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文章
赵魏韩:战国的发动机
同甘共苦的赵魏韩为何反目?
魏国由盛转衰:吃别人画的大饼 把好牌打成烂牌
01
「合纵」与「连横」
自马陵之战惨败后,战国初期的首位强国魏国,不仅失去了中原地区的主动权,同时河西地区也遭到偷袭,整个板块被秦国重新收回囊中。
魏国的衰落让各国的行动更加活跃,诸侯们开始蠢蠢欲动。
这就不得不说一说控制了河西一带的秦国了。
曾经的秦国被魏国遏制在洛水以西,不受诸侯的待见;
如今,秦国尽收河西地区,敲碎了限制他的枷锁,同时还把兵力注入韩、魏的接壤处。
这让诸侯不得不重新注意这个西边的国度,因为秦国已然对中原构成了威胁。
此时国际形势紧张,列国间的征战往往不只是涉及到侵略国和被侵略国。
弱国为了战胜强国,不得不通过拉拢更多盟友的形式"抱团取暖",以增大对抗强国的资本;
强国为了战胜联合在一起的弱国,又需要通过策反、瓦解的形式破坏对方的联盟,以减小进攻的阻力。
以上提到强、弱之间的对抗策略,就是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思想。
「图解:合纵与连横」
合纵连横,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外交、军事手段。
"纵",顾名思义就是从上至下。
自秦国控制河西地区后,函谷关以东的六个国家的板块可以用一条的"纵线"来连接。
"合纵",就是指这些国家(弱国)可以联合在一起来对抗西边的秦国(强国)。
相对的,"横"就是指从左至右。
尽管秦国逐渐强大,若六国全部联合,秦还是稍显势单力薄。
因此,秦国要想顺利地东进的话,就需要尝试逐个瓦解六国的联盟。
这种手段呢,就被称为"连横"。
对强国而言,破坏弱国的联盟关系和拉拢对面阵营的国家支持,都可以称之为连横。
对于弱国而言,弱国与弱国联合称之为合纵;
弱国依附强国,则称之为连横。
前面说了,合纵连横是一种外交手法。
外交外交,显然少不了外交官的存在。
在战国时期,这种搞外交交涉的人员有一个专门的统称——纵横家。
前328年,一个叫张仪的人受到秦惠王的任用。而这个张仪就是"连横"学说的代表人物。
当时,秦国在对魏发动的战争中频频告捷,连拔数城。
可就在这个时候,张仪却站出来劝秦伯,说道:
"
不如把攻下来的城池全都还给魏王,这样就能获得魏国的支持了。
"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搞不明白了。
秦国明明有能力向东推进,为啥这个张仪还要求把打下来的地盘还回去呢?
只能说,我们小瞧张仪这个人了。
一方面,张仪是"连横"学派的人物,他要通过连横策略给秦国带来正向收益,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反过来说就是,如果其他学说也为秦国带来了好处,那张仪的地位就不牢靠了。
另一方面,秦侯当时是有称王的想法的。
如果不顺势拉拢得到魏国的支持,秦侯独自称王属于自己和自己玩儿,在国际上产生不了较大的影响力和价值;
二是,这还容易遭到魏、楚等国的反对,招致别国的攻伐。
所以,张仪连横拉拢魏国,不仅是鼓吹他的学说,也是在为秦王称王做铺垫。
之后,张仪代表秦国出使魏国。
当他开出归还魏国土地的条件后,马上就得到了魏王的支持。张仪回国后因此升任为秦国国相。
前326年,秦惠王见称王的障碍清除得差不多了,便邀魏、韩等其余小国来见证自己的称王仪式。
至此秦、韩、魏相互承认对方的王位。(代表这个阶段,秦得到了韩、魏的支持)
张仪在秦国得势的时候,有一个人因受到排挤投靠了魏国,这个人名叫公孙衍。
公孙衍除了是秦将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合纵"学说的支持者。
所以,公孙衍来到魏国后,马上就开始向魏王宣传他的合纵事业。
公孙衍认为:
"
自魏、齐马陵之战过后,魏国屡次遭到秦国的打击,已经进入了衰退期。
如果要改变现状的话,就必须拉拢诸侯、得到别国的支持。
"
为了验证自己的学说,公孙衍出使齐国,请求齐国与魏国一同讨伐北边的赵国。
前面说了,"合纵"是一种外交手段,意在促成联盟的组成。
所以如何让魏王、齐王同意出兵就成了一门学问。
公孙衍分析道:
"
如果把伐赵说得太容易,那二王可能不会相信;
如果把伐赵说得太困难,那二王又会退缩。
"
所以,公孙衍用了一种很狡猾的手段来诱使双方的首领同意计划的进行。
他与齐国名将田朌私下交涉道:
"
我去说服魏王,你去说服齐王。宣称双方只需各派5万兵力就可打赢赵国。
只要这仗一打起来,他们就会担心前期的投入打水漂,从而源源不断地往战场投入新的兵力。
"
用现在的理论来解释的话,这就是经济学中"沉没成本"的概念。
