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 | 邯郸之围,合纵事业最后的回光返照


往期文章
策略与战略的碰撞,梳理引发长平之战的导火索
喋血长平 秦赵生死之战
白起之死,折射出强秦背后的政治斗争
01
前260年,秦赵两国举全国之力发动长平之战。这场战争虽然耗费了双方大量的国资力量,但战败带来40万大军的阵亡致使赵国陷入了新一轮的危机。
战争结束后,秦国这边是对功臣加官进爵、对伤者进行安抚;赵国这边却是尸横遍野的惨象。
秦国的军备力量得到进一步恢复后,先是攻下了韩国献给赵国的上党郡,接着就开始筹备攻取赵国国都邯郸的计划。
前259年开始,秦昭王先后派王陵、王龁(白起拒绝应征,被赐死)穿过上党,长驱直入进攻邯郸,欲意一举歼灭这个战败后摇摇欲坠的邻国。

虽然说赵国深受长平一役的打击,但邯郸之危,是赵国上下各阶层的存亡问题。
这不仅关系着百姓的生死,对于王侯将相而言,邯郸的失守意味着他们阶级地位的滑落以及家产的全数丧失。
因此,从上而下传递下来的国家意志就是力保邯郸不失。
可问题是该怎么保?
尽管有君主下达的命令,也有名将廉颇坐镇,但先前战败带来的创伤是不可忽视的,几十万精锐的损失以及农业、经济问题,致使邯郸只能采取死守的方式防止城门失守。
赵国想凭一己之力逼退来犯的秦军是很难做到的,这个时候赵胜站出来想出了一条救国之计。
02
赵胜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从血统上讲,他是正儿八经的贵族,同时他还是战国四君子之一——平原君。
"君"这个称号,不是狭隘的尊称,也不是指代道德高尚,而是对国家有重要贡献,或者说身份足够显赫,得到了君王的册封,才能称之为"君",这就是战国时期的封君制。

除了四君子之外,我们熟悉的还有因变法改革立功的商鞅(商君),以及战功显赫的白起(武安君),他们二人就是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而受到册封。
 
为什么会有封君制的存在呢?
我个人理解,这是在分封制垮塌,集权制建立后的一种补充。
分封制度下,只要有贵族血统的人,无论对国家是否有贡献,都可以得到土地。但战国时代全面瓦解了分封制,集权制的建立帮助君主收回了册封给贵族的土地,一切资源全归君主所有。
而封君制,就是对两个制度的补充,它允许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人得到属于自己土地(四天),能够收养门客,收地租,但在行政权上依然需要听命于国君。
 
与商鞅他们不同,赵胜作为王室后代,他受封为平原君,可能是依靠其王室的血统。当然,"官二代"的身份是一方面,但并不能说平原君没有对应的能力。
 
平原君策划出解救赵国的对策,就是凭借自己的身份前往楚国当说客,向楚王请求国际上的军事支援,也就是当时俗称的合纵攻秦。
身份显赫是赵国拜见楚王的敲门砖,可口舌之争并不是平原君所擅长的,这时他所收养的门客就派上用场了。
名不见经传的毛遂主动请缨,要求肩负说客的重任。
当平原君一行人与楚王的结盟谈判陷入被动的僵局时,面对威严的楚王,门客出身的毛遂丝毫不畏惧,主动向楚王提及曾经白起攻破楚国的鄢郢战争,以此故意激起楚王对秦国的怨愤,顺势逼楚王(楚国)与平原君(赵国)歃血而盟,成功促成赵、楚合纵事业的谈判,就是毛遂自荐的故事。
 
说了门客我们再来说私邑。
当时邯郸被秦军围困到了绝境,物资匮乏,普通的赵国老百姓根本吃不饱饭,作战时甚至没有铁器,只能拿着木头往前冲。
封君拥有私田,因此在私邑里有一定的经济特权,可以收地租,驱使奴隶劳作。

