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文章
战国史 | 嫪毐作乱,秦始皇会使用什么手段完成专制集权?
战国史 | 秦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秦史 | 大秦王朝究竟是一台怎样的国家机器?
01
沙丘之变
秦始皇在统一华夏大地后执政了11年。这十余载时间里始皇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巡游活动。
巡游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几点:
① 向东部六国疆域彰显自己的霸权,镇压来自底层反对秦帝国的声浪。
② 向西、北部边疆的外族(匈奴)示威,宣示帝国的领土意志。
③ 在全国各地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
▲秦始皇5次巡游路线图
始皇巡游的种种行径基本都是为了巩固和延续自身的集权统治。
不过秦始皇修仙的目标没有达成,前210年,嬴政踏上了第五次东巡之旅,他于这次巡游的途中突然病逝。
始皇生前没有立太子,按世袭的运作机制,长子扶苏应该是制度下的合法继承人。
然而始皇死在远离咸阳城的沙丘宫,当时知道秦始皇去世的,只有一同跟随其东巡,并且是始皇身边最亲近的几个人:幼子胡亥、宦官赵高,以及丞相李斯。
而扶苏因先前当面反对始皇坑儒,而惹怒了始皇,扶苏早已被发配到北部边疆,监督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的戍边工作。
尽管始皇在弥留之际,传令让扶苏回师咸阳,让其为自己办理丧事。
但秦始皇撒手人寰之后,圣旨和玉玺都在赵高的手中,这意味着此时的赵高对始皇的遗嘱就有了一定的操作空间。
赵高并非豪门出生,他靠着后天的勤奋,精通法律才博得秦始皇的青睐,在宫中做起宦官,旁听经手这帝国的政务。
赵高格外地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切。他有一种预感,那就是当扶苏即位后,他就将失去这手中的权势。
曾经,赵高犯下重罪,将军蒙毅负责审查这桩案子。按照秦法规定,赵高理应被处死,但秦始皇念及赵高的做事能力,专门赦免了他。
赵高也因为这件事,在暗地里怨恨蒙毅不给自己留下活路。
这蒙氏家族是秦国的世家,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昭王执政时期。
蒙氏本是齐国人,蒙骜来到秦国后,祖宗三代都作为武将为秦王攻城略地。他们为秦国效忠,深得历代秦王的信任。蒙恬 蒙毅两兄弟都是秦始皇身边的宠信。
在统一中国后,蒙恬不仅负责统领三十万秦军戍守万里长城抵御来犯的匈奴,还担负调集劳动人力给秦始皇东巡之路修建驰道的职责。
对秦帝国来说,蒙氏一家把"忠"这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对于赵高而言,可能就不是这么想的了。他盘算着蒙毅曾经差点处死自己,而且扶苏与蒙恬关系交好,当扶苏即位后,蒙恬可能因此位列三公,自己反而可能会被排挤。
秦始皇活着时集权于一身,秦国上上下下的举动都代表着始皇的意志,因此我们极易忽略这帝国上层其实由不同的皇室、党派、官僚所组成。
在那套"家天下"的制度里,秦始皇留下来的遗产,就是这号令天下的皇权,统一后的完壁江山,以及由底层劳动人民堆砌出的"无穷"财富。
秦始皇死后,天子未立。派系间的利益矛盾凸显了出来,赵高率先想到的就是拉拢胡亥、李斯以此来抢夺和瓜分这帝国的遗产。
赵高曾经做过胡亥的老师,胡亥对他是十分的信任。因此,要参与同扶苏集团角力的党争,对赵高而言胡亥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毕竟这是皇权之争,必须要以一个皇室成员为靠山,此时胡亥就是赵高唯一的人选。
在赵高的怂恿下,胡亥知道假如兄长扶苏继位后沿用始皇中央集权的制度,自己也不过是京城内的一位王爷,始终位于扶苏之下,自己的地位显然无法与权力滔天的皇帝相比拟。于是胡亥欣然同意参与这次矫诏篡权的阴谋。
对于胡亥、赵高这个利益体而言,要想完成夺权的计划,还必须获得一个人的支持,那就是李斯。
李斯是秦始皇登基以来举足轻重的人物,身为楚国人的他,在投靠秦国后展现出不凡的政治才能,一步步做到了丞相这个位置。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位高权重的李斯的应允,那胡、赵二人要完成这瞒天过海的把戏就增加了许多难度。