不得不说公孙衍这个人把领导拿捏得死死的。
好在这次齐、魏在战场上的投资没有打水漂,他们战胜了赵国。
这意味着继"连横"之后,"合纵"学说也取得了实践的成功。
02
合纵 VS 连横
前面说了,强国也好,弱国也罢,合纵、连横的本质就是争取更多的盟友。
齐、魏合纵的成功,表示魏国可以脱离出先前秦国连横的框架。
这就引起了秦相张仪的高度警觉。
魏国地处中原,地势平坦,交通四通八达,与其余五强都有接壤。
齐、魏一旦合纵,张仪的连横策略就会失效,秦国东进的脚步就会受阻。
所以在前324年,张仪一面用军事力量对魏国施压,一面又与齐、楚两国私下结盟。
张仪的目的就是要替秦王,拆散和瓦解公孙衍的合纵的计划。
从这年开始,合纵连横在外交上的对抗行动日益增多,纵横家们为了各自的目的在各国间游说奔走。
弱国间的合纵有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盟友越多,分歧越多,如果矛盾不可调和(缺少共同利益),那联盟越不可靠。
因此,游说合纵只是促成结盟的手段,利益才是维护联盟稳固的根本。
公孙衍后来搞"五国相王"和"五国伐秦"的合纵运动都以失败告终,就是因为各国间利益不一致问题所导致的。
"五国相王"指各国就是互相承认对方王的地位。
「五国:魏、韩、赵、燕、中山(小国)」
当时各国都想打破分封制度的约束,僭越天子的头衔。
公孙衍搞"五国相王"就是想以王的称号为诱饵(利益),以此调动五国国君的积极性,诱使五国促成联盟。
可惜,各国间地位不对等,大国不想承认小国的地位,导致合纵的失败。
而"五国伐秦"的事业之所以被提起,是因为秦军当时东进攻入魏国,威胁到了中原地区其他诸侯。
「五国:魏、韩、赵、燕、楚」
按理说,这一次五国应该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
但事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要向西攻打秦国,五国需要集结部队从地势平坦的魏国进入函谷关,这是最优的一条进军路线。
但远兵作战、长途跋涉和军旅开销问题加剧了合纵的难度。
赵魏韩与秦国接壤,这次战役也直接关系着他们未来的走向。所以三晋能克服上述困难,投入到伐秦的战争中。
但燕、楚就未必了。
位置远不说,就算打了胜仗,他们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从投入产出比来看,伐秦带来的直接收益几乎为零。
因此,参与这次战争的也只有赵魏韩三国。
由于函谷关地势艰险,享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名誉。秦军背靠这座要塞歼敌8万,轻易的就瓦解三晋的进攻。
合纵伐秦,也因为列国的分崩离析而以失败告终。
「险要的函谷关」
我们再来看秦国连横策略的执行情况。
导致五国合纵伐秦的原因,是因为秦与韩、魏站在了对立面,从而引起了周边诸侯的警觉。
秦国向中原出兵不仅要对抗韩魏两国,还要提防齐楚等国的军事行动。
同时呢,秦国忌惮的不是韩、魏,而是齐、楚两个大国。进攻魏国只是把战线向东推进的一步棋。
所以,在张仪看来,秦国要想低成本的进军中原,就要通过连横拉拢韩、魏。
一旦韩魏投入秦国的怀抱,秦军可以不损一兵一卒进驻到中原这块开阔地带。
秦、韩、魏只要连成一片,东攻齐国、南伐楚国就不是梦了。
为了达成连横的目的,张仪是这样游说魏王的:
"
魏国的疆域面积大小和人口兵源数量已经算不上一等强国。
虽然魏国占据着中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但却与多国接壤,
四通八达的交通反而成了控制魏国的命脉;
因为一旦国际关系处理不当,魏国就是一个天然的战场,周边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轻易地攻入魏境。
先前你们搞合纵,五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着各自的算盘。结盟的结果您是清楚的。
如今,您只要得到强秦的帮助,西边的压力就会转变为对抗齐、楚的动力。
假如您不同意的话,秦国一旦拉拢韩国,再切断河内地区的道路,魏国就会孤立无援,离灭亡就不远了。
"
不得不佩服张仪的谈判交涉能力。
他分析了魏国形势,替魏王梳理了利害关系,并设立了合纵必然失败的构想,迫使魏王按着他的思路只能找到投靠秦国这一条出路。
前313年,魏国依附了秦国,这迫使夹在中间的韩国也投靠了强秦。
张仪秦、魏、韩连横的策略完成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削弱齐、楚两个大国。
科普:为什么秦国有了东进的资本?