平原君的私邑里就是另外一番景象,连不受宠的姬妾们都能够衣食无忧。
前面说了邯郸之危关乎着赵国上下各个阶层的生死存亡,平原君明白这一损俱损的道理,如果邯郸失守,自己的家产全都化为泡影。
当他从楚国回来赵国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对抵御秦事业进行资助,犒劳吃不饱肚子的士兵,这危急时刻,士兵们无不感恩戴德,平原君也顺利收养了3000名愿意舍生卖命的死士。
其实有权势的贵族在战国时期是相对很普遍的,但是能像平原君这样散家财对国家进行支援的还是比较少见的。
回想回想为什么楚国大而不强?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贵族们的重点放在了争权夺势、拉帮结派,白起进攻楚都时,大部分贵族为了保有自家的财产而相互推诿,等到秦国大军压上了才开始抵抗,延误了抵御秦军的最佳战机。
03
我们再把注意力转回邯郸的危机。
这次对赵国实施救援的不仅有楚国,同时还有魏国。
楚王按盟约派黄歇领兵对赵国进行救援。
而黄歇也是战国四君子之一,称为春申君。
黄歇并不是贵族出身,他能够被封春申君,是因为他对楚考烈王的登基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楚考烈王还是太子的时候,曾被抵押到秦国当人质(楚国向秦国求和的担保)。作为陪同的黄歇策划并帮助楚考烈王逃回楚国登基,事成后楚考烈王封黄歇为春申君,并让他担任宰相。

讽刺的是,春申君最后也死于楚国内部的政治斗争

魏国为什么要对赵国进行救援呢?
这就是关于另外一名君子,信陵君魏无忌的一段传奇历史了。
从国家层面上看,魏王其实根本不会对赵国进行救援,这是因为秦国在发动长平之战以前,就以割让垣雍为诱饵,对魏国进行了威胁和收买,迫使魏国不要插手秦赵的争衡。

垣雍处于魏国国都大梁的上游,操控着水路。换句话说,垣雍落入秦国之手,大梁就要面临被水淹灭的威胁。

魏无忌是魏安釐王的弟弟,与平原君赵胜类似,他也是凭借血统被册封为了信陵君。
信陵君之所以冒着秦国攻魏的风险而救赵国,原因可能有二,其一,他的姐姐是平原君赵胜的老婆,如果赵国亡了,自己的姐姐也要跟着遭殃;其二,是为了置生死度外的道义。
由于集权制的建立,信陵君虽身为贵族,其实是没有兵权的。
既没有魏王的号令,也没有实质的统兵权力,信陵君仅凭几千号门客而援赵的计划看起来就像肉包子打狗一样,不仅不可能成功,而且还有去无回。
没有机会那就制造机会。
信陵君为了实现自己的道义,采取了侯嬴的建议,说服了魏王的宠妃如姬,并让她从魏王那里窃取来了可以号令军队的兵符,掌握了魏国8万军队的统治权,并开始对赵国实施援救。
 
就这样,赵、楚、魏集结了近30万大军开始向秦军发起反扑。秦军由于连年征战,以及对国际形势的误判,于邯郸之战中遭受挫败,不得不退回国内,终止破赵的军事行动。

04
信陵君于邯郸之战中一战成名,但他的结局却相对凄凉。
救赵为信陵君积攒了声望,但魏王并不会对弟弟的行为进行嘉奖,因为信陵君窃符是对王权漠视和挑战。
害怕遭到处置的信陵君在获胜后不敢回国,他得到了赵王的庇护,留守在自己的封地,这一待就是十几年。
由于秦王畏惧信陵君,重振旗鼓后,秦国放弃了对赵国的施压,而将矛头指向了魏国,多次的攻略使魏国陷入危机,魏王不得不请自己的弟弟回国救险。
信陵君虽多次拒绝使者的来信,但最后他还是念及家国情怀,踏上了效忠祖国的归途。
前247年,信陵君以魏国将军的身份率领五国联军对秦国发起第二次合纵战争。这一战,联军把秦军赶回了函谷关,魏国也收复了部分河东地区。
为了击垮信陵君这个障碍,秦国在战场外使出了离间计。他们利用了窃符救赵,魏王和信陵君产生间隙的事件,大肆散布谣言,宣称信陵君当上魏国将军后,野心勃勃,欲意发动兵变夺取政权。
猜忌,成了摧毁魏王和信陵君的最后利器。在谣言声中,魏王剥夺了弟弟的兵权,信陵君为寻求善终,不再过问政事,沉溺于酒色当中,于失权后的第4年病逝。
当然这也是封君制的另一个特点。尽管在理论上,封君的后代可以对权力进行世袭,但在实际执行上,国君会收回这些基于给封君的权力,避免像分封制那样形成割据一方威胁中央的势力。
邯郸之战,只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小插曲。
六国接连的胜利延缓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脚步,但可惜的是列国并没因此而振作,没有继续对秦国采取进一步的进攻策略,反倒还争夺起了东边的土地,楚国灭掉了鲁国、魏国攻占了曾经秦相魏冉的封邑定陶。
转瞬即逝的合纵事业以列国各图发展而告终,秦国也因此得到了喘息和休整的机会。诸侯列国再也无法阻挡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脚步了……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