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史 | 大秦王朝究竟是一台怎样的国家机器?


往期文章
金钱换权力的政治交易,是豪赌还是投资?
嫪毐作乱 秦始皇会使用什么手段完成专制集权?
秦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01
秦国制度
秦始皇仅用20年时间摧枯拉朽一般尽灭山东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
大秦帝国与曾经周王室所倡导的奴隶制、分封制不同,它讲究的是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
在统一后不久,"保守派"秦丞相王绾[wǎn]就向秦始皇提出"效仿古制,将皇子们(始皇的儿子)分封到燕、齐、楚等国,以镇压诸侯的旧势力"。
但这种观念遭到了权臣李斯的否定。
春秋时期分封逐渐使天子大权旁落,政权、军权分散至各路诸侯,周室无法对诸侯进行管控,这就是促成战国时代全面兼并战争爆发的成因之一。
为了避免刚完成统一集权的秦国再次陷入分裂的局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继续用中央任命的官员替代旧时代的旧贵族。(其实早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就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因此,那些不为国家首脑产生贡献,仅凭借血统世世代代就可以吃贡赋的旧贵族们在秦国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经中央政府选拔、任命、派遣的效力于皇帝的官员。
秦始皇将国都咸阳之外的全国各地划分成36郡,后来随着边疆的开发又增设至46个。
这咸阳及周边的地区称之为"中央",由秦始皇直接统领。
而其他地区,则称为"地方",官员经中央批准后到各自的行政区域走马上任。
因此,官员们有的在中央政府效力,例如后来升迁为丞相的李斯;
有的被分到地方郡邑上任,比如李斯的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兼省长),再比如后来参与起义事业的刘邦担任过亭长(相当于现在的基层官吏)。
尽管士大夫的权力不再能够世袭,但李斯父子的存在并不是个例。掌权的官员们依然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让自己的血脉后代留存在在这套官僚制度当中。

上述这套体系便是秦时的三公九卿制(官制)和郡县制(行政管理制度)。

尽管秦帝国废弃分封制,而采用封建官僚制是政治体系的进步提升,但它的运行依然是建立在对广大底层农民阶级的剥削之上。
西周乃至春秋时期,禁止买卖土地。土地属天子、诸侯、贵族的私有物。那些战俘奴隶、底层人民便无条件地为统治阶级农耕劳作,劳动的产出全部归贵族们所有。
从战国开始,土地买卖合法化了,这意味着拥有土地资源(即生产资料)的地主们可以改用租借的形式让农民在其耕地上进行劳作,从中收取高额的地租或者高利贷利息。
除了地主的剥削之外,秦国的底层农民还要面对官府制定的各项税赋。
据现有史料记载,秦朝的人民要担负按土地征收的田税、按人口征收的人头税以及临时征调的各项杂税。
秦法规定,土地耕田面积农作物产出的10%将作为税赋交给国家。
就是说,假如你承包了10亩地,实际耕种面积只有1亩,但你还是要按10亩地产出的10%来承担税赋。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当时的农民普遍承担着这种高额超出的田税负担。
承担了田税,农民们还要为人头税而苦恼。
当时,秦国的粮价大约为:1石粮食=30钱。而西汉人头税约为120钱/每人。
我们知道,刘邦推翻秦国暴政,建国之后采取予民疗养休息的政策,所以秦帝国的人头税显然要比120钱高得多。
假设我们按秦国收240钱的人头税,那拥有100亩土地的5口之家,一年最多能产出100石粮食;
但这这不到100石的劳动产出,其中10石要去缴纳田税,而又有40石将作为人头税,农民最后的所得仅仅只有不到50石。
当然,这个计算场景仅仅是根据文献资料所设立的。实际上,如若再加上各类杂税,以及地主、官府对百姓的严苛盘削来看,农民的所得可能要远远少于自己劳动产出的50%。
这些被征收的税赋统统流进秦国政府的中央财政系统,其中一部分将作为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官吏们的工资和开销,也就是所谓的俸禄;
还有一大部分将由一个名叫"少府"的行政机构掌管。而这个部门的作用就是管理皇室私家的财富。
换句话讲,底层人民的大部分劳动产出最终流进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私人腰包。
尽灭六国,掌握华夏一切资源支配权的秦始皇很快又开始了大兴土木的工程。
这些工程主要分为三大类:兴修宫殿墓穴、开凿道路,以及修筑连接万里长城。
秦国一直座落于中国西部地区,咸阳日益增长的人口,以及"狭小老旧"的宫殿已经不能满足完成统一帝业的秦始皇的胃口。
于是,“天下第一宫”阿房宫以及秦始皇陵的兴修就被提上了日程。