这里我们必须要再补充讲解秦灭巴、蜀的战争。
巴、蜀无论是在春秋还是战国存在感都很低,所以大家可能对这两国的战略意义没什么概念。
不过我要是这么讲的话,大家应该就懂了。
《华阳国志》中记载巴、蜀二国拥有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和肥沃的土地。
这表示秦国通过兼并战争抢夺了大量的铁器、粮食等战略物资。同时这些资源也是可持续开采种植的。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动图。(注意西南方巴蜀的范围)
攻占巴蜀之前,秦国在地理位置上一定程度的受到楚国的限制。
攻灭巴蜀之后,楚国西部的地区暴露在了秦国的视野当中。
秦国可以依靠水路,顺江而下冲入楚国境内。
资源、土地、连横的国际局势以及变法的成效,这些都是秦国东进的资本。
《资治通鉴》记载秦灭巴、蜀之后,秦王开始轻视诸侯。要知道50年前,六强可是把秦国视为蛮夷一样对待。
03
张仪欺楚
前313年,张仪的连横策略使秦、韩、魏联合在一起,这时中原地区的国际形势就变得紧张起来了。
秦国连横的目的是伐齐或者侵楚。所以齐、楚两国在这个时候默契的走到了一块。
由于秦国与楚国接壤,因此楚军联合齐军率先攻占了秦国曲沃这座要塞,并准备进一步占领商於这一要地。
楚国的及时回应促使秦国不得不加快东进计划的节奏。
这时纵横家张仪又粉墨登场了。
如果说先前张仪是靠威逼利诱的方式获取魏国的支持,那这次张仪出使楚国完全凭借诈骗的形式达成他连横的目的。
我们要搞清楚,此时楚国想拿下商於,降低秦对楚的威胁;而张仪想搞垮齐、楚之间的关系。
张仪为了达成他的目的,向楚王说道:
"
秦王是尊敬楚王您,而厌恶齐王的。
如今只要您先和齐王断交,秦王愿意与楚国联姻,并把商於方圆600里的土地献给楚国。
"
楚王听后格外的高兴,毕竟这是只要点头就能赚钱的买卖。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并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生意;
当楚王与齐国绝交之后,张仪赖掉了许诺送给楚国的地盘,承认只给楚国6里地。
对,你没看错,600里变成6里地。
楚王在知道自己被戏耍之后立马出兵伐秦,然而秦国已经做好了防御的准备,齐国也因外交的影响对出兵的积极性并不高。
前312年,秦国伙同韩、魏兵分三路对抗来势汹汹的楚国。
东路的秦师出函谷关,进军到雍氏,一是解救被围困的韩军,二是为了防止东边齐国的干涉;
西路则是背靠刚夺下的巴蜀地区,从南郑出发,向东攻取楚国的汉中地区;
中路的秦军作为中坚力量,先是直奔商於这个前线战场,与楚国争夺商於的归属权,而后再向西支援汉中的抢夺。
这场战争,以秦军歼灭8万楚军,以及秦国拿下楚国汉中地区而告终。
这也是秦国连横事业的一大成就,秦从此取得汉中,使关中和巴、蜀连成一块,排除了楚对秦本土的威胁;
从此秦又伸展到中原,占有函谷关和武关以东重要据点,既便于防守,又便于进取中原,因而强盛起来。
04
再谈纵横家
我们不难发现,合纵连横和法家思想的区别在于:
法家学说是有一套完整的农业、军事、政治、法律建设管理体系,是以发展农业为基础的强国思想。
纵横家们则脱离了实际的生产建设,而是一味的鼓吹国与国之间的合纵、连横权斗策略。
我们不能否认张仪连横计略的成功,但也不能忽视了秦国强大的背后是有法家思想的变革来充当底座的。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