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 | 策略与战略的碰撞,梳理引发长平之战的导火索


往期文章
以宏观视角盘点战国中期局势发展历程
启动!秦国这台战争机器
秦昭王的野心有多大?破楚鄢郢之战只不过是他的B计划
最近工作比较忙,发文的节奏可能要稍微放缓一点,还望各位读者理解。
01
韩魏的外交策略
在讲长平之战之前,我认为有必要搞清楚诱发这场人数规模超100万大战的成因。
虽然说秦、赵两国是长平之战的主角。但各个诸侯却也影响着战国局势的走向。
例如先前齐国的倒塌,其中掺杂的有赵、韩两国对燕王的支持,列强对肥沃宋国的觊觎,以及合纵连横国际关系的变化。
伊阙之战之前,地处中原的韩、魏两国时常受到秦国的侵扰,所以当时他们是齐国的附庸。
但随着白起斩杀24万韩魏联军,尽收河东、河外的地盘,韩国的精锐被消灭得差不多之后,韩国在外交上出现了一些摇摆。
魏国虽然失去了河东几百里的地盘,但是趁着五国伐齐,依仗着地理优势夺取了中原大片宋国的土地。这一出一进,实力倒还有所保留。
东边强敌齐国的衰落,秦昭王更是大肆兼并土地,不仅于鄢郢之战攻取楚国腹地,更是跨越韩、周二国的领土企图歼灭魏国。
秦王这么做,是希望把势力继续注入中原,从地势上将赵、韩、齐、燕等国彻底隔绝,以便日后各个击破。
如果秦国将大梁攻陷的话,各国可以施展的空间就不多了。
因此,在这样复杂国际背景下,赵、韩、燕三国相继对魏国实施救援。
但打着打着,先前(伊阙之战)本就遭受重创的韩国发现自己支撑不住了,兵力越打越少。所以韩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前273年,赵、魏联合对韩国的华阳发起进攻。
这一仗,赵魏二国的军事意图或许是想让韩国重新投入到他们的阵营。但秦相魏冉和杀神白起的组合以斩首15万人的战绩挫败了联军的计划。
 
"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
道理大家都懂,但华阳战败后,魏王难以支撑较大规模的战事,依然选择了这种持续性向秦国割地求取和平的方式。
几年征战下来,韩魏基于战损、国力等多方面的考量再一次倒向了秦国。
不过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秦相魏冉提出的攻打魏都大梁的策略并没有成功,只是兼并了魏国周边的城邑。这成了他日后倒台的一个表层诱因。
02
阏与之战引发的思考
随着韩魏的重新站队,以及楚国的战败,秦国又把赵国视为威胁。
前269年,秦王以赵国拒绝换地为由,联合韩国,穿过韩国的上党,率先将大军进驻到了赵国境内的险要之地——阏[yān]与。

「秦国长途跋涉深入赵地」
《孙子兵法》提到,先到达战场可以以逸待劳,使得更容易击破疲惫赶路的敌军。
面对这样的形势,赵国内部连带廉颇、乐乘这样的战将都认为救援地势狭窄、距离偏远的阏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偏偏有一个人不这么想,这个人名叫赵奢。
赵奢向赵王提出:"道远地险,犹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狭路相逢勇者胜"。
在我个人看来,赵奢的勇更多的要源自于他本人的智慧。
赵奢所率领的军队,并没有急着向阏与进发,而是驻扎在距离国都邯郸仅30里开外的地盘上修筑壁垒,面对秦军的挑衅,赵奢毫无作为,只是一味的摆出防守的姿态,而且这一守就是一个月。
当秦使者来赵营打探情报的时候,赵军表现出:"保护国都邯郸要紧,阏与我不要了"的态度。
表面的胆怯成功麻痹了秦军的双眼,致使秦军放松了警惕。赵奢转而集结奇兵于两天一夜急行50里到达阏与附近,并抢先占据地势较高的北山,以待秦军的进入。
凭借高度差带来的重力势能,赵军居高临下,奇袭外加突击的战术成功击破了需要克服重力作战的秦军。

赵国获得阏与之战的胜利,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缜密的布局,使长期以弱者自居的赵军扭转局势,成功挫败了秦军的锐气。
然而,阙与之战暴露出的不仅仅是人谋战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
假如秦国攻取阙与这个险地,是不是意味着秦国已逼近赵国的心脏地带?赵国重新夺回阙与可能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换个说法的话,如若秦国还能轻轻松松穿过韩国的上党,就可能再次对赵国邯郸一带的腹地造成威胁?
这是赵国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03
秦国策略的转变
从五国合纵(秦赵燕韩魏)伐齐,再到秦国将重心转向中原,这中间其实暗藏了秦国内政变革的一条暗线,从而使秦国改变了征战战略。
自秦昭王登基以来,国相魏冉把持朝政,他推荐白起为将,多次为秦国斩获战功。魏冉也因此被封为穰侯,他的封地就是那个富饶的宋国故都定陶。
所以,诸侯伐齐与瓜分宋地就是若干个利益共同体结合的结果:
其一,致使齐国衰落;(各国获利)
其二,秦、楚、魏瓜分宋地(这三国获利)
其三,魏冉获得肥沃的定陶(秦相魏冉得利)
 
魏冉为了继续扩大自己的封邑范围,向秦王提出攻打齐国。
可这个提议被一个叫范雎的人给否决了。
取而代之的,范雎给秦昭王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远交近攻"。
 
大家不要忘了,定陶与秦国本土之间可是隔着韩国,无论是攻占齐国的领土,还是魏国大梁附近的土地,显然增大了秦国对土地的管控难度。
所以"远交近攻"顾名思义,就是攻打与秦国相近的韩、赵两国, "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得到一寸土就是赚)这就是范雎的主张。
很明显,范雎、魏冉两人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阏与之战以后,秦昭王赶走了相国魏冉,而重用了范雎。(关于秦国内部的派系之争,我们在之后的文章详细讲解)
而范雎远交近攻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进攻韩国中部地区,切断韩都与上党郡的联系,企图将眼前看得着的上党占为己有,以便更加容易地兼并韩国。

上面提到,上党的归属似乎还关系着赵国的安危,因此围绕上党的争夺,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就要爆发了……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