而李斯这个人是极其复杂的,他来秦国的目的,或者说忠于秦始皇的目的就是要用政治抱负换取功成身就。
如今始皇驾崩,李斯是联合胡、赵二人,还是顺应始皇的遗命?要理解李斯如何做抉择,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李斯的政治生涯:
最早李斯是吕不韦门下的门客(吕不韦用重金资助始皇他爹即位,获得了秦国相国的官位)。嬴政即位后,李斯得到了接近始皇的机会,因此而受到重用。
嫪毐之乱中秦始皇顺势铲除了嫪毐、吕不韦两大集团,数千人受到牵连。耐人寻味的是,李斯作为曾经效力于吕不韦的门客却在此次政变中独善其身。不难猜测,李斯借吕不韦获得染指政权的机会后,就与曾经的老板吕不韦撇清了关系。
而后,韩国客卿诱使秦始皇修建郑国渠的计划败露(韩国在军事上无法与秦国抗争,便让秦国大建水利工程,借机消耗秦国的国力)。始皇为了避免再度发生这类事件,颁布《逐客令》欲意驱逐国内所有的别国客卿。
楚国人李斯显然也在这《逐客令》的名单之中。
李斯为了保全身家,写下《谏逐客书》,此文列举秦国先祖任用商鞅、张仪、范雎成功执政的案例,向秦始皇阐述只要是正确的治国理念,就不应追究献策之人的身份。如果赶走这些客卿,就会在无形中变相地削弱秦国。
秦始皇在读了李斯的谏言后便撤销了《逐客令》,李斯也因此重新复职。
再譬如,秦始皇曾经极其青睐与李斯师出同门的韩非的学说观点,一度想对韩非进行提拔。
李斯窥探到始皇的心思后,认为韩非的存在会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威胁,便捏造了个罪名诬陷害死了颇有政治建树的韩非。
从李斯屡次转危为安的政治生涯不难看出,李斯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利己主义者。人性趋势他优先忠于自己的利益,其次才是服务于这个大秦帝国。
李斯利己的特性,被敏锐而又爱操弄权术的赵高察觉到了。
始皇死后,赵高知道扶苏和蒙恬的存在会威胁自己的地位,他也知道李斯的处境和自己一样,便用蒙恬来暗示和胁迫李斯。
在权衡利弊和利益的交织下,李斯加入了胡亥、赵高的计划当中,一同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
这封伪造的圣旨,不仅写明了始皇立胡亥为太子,还命戍守边疆的扶苏和蒙恬自尽,并让王离接管蒙恬的军权。
这一箭三雕的计谋,一来指明胡亥的继承权,二来借始皇之名除掉扶苏这个最大的威胁,三来排除拥有兵权的蒙恬发起兵变的不确定因素。
胡亥、李斯、赵高一行人串通好后,故意秘不发丧,推迟回咸阳的时间,一直等到前方传来扶苏的死讯,才回到宫中为始皇举行丧礼以及胡亥的登基典礼。
蒙恬质疑诏书的真实性,拒绝从命自尽。但胡亥掌权后,他还是难逃惨遭陷害的厄运。
02
帝国的崩塌
明面上,李斯和赵高共同站台,让胡亥于沙丘政变成功地从哥哥扶苏手中篡夺了政权,当上了大秦帝国的二世皇帝。
扶苏是倒台了,但秦二世打破常规制度的即位也引来了帝国皇室和官员的怀疑。也就是说,胡亥是在帝国权力中枢质疑声中继任的。
秦始皇他爹(异人)死得早,始皇自幼就开始学习和接触朝中事务,成年后火速歼灭嫪毐、吕不韦集团,紧接着就开始了吞并六国的帝业,最终集大权于一身。
然而胡亥通过操弄阴谋的方式夺权,难以像始皇那样维系中央政府的稳固。
得位不正的胡亥为了压制那些直面反对自己的人,所采用的对策就是一个字——杀。
在赵高的唆使下,秦二世不仅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一大批大小官员,甚至还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手足同胞。
正常来讲,沙丘密谋的这场政变应该只有几个当事人知道所有经过,他们也不可能把这见不得光的行径记录在史册当中。
秦二世急着诛杀自己的兄弟姐妹实在有些蹊跷。这不仅是抑制皇室内的质疑声,同时也是一种"心虚"的表现,为的就是避免政变之事日后出现败露时,防止皇室成员对自己进行清算,所以他尽早地排除潜在的风险。
西汉的司马迁之所以能在《史记》中还原这场阴谋的所有细节,我个人为他是站在汉室的立场,通过整理民间的史料传闻,以及结合秦二世即位前后一系列嗜杀的行为加以推测才"复原"了政变的经过。
秦二世以杀戮的手段暂时维持权力宝座,导致大秦帝国统治阶级的内部也在这场政变中经历着一轮洗牌。
