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甘共苦的赵魏韩为何反目?一个小人物竟能加速三晋的分裂


往期文章
因法而荣 因利而亡,商鞅变法 「深入秦法 上」
一文揭露《商君书》中的秘密「深入秦法 下」
晋国分裂出的赵魏韩 竟是战国的发动机
01
前言
随着三家分晋的完成,华夏大地迎来了战国时代。
赵魏韩作为继承晋国遗产的三个国家,实力并不弱小。
战国初期,三晋率先进行变法变革。
国力进一步提高后,他们同仇敌忾,兼并了周边的地盘;
接着又联手攻入齐境,胁迫齐君帮他们取得诸侯的合法地位。
能一起吃肉,也能一起挨打的他们,在战国之初扩张发展得非常迅速。
但是在前383年却发生了一件怪事。
赵国为了进一步扩张,发兵攻打卫国;这时魏国非但不帮忙,竟然反帮着卫国抵御赵国。
而到了前370年,赵魏韩更是彻底撕破脸皮,开始了相互战争。
这一篇文章我们就来探究探,明明可以一起吃肉的三晋,为何会走向兵刃相接的结局?
02
昔日三晋
赵魏韩三大家族之所以能够瓜分晋国,得益于知氏的贪心。
知氏原本是晋国最大的家族,韩魏两家受知氏的威胁,才参与到围攻赵家的战争当中。
韩、魏虽然畏惧知氏,但是并不傻。
他们意识到要是赵家被灭了,那下一个遭殃的就是自己。
因此,赵魏韩为了保全家族,私下联手,合伙除掉知氏,共同控制了晋国的大局。

不过,共同经历了生死之战的赵魏韩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团结。
在歼灭知氏后不久,赵、韩两家都私下向魏国借兵想去攻打对方。
但魏文侯拒绝了两家的要求,并表示:"我与赵(韩)家是兄弟,魏国是不会出兵的。"
正是魏国向赵、韩持续释放友好信号,才获得了两家的信任和尊崇;
因而赵、韩都以魏国为尊,三晋也在魏文侯的带领下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固的联盟。

魏国是三晋中最强的。赵、韩信奉的不仅仅是魏侯的德行,还有魏国的实力。

在这之后的30多年里,三晋联合伐齐,获得了诸侯的头衔;
魏国进攻秦国、中山国,夺下了河西一带和中山的地盘;
接着赵魏韩又与楚国争夺郑国的领土。
可以说中原地带,就属三晋的军事活动最为活跃。
02
小人物:三晋之间的放大镜
随着时间的流逝,三晋在扩张的同时,也经受着时间的侵蚀。
赵魏韩老一辈的掌门人相继去世,新的国君执政后,三晋的政局就迎来了一些变化。
前400年,赵国第一代君主赵烈侯去世。
因太子赵章年幼,赵国人采用"兄终弟及"的方式,立了烈侯的兄弟赵武侯为国君。
前386年,赵武侯去世,赵人又重新立长大的太子赵章为君(赵敬侯)。
在平常人看来,这两轮君主的更替似乎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并且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有一个人并不这么想,那就是赵武侯的儿子赵朝。
在赵朝看来,自己的爹(赵武侯)既然当过国君,那我才是太子呀。
所以,赵朝认为赵国王位这把交椅应该由他来坐才对。
不满归不满,可赵朝在国内的影响力又太小,实在翻不出什么浪花;
为此,赵朝联系上了魏国,他希望得到魏侯的支持来达成自己的愿望。

此时,执掌魏国的已经不是那个以兄弟情谊团结赵、韩的魏文侯,而是文侯的儿子魏武侯。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文、武二侯虽然是父子,但是执政的理念却不一样。
前386年,魏武侯认为干涉赵国的内政对魏国有利,便派兵支持赵朝,攻向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公子朝作乱,奔魏,与魏袭邯郸,不克。"
《资治通鉴》
寥寥几个字就记录了魏国战败的结局。
而始作俑者赵朝也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的记叙当中(死亡或者被流放)。
不过,这鲜为人知的赵朝却放大了三晋之间的利益矛盾,也无形中加速引燃了三晋之间的战火。
03
三晋分裂
前383年,赵敬侯派兵攻打卫国,试图再把势力安插进中原。
而这弱小的卫国看似不起眼,但他恰恰正好是魏国的跟班。
因此,赵敬侯表面伐卫不假,暗地里其实也在向魏国宣泄着自己的不满。
对于魏国而言,显然不愿意失去卫国这个附属国的支持,因此魏武侯领兵救卫攻赵。
原本只是大国对小国的侵略,但是随着利益的纠葛,却演变成了两个大国之间的对抗。
由于魏强赵弱,连丢数城的赵国在紧急之下向楚国求救。
赵敬侯这是希望楚国对魏国的南部进行施压,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生存机会。
尽管楚国先前被三晋揍过一次,然而楚王此时也抵不住进军中原的诱惑。
毕竟与团结的三晋比起来,楚王更愿意看到分裂的三晋。
于是赵、楚夹攻魏、卫,形成了四国交战的局面。

先是吴起率领楚军切断了魏国南部河内和河东地区的连线;
接着赵国策应楚军的攻势,南下进攻魏国北部的濮阳等地。
魏武侯分身乏术,看着国土被打得支离破碎,在无奈之下与同样受挫不浅的赵敬侯达成了停战协议。
原本大家都是想搞扩张,结果赵、魏搞了个两败俱伤的局面。
因此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三晋因为共同利益又"默契"的走到了一起。
他们共同瓜分了晋国为数不多的土地;又联合起来帮助被齐国攻打的燕国。
但与往日不同,三晋这次联手,是现状所迫和共同利益的驱使。
当这两个因素发生变化时,三者的平衡随时可能被打破,以至联盟的垮塌。
一方面,中原可以轻易拿下的领地越来越少;共同利益的枯竭暗示着三者的联系正逐渐松动。
同时期韩国吞并了郑国。
赵君趁魏国对外出兵之际,偷袭攻下了卫国70余座城池(赵、魏关系恶化)。
另一方面,桌上的蛋糕可以抢,别人碗里的蛋糕也可以抢。但是怎么分蛋糕就成了一个问题。

前371年,魏武侯去世。魏国魏罃、魏缓两个公子上演了一场抢夺王位的争斗。
俗话说"趁你病,要你命"。
魏国的内乱越僵持不下,赵、韩两国就越想趁机捞取魏国的好处。
赵成侯认为:"赵、韩应该出兵进入魏境,杀魏罃,用军事力量威胁魏缓割地求和。"
而韩懿侯认为:"应该同时扶持两个政府,分裂魏国,这样魏国就构不成威胁了。"
由于意见相左,赵、韩双方互不相让,没有采取行动;双方因为如何分蛋糕的问题错过了弱魏的良机。
因此,当魏罃夺取王位之后,赵魏韩之间,已经彻底没有必要再维护彼此之间的恩义,剩下的只有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