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 | 秦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往期文章
邯郸之围,合纵事业最后的回光返照
金钱换权力的政治交易,是豪赌还是投资?
嫪毐作乱,刚成年的秦始皇会使用什么手段完成专制集权? 
01
奋六世之余烈
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自战国开局以来,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搞起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农战"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内部的生产关系。
法令体系的建立使大量旧贵族势力遭到打压,无数平民被分配到田间从事开垦农耕活动,井田制彻底瓦解、小农经济的诞生与发展给秦国生产力带来了空前的提升,中央集权政府通过税收的方式将这些劳动产出征收进中央财政,并再通过调配的方式将这些资源运用到战场。
伴随着秦国夺走魏国的河西、河东地区,占据着地势险要的崤山以及函谷关,标志着秦国从一个不被列国待见的"蛮夷",从此昂起了头。
到了秦惠王时期,内部根基逐渐扎稳的秦国开始把重心转移到外部的兼并战争。
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司马错帮助秦国攻下了肥沃的巴蜀地区、推广连横策略的张仪受到了惠王的重用,其连横学说在外交上大放异彩,拉帮结派的艺术又帮助秦国攻下了楚国的汉中郡。
相对应的,魏相公孙衍主导的东方五国合纵事业也因内部利益矛盾而不攻自破。
换句话说,秦国得益于西部地区险要的地理屏障,在诸侯的眼皮子底下,毫无阻拦的夺下连绵几千里巴、蜀、黔地区的地盘。
放眼到中原地带的话,如此顺利进行大面积的扩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例如魏国攻赵,齐国立马进行围魏救赵的军事援助;而后来齐国兼并宋国,又马上招致了五国合纵攻齐的惨剧。
好斗的秦武王因举鼎而亡,好在秦昭王的上台及时矫正了秦武王黩武的策略。
魏冉、白起、范雎的出现逐步为秦国的统一事业添砖加瓦,无论是伊阙之战、鄢郢之战还是长平之战,其"攻人斩首"的战略思想歼灭了赵、韩、魏、楚上百万将士。
军事家孙子说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列国军事力量被挫败,使秦国占领城池变得唾手可得。因为被斩杀的士兵是诸侯的精锐部队,这些军事力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
在位56年的秦昭王为统一奠定了不可逆的基础。尽管秦孝王、秦庄襄王两位国君在位时间极短,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也在战国末期组织了一场解救赵国而伐秦的合纵事业,但多年来的兼并战争已经让东方六国失去了与之对抗的资本。
随着颇有声望的信陵君的去世,以及嫪毐、吕不韦两大集团的垮塌,集秦国权力于一身的秦始皇启动了吞并六国的惊天计划。
下面这个动图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奋六世之余烈"。

02
秦并天下
灭韩
经多年战争的摧残,此时韩国疆域面积最小,完全不能与秦国相匹敌。随着关东六国的没落,韩国已成为了强秦的藩属国。
吕不韦集团的瓦解,秦始皇组建了新的政治中枢,其中李斯和尉缭登上了秦国的政治舞台,同时统一天下的计划被提上了日程。

众所周知,秦灭韩并非难事,但当时秦国做出是否要率先灭掉韩国这个决策的时候,秦国内部其实正经历着另一些政治斗争。
吕不韦虽死,但旗下曾经的门客又成为了秦始皇眼里的祸患。
加上当时关东六国无法在正面战场与秦国交锋,所以列国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就把自家有学识的人派到秦国去,让他们明面上打着侍奉秦国的名号,但又在暗中拖累搞垮秦国。
当时弱小的韩国为了使秦国疲敝,就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人,向秦王鼓吹兴修郑国渠的好处。
韩国这么做就是想让秦国在水利工程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借机削弱秦国,从而让秦王放弃东征的想法。


郑国渠最终还是竣工完成了,其衍生的灌溉渠道又大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发展。


后来,郑国渠的真实意图败露,秦始皇便颁布《逐客令》,计划将别国的门客全部驱逐出国。
而李斯的进谏让秦始皇的收回了这一规定。
李斯原本是魏国人,拜师荀子,以吕不韦门客的身份才获得了在秦国展露头角的机会。
他之所以向始皇进谏,这是因为他本人的名字就在《逐客令》的名单之上。一心想飞黄腾达的他显然不愿意将此前的付出付之东流。

从李斯的生平事迹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能在嫪毐事件中不受吕不韦的牵连,就说明李斯审时度势,跻身吕不韦门下只是把吕不韦当成一个跳板。当吕不韦倒台之后,李斯便一心侍奉始皇,不再与吕不韦产生任何纠葛,这才能使自己全身而退。
 