有人在这场变革中退出舞台,也有人可以从中获利。赵高就属于削尖了脑袋也要为己谋利的那一批人。
胡亥的登基离不开赵高策划的这场阴谋。因此秦二世对赵高是更加的宠信,赵高也因此从一介服侍皇帝的宦官,跻身掌握了秦国的实权。
赵高为了试探朝中的官员们到底能不能为他所用,使出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伎俩,找出官员队伍里对自己"忠诚不绝对"的官员,并借机罢免他们的官,谋害他们的性命。
不仅如此,赵高还对胡亥建议道:"陛下年轻,还不擅长处理朝堂上的各种政务,容易在群臣面前暴露出短处。陛下不如在后宫安乐,就由我来代理把持朝政吧。"
这样一来,赵高成为了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他操控着胡亥能够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也时刻保持着政府机构能够任他调度的状态。
"排除异己,扶持亲信",成为了赵高擅权之后的首要目的。
沙丘政变产生的连锁效应,致使秦帝国内部迅速崩塌。
忠于秦始皇的蒙氏兄弟遭到陷害,胡亥为了皇权不惜把带领三十万大军戍守边疆的蒙恬处死。
大家可能会认为区区蒙恬一人不会对戍边事业产生多大的影响。
然而,不同的将领有着不同的军事策略,战略的不同又会导致结果的不同。
战国末期,赵将李牧采用筑垒防守的方式抵御匈奴,赵王认为李牧胆怯,就把他换下阵,改用追击进攻的方式来对付匈奴。结果战术一变,赵国的边境时常打败仗,损失惨重,赵王只好又把李牧换上去。
胡亥为了巩固权力,不惜极速撤下蒙恬,致使帝国边境承担着因换帅带来的被入侵的风险,从某种角度来说秦二世也是短视的。
赵高逐步坐稳自己的位置后,也开始借着各种名义对秦国内部的旧势力展开清算,即使对方是一同谋变的队友。
当时,陈胜吴广已经在大泽乡起义,李斯的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负责镇压地方上沿途参与起义的百姓。
然而,反秦风暴的汹涌浪潮使东部地区的给各地郡守节节溃败。赵高以镇压不利为由,把锅甩给了李氏父子,状告他们蓄意谋反。
李斯虽为利己主义者,但这个帝国的功臣却因诬陷锒铛入狱,在狱中遭受着严刑拷打。垄断朝政的赵高借此机会,不仅除掉了左丞相李斯家族,还逼死了右丞相冯去疾。此后,赵高接过了秦国丞相的职位。
从秦二世即位以及赵高擅权执行的各类政令来看,这些无不是巩固他们政权的手段,帝国上层时时刻刻都在经历各种地震。
曾经对帝国有功勋的官员世家遭到了来自内部的打击,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善于阿谀谄媚之徒,秦二世加速了帝国上层结构的坍塌。
当然,胡亥的昏庸还表现在对底层平民的进一步压榨。
秦二世统治人民的刑法比秦始皇时期更加残暴。
胡亥在登基后没多久,就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恢复阿房宫的修筑工作。对雪上加霜的百姓施行更高额的税率、更艰巨的劳动量、更苛刻的横征暴敛,种种举措都是为了满足秦二世奢靡的生活。
我们来对比一下皇宫与民间割裂的生活场景。
当时,胡亥喜欢打猎,让几万人训练狗马禽兽,每天人、畜的食物开销十分巨大。为了弥补宫中粮食供应的空缺,胡亥命人调集周边郡县的谷物,这意味着这些郡县百姓将面临更高额的税赋。更绝的是,胡亥还下令押送物资的官员们还要自带干粮。
亦或者,为了安葬秦始皇,胡亥下令没有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为了防止偷盗秦始皇陵,胡亥又杀掉了所有修筑皇陵的劳工,灭了他们的口。
笼罩在秦二世暴政下的就是官员们人人自危,百姓们人人惶恐的景象。
不过,胡亥继承大秦帝国丰厚资产的同时,对应地也还要继承国家机器所带来的另一些意想不到的"馈赠"——那便是底层百姓受尽无穷剥削压榨后,极度渴望推翻暴秦统治的人神共愤。
前209年7月,也就是秦二世登基的第二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怒吼,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农民组织的革命事业,大秦帝国的死门从这一刻开始就已经悄然开启了……
记得「分享、在看、赞」三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