧当中。
帝国上层的镇压和刺客的失败并不代表阶级斗争就此结束。陈胜、吴广的出现把这场革命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起点。
03
星火燎原
起义地大泽乡,位于陈县附近。
当年杀神白起于鄢郢之战水淹楚军,被攻破国都的楚王被迫向东迁都,而楚国的新都就定在陈县。
因此,陈胜在楚国故地打着"张楚"(光复楚国)的旗号开始了这场反秦事业。在那个讲究身世出身的年代,陈胜一介草民显然没有什么影响号召力。他只有高举一面大义的旗帜,进行舆论上的造势,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追随者。
出乎意料的是,这支一开始只由900人组成的起义军竟然蕴藏着足以撬动整个帝国的能量。
陈胜的军队吸纳接收了四周无数受压迫的百姓,起义军队揭竿而起,在十天内就收复了周边五个县邑。这支受人民群众拥护的义军势如破竹,其规模迅速发展到了数万人。
半个月前还拿着木棍上阵的起义军,此时已经配备了骑兵、步兵、战车。在军事力量得到扩充后,义军很快就把他们的战略目标转向了陈县,因为这座楚国旧都存储着大量的物资,是距离起义军最近的一座军事要塞。
革命军的突起,意味着他们已经不再受秦法条令规则的约束,揭竿而起的背后是被统治阶级将苦役、重税、刑罚的枷锁统统撕碎,这也标志着革命军队与秦国官府的抗争走向了更加激烈的阶段。
规模更加庞大的陈胜革命军趁势一举斩杀陈县郡守。
要知道陈县离秦都咸阳有900公里。在那个通过驿站传递书信的年代,地方官员要把平民造反的消息上报给中央朝廷,光是单向通风报信就要花上一周多的时间。因此当地的郡守面对着突如其来的状况,只能调集本地的官兵孤身奋战。
更何况秦二世登基后只顾满足自己奢靡的生活,将朝中的一切政事全权交给赵高来办理。胡亥最初听到农民起义的消息,不但不相信,反倒还怪罪起了地方官员。
换句话说,胡亥登基之后其实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排除异己巩固皇位;二是享受骄奢淫逸的帝王生活。在这位篡权夺位的皇帝的操刀下,秦国中央政府恐怕早与地方脱钩失去了联系。
陈县的百姓早也对这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秦政府积累了不少怨念,不到数日,里应外合之下陈胜的起义军就占领了这座军事据点。
陈胜与此地被众人立为首领"陈王",同时又获得了魏国旧贵族的支持,起义军随之又提出"伐无道,诛暴秦"的舆论口号,革命军队的打击目标直指大秦帝国的心脏——咸阳。
星火燎原,大泽乡的烽火如灯塔般点亮了受压迫人民心中的革命意愿。当"张楚"的旗帜以陈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进击时,天下云集响应。
百姓的怒火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烧遍了大半个秦国国土。
沛县的刘邦,会稽的项梁、项羽,番阳的吴芮、英布,齐国故地的田儋,甚至于行刺失败逃窜流亡的张良,他们纷纷以处死当地郡守或策反县令的手段从地方政府手中夺过军事权来响应这场革命事业。
▲陈胜起义,四方响应
当周文(原春申君的门客,此时陈胜麾下的将领)所率领的先锋部队攻入秦国曾经抵御六国的函谷关,驻扎到咸阳附近时,秦二世才如梦方醒,意识到了眼前爆发的不是普通的暴民闹事事件,而是名副其实会颠覆自己政权的造反,一场农民掀起的起义革命。
由于周文的十万大军驻扎在离咸阳不到百里外的戏亭,时刻都有可能威胁到帝国的心腹,胡亥已经没有时间调集戍守长城以及周边郡县的军队。
在这紧要关头,二世皇帝火速赦免了被安排在骊山服刑的刑徒和奴隶。在秦将章邯的带领下,这几十万罪犯摇身一变,变成了帝国抵抗起义部队的官方军。
由此可见,光靠几个王侯将相并不能支撑起这个偌大的帝国,大秦的繁荣景象是由无数无名的小卒百姓堆砌而成。
无休止的剥削压榨导致底层人心向背,也只有在这燎原之际我们才恍然大悟,意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潮流中起到的重要性。
由于数量上的优势,秦军的反扑给周文军队造成了惨痛的打击。然而,这支先锋部队的失败并不全是因为军事实力上的差距。更加致命的是,周文遭到了后方革命军队的背叛。
没错,有人举着"张楚"大义的旗帜,却在这生死关头背叛了打头阵的周文。
几个月的时间,起义军队从大泽乡的900人,已经扩张至漫布全国各地的几十万人。
曾经只由农民组成的革命军,此时不仅只有黎民百姓,其中还有旧六国的贵族臣子,以及抛却秦国的官吏。
人多了,目标想法往往就不一致。思想上的不统一,往往又会导致行为上的不同步。在革命事业进行到最高潮时,这支庞大的队伍就表现得不再那么纯粹了。
陈胜的义军因内部的各种矛盾,走向了分裂的败局……
(预告:下一篇文章我们就来解析致使陈胜起义军衰亡的前因后果)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