《逐客令》的撤回,不仅使李斯一个人受益。当时,荀子的另一名学生韩非引起了秦始皇的注意。
我们知道,秦国是法家思想的践行者。
韩非是韩国贵族,有轻微口吃,口才不行的他却在写作上有非常高的造诣。
他将自己的法家思想分浓缩于《韩非子》一书,秦始皇读过之后更是发出了"若能见到韩非,就算死也没遗憾"的赞叹。
科普:韩非与《韩非子》

始皇发出肺腑赞叹之言的文章出自于《韩非子》中的《孤愤》和《五蠹》两篇。
《孤愤》阐述了通晓“法术之人”和“掌权之人”势不两立的矛盾关系。
韩非认为,按法度办事的人能明察秋毫,刚正不阿。然而,这类本应该成为国家中流砥柱的人却不能得到君主重用。
这是因为,按法度办事的人常常不能讨好他人。而掌权之人通过投其所好和拉帮结派的方式谋求高官,他们控制着国家政令的执行,占据着资源、舆论、势力等方面的优势。
如此一来,“掌权之人”就可以以权谋私,用谋取的利益排除异己,从而相互勾结,蒙蔽君主。
当“掌权之人”的势力大到一定程度过后,那君主的力量就会受到限制,不得不向这些势力妥协。
秦始皇为了得到韩非,一度向韩国进行军事施压。而韩非作为使者来到秦国后,却引起了李斯的警觉。
前面提到,李斯是一名利己主义者,他知道始皇中意韩非,因此韩非的存在威胁到了他在秦国的地位。
李斯尽管认同韩非的主张学说,但为了使自己功成名就,对始皇说到:"韩非始终代表着韩国的利益,不除掉他日后就是一个祸患。"
韩非因此受冤入狱,他的命运就如同他书中《孤愤》篇中那样,遭到了权臣的操控。
前231年,由于局势所迫,在地理位置上三面受秦国包围的韩国南阳假守腾献出韩国数城向秦投降。
紧接着,秦始皇任其为京师内史,并命熟悉地理环境的假守腾攻打韩都新郑,几个月后韩王安被俘虏,韩国率先被秦国所兼并。
 
灭赵
赵国自长平一战损失40万大军之后,国力日渐衰落,要不是平原君赵胜请求魏、楚两国解邯郸之围,恐怕赵国早就被秦昭王给灭掉了。
当时赵国青年还没长大,军事力量正处于无人接替的最薄弱阶段,燕国认为有利可图便趁机对赵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在战国末期,燕、赵两国的局部战争持续了近15年,赵国虽有廉颇、李牧这样的武将坐镇力保赵国领土不受侵犯。
但这也意味着,关东诸国失去了联合起来与秦国展开最后搏击的机会。
在秦国休整的这段时间里,赵国不得不抽出精力来应对北方的匈奴和东边的燕国这两股势力。
前232年,秦始皇以支援燕国为由向赵国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
面对秦军的冲击,赵将李牧采取当年廉颇坚守不出的策略,用防守 + 奇袭的战术来对付长途跋涉的秦国军队,并成功将敌军的进攻一一化解。
秦将王翦见进攻不利,认为"李牧不除,赵国不灭",于是故技重施,用重金收买了赵国的宠臣郭开,并让其在赵国内部散布李牧被秦收买欲意谋反的谣言。
不久后,赵王迁将赵葱换上前线,李牧也因被诬告遭到了赵王的杀害。赵国在国家存亡之际自毁长城,自己摧毁了抵御秦军的中坚力量。
前228年,王翦得知李牧死后,对赵国发动了凶猛的攻势,赵王迁在战乱中投降,赵国就此灭亡。

当时赵国内部有比较尖锐的内部矛盾。
受郭开的影响,赵王迁早有放弃抵抗的打算。
但是赵王迁的哥哥赵嘉,率领赵国内的贵族宗亲拼死抵抗。
在秦攻破邯郸之后,赵嘉率领国人向北逃亡代郡,建立了一个临时政府。
前222年,秦国在灭国燕国之后顺手又灭掉了代地。


灭魏
其实魏国的死门,早已被秦国牢牢攥在了手里。
秦、赵长平对垒期间,魏国之所以没有参战,就是因为秦昭王以垣雍为诱饵,威逼利诱式地阻止魏国与赵国结盟。
垣雍是一座城邑,控制着魏国国都大梁上游的水路。尽管大梁固若金汤,易守难攻,但如果采用洪水冲灌的方式,大梁就会变成一座危城。

韩国灭亡之后,魏国的大片土地与秦国接壤,魏国以西也失去一道前线屏障。
前225年,秦将王贲向东进攻魏国,引黄河之水冲灌大梁,王城持续被淹3个月后,魏王假出城投降,魏国就此灭亡。