虽然阿房宫成为烂尾工程,没有修筑完成,但它的规划占地面积达到了15km²,足足有故宫占地面积的20倍。
而秦始皇陵占地面积更是达到56.25km²,相当于78个故宫的面积。
除了这两个名誉海外的遗址之外,秦始皇还下令在关中修筑宫殿300座,在关外修建宫殿400座。
这意味着,秦国需要为这些土木事业注入超乎想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史记》记载,光前期修筑阿房宫,始皇就让70万刑犯服徭役,并调集运输四川、湖北、陕西的木材石材;而修筑秦始皇陵更是动用了近80万的人力。
七国百姓虽然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残酷兼并战争,但紧接着他们又迎来了秦朝这个黑暗帝国对其无限的压榨。
02
围绕集权而推行的制度
从疆域角度来看,秦始皇前后仅用20年时间就完了中国的大一统,六国被灭得快,但这并不代表列国人民愿意服从秦国的统治。
因为最重要的是人心的归顺。
统一前,六国采用各不相同的文化制度。而秦国的这一套法令体系,主要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各项税赋、轻罪重罚以及利用官爵进行阶级划分,都是统治阶级对底层平民的专政手段。
这使得六国遗民很难适应秦朝的这套制度。在统一中国后,全国各地时常涌现出反秦的舆论声浪。
为此,秦始皇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加强巩固自身的政权。
对于遗留在六国疆域上的平民,秦帝国主要采取迁徙的政令,来分化当地的强族商贾和地方平民。
战国时代,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催生了不少的豪商巨贾。秦始皇为了避免这些拥有巨资的商人再次形成割据一方的地方集团,便令其向较远的地区转移。
由于物资繁多以及长途跋涉,大部分商人无法携带全数家产搬迁,史料记载,有近10万户富商就在这次被动迁徙计划当中,因此秦始皇变相削弱其财富的手段就达成了。
当然,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迁徙政策的目的就不是削弱其势力,而是把他们分发到偏远地带开垦土地,充实边疆。
为了巩固通知,后来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单位这些政令也逐步出台。

秦国法制虽有重农抑商的思想,但这不代表秦国没有经济活动。以物易物的时代早在春秋末期就成为过去时,货币和度量单位的统一消除了先前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全国三十六郡使用统一的货币促进了各地区物资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而文字的统一是为了方便秦朝中央政府向各地颁布各类法律条文和政令。这项政治举措,无形中消除了中华民族未来几千年文化交流的障碍,即使如今的华夏大地方言众多,但大家都使用的同一套文字。
印刷同一版书籍文献,无需消耗任何翻译时间成本,基本就便可将其中的内容思想辐射传达到各个角落。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政令可以算得上是秦始皇一大功绩。
既然提到了"书同文",那就少不了"车同轨"。

秦国的国都坐落于中原以西的咸阳,秦始皇为了加强捍卫自身的统治权,每隔几年就会搞一次巡游活动,以向曾经的关东六国地区彰显自己的霸权,达到威慑镇压八方的目的。
而要让皇家的车马驰骋在各个城邑之间,就要先必须打通城市间的道路。
战国时期,列国的战争促使国与国接壤的边界地带,或者要塞周边修建了许多阻挠敌军进军的长城、壁垒等军事防御建筑。
始皇统一中国后,这些存在于国土大陆内的壁垒失去了战略价值,成为了阻碍城市间连接的障碍。
因此,秦始皇下令让军队拆除这些关塞、堡垒,并让他们为自己的巡游出行做前置的铺垫建设——兴修"直道"和"驰道"。