灭楚
楚国在早先郢都被白起攻破后,依旧是战国疆域面积第二大的国家。
致使地广人多的楚国衰亡的成因,还是由于内部分裂的问题所致。
早在战国初期,吴起变法因触动了贵族的利益,以不彻底的改革而告终。
这代表楚国并没有像其余六国那样,完成集权制的建立。几大家族间的斗争,牵扯着楚国国势的走向。
楚怀王时期,楚王外交策略的失误导致楚国被秦、韩、魏吞并了大量领土。
国家内部的蛋糕越来越小,贵族们便开始筹谋如何蚕食对方的分量。
以至于,曾经当白起攻打楚都郢城时,楚国的贵族们还相互避让。这一事件还间接引发了楚国军官携群众发起政变的祸乱。
 所以,楚国的羸弱,更多是因政治上的原因。

秦国先后发动了两次灭楚之战,足以证明楚国依然具备一定的军事实力,可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第一次,年轻的秦将李信低估了楚国的实力,只领20万军队的他欲意速战速决,结果正面的交锋使秦国军队遭遇了重大挫折。
第二次,秦始皇请告老还乡的王翦领60万大军,向东深入楚国境内。

尽管王翦率领的大军与楚国打起了消耗战,但是此时的秦国已尽灭三晋,坐拥赵魏韩领土的秦军背靠着中原富庶之地。
天时地利人和的天平已经不再倾斜至楚国这一边。战争带来的经济消耗是肉眼可见的,当楚王不再能承担这种负担时,楚国的死门就悄然开启了。
前223年,楚将项燕领命主动攻打秦军,王翦先假装不应战,接着又趁楚军撤退之际,令60万大军浩浩荡荡向疲惫的楚军进行碾压。
楚国前线部队的灭亡,等同于给后方的国都宣判了死刑。不久后秦国攻破了楚都,楚国也就此灭亡。

灭燕
在灭赵以后,秦国其实已经开始了破燕的行动。当时秦军顺着易水采用迂回包抄的方式向燕国进军。
燕太子看到秦有灭三晋的能力,也意识到燕、秦双方的军事实力悬殊,正面的抵抗可能如同以卵击石一般。
因此,面对强秦即将展开的倾轧,燕太子找到了习剑的荆轲帮忙。而荆轲为燕太子策划的救国之计便是一场刺杀行动。
为了能成功接近秦始皇,荆轲说服了秦国叛将樊於期,让其自刎割下头颅;同时又让燕太子将燕国的地图交给自己。
显然,樊於期的头颅是荆轲获取秦始皇信任的敲门砖;而这燕国地图就是接近和行刺秦王不可或缺的伪装道具。

这行刺的匕首就裹藏在卷轴地图之中,可惜的是,当荆轲在宫殿之上假装展示地图的时候,匕首露了出来。
图穷匕见,荆轲遭始皇反杀。燕国先前的准备都化为了泡影,只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歌萦绕在后人耳中。

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失败;燕王为了自保甚至不惜献出燕太子的头颅。但这一切依然无法阻挡大势的到来。
前222年,王贲追击燕国向辽东逃跑的残留势力,燕国就此灭亡。
 
灭齐
战国中期,秦国通过连横的战略来瓦解关东六国的联盟。
随着秦国攻下赵国的上党,接收魏国的领土设立东郡之后(灭韩之前)。秦国从地势上就把六国彻底隔开,断绝了诸侯再次合纵的先天条件。
当然,在秦灭六国之际,”瓦解“的战术并没有因此消失,只不是换了一种形式罢了。
曾经的瓦解是让国与国之间产生间隙,如今的瓦解是让诸侯国内部产生裂纹。
 
继而秦始皇采纳了尉缭提出的建议:"不要爱惜财物,用金钱去贿赂各国的权臣,以扰乱他们的谋略,最后将他们如数尽灭。"

例如,韩、赵的消亡我们都可以看到收买和反间计的运用。
自乐毅破齐之后,齐国已经不配享有东方强国的头衔。
齐王建在位40余年,固步自封,不参与任何一场外交军事行动。即使有谋臣以唇亡齿寒来暗示齐国对陷入长平困境的赵国进行粮食支援,可齐王建依然袖手旁观。
秦灭五国之后,齐国就成了战国棋盘上唯二的玩家。秦国拿出重金收买齐国的国相后胜。
外部金钱的渗透以及内部昏聩的政治环境使齐国成了不攻自破的国度。浩荡的秦军向齐国进发时,齐国上下都没有进行抵抗,前221年,齐国彻底灭亡。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秦始皇用了20年时间终灭六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