驰道的作用就是连接各郡的重要城市,方便始皇的巡游和官方物资的运输。
道路是服务于马车运行的,因此道路的宽度和马车的车轨间距有一套固定标准。总不可能说,咸阳是首都道路宽一些,而蜀郡是蛮夷地区道路窄一点,如果这样做的话,驰道就失去了疏通交通的意义。
这便是"车同轨"的价值。

修建"直道"、"驰道"与连接北部的长城这样的大兴土木活动还有一定的战略意义,那就是抵御北方来犯的匈奴。

03
焚书 与 坑儒
前面说了,秦始皇的专制集权是建立在对底层人民残酷剥削之上,而焚书、坑儒和求取长生不老药更是将始皇的残酷暴政体现得淋漓尽致。
焚书
秦国的制度和齐国不同,早先商鞅所制定法制禁止国内的平民接受教育;而齐国则是鼓励学院的创办和学术的研讨。
统一中国后,关东六国保留下来的私塾学社开始对当时的政治环境进行评价,其中不乏涌现出对始皇的议论和政令反对的声音。
秦始皇为了压制流传在民间大街小巷的各类"非议",下令让地方官员没收百姓手中各国的史书以及其余学派的书籍,将其统一焚烧,仅允许百姓保留医术、占卜等文献。
不难看出,始皇焚书的政令依然是为了维护其专政的霸权,而限制底层人民言论思想的手段。焚书的代价,还致使我国遗失了大量的列国文献,加大了还原先秦历史的难度。

永生与坑儒
作为前无古人的一代帝王,始皇对保有这永恒的权力有着无懈的渴望和追求。
始皇知道自己还是一座肉身,逃不出生老病死的宿命,因此他在统一中国后,不惜一切代价求取长生不老的秘方。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方士徐福带着秦始皇给的数千童男童女前去寻找东海上的三座仙山,以求永生之力的故事。
不过,徐福仅仅是秦始皇追求永生道路上的冰山一角。
术士们知道始皇愿意豪掷千金而听信他们的话语,可以说,"长生不老"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攫取皇家利益的产业链。
秦始皇迷信方士之言,动用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进行所谓的求鬼神、炼仙丹、寻仙迹这些在我们眼里看起来荒唐的行为。
按当时的秦律规定,如果这些方士们施展的术法不能兑现的话,就要以斩论处。
前212年,有一个给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术士卢生,知道自己时限将至,无法交差。于是他慌忙逃逸,在路上又对始皇加以谩骂,说他暴戾专断。
既受骗、又挨骂的千古一帝听到流言后便开始对这些术士实施追捕行动,经盘查400余名术士被圈定坑杀。显然,"坑儒"事件,秦始皇针对的是方士,而非儒生。

概括来说,自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加速开启了巩固集权、专制的国家制度。
不可否认,文字、货币等方面的统一确实消除了华夏民族文化、经济、政治上交流的障碍。但也不能忽视帝国的繁荣昌盛都是建立在地主阶段对底层平民的剥削之上。
不仅田地里农民辛勤农耕劳作的大部分果实要被地主、官府以高利贷、严苛税赋的形式征收;大量服从徭役的人民还要将生命投入到无回报的修筑宫殿、道路、长城、皇陵等宏伟建筑当中。
尽管始皇想尽办法遏止底层受剥削的反对声潮,但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秦始皇不仅遭受着咒骂、舆论的冲击,还数次从刺客手中脱险。伴随秦王朝的建立,阶级斗争也在悄然中进行。
前210年,始皇帝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幼子胡亥以矫诏的手段夺取了皇位。
这场阴谋帮助胡亥继承帝国丰厚遗产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另一些"附赠品",那就是王朝内部大臣对他继任的质疑,以及压抑在底层百姓心中的反抗情绪……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