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分裂出的赵魏韩存在感很低?错了,他们才是战国的发动机


往期文章
立足战国 除了掌握人口和钱粮 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因法而荣 因利而亡,商鞅变法 「深入秦法 上」
揭露隐藏在《商君书》中的玄机「深入秦法 下」
01
三晋
春秋末期,赵魏韩(史称三晋)联手做掉势力最大的知氏,使得他们三卿的席位再也无法被撼动;
当时就连晋国的国君都要反过来朝见三位大臣,可见三家的地位之高。
此时,晋侯虽形同虚设,但赵魏韩在名义上还同属一个势力。
因此在他们取得合法的诸侯地位之前,三晋并没有相互攻伐,反而是力图向外扩张。

02
扩张
俗话说,柿子要拣软的捏。
由于晋国地处西北部,和戎狄等部落接壤。
我们知道,春秋时期有"尊王攘夷"事业,中原霸主早就歼灭了不少周边的部族。
此时这些分散的异族完全不能对诸侯产生较大的威胁。
因此,三晋发力首先吞并的就是这些异族的势力。
不过,在全面战争的战国时代,这些不起眼的兼并战争显然是开胃小菜。
三晋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对传统中原诸侯动手。

前423年,韩国趁着郑人弑杀郑哀公的间隙,开始对陷入内乱的郑国出兵。
郑国在春秋时期虽不算不上一等强国,但还是可以跻身第二梯队。
曾经晋楚争锋的关键点,就是要看谁获得了郑国的支持。
如今,只继承了一部分晋国遗产的韩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能和郑国打个平手,说明三晋的势力不可小觑,而郑国也逐渐失去了反抗的能力。


此时期三晋之外,楚、越、秦、齐等国也在向外扩张。

韩国兼并郑国的这场拉锯战,断断续续持续了50年之久。
在此期间,魏国正在李悝等人的指导下率先进行变法。
这使得三晋头领魏国率先在中原崛起。
从地图上看,魏国是与周边国家接壤最多的国度,理应注重防守。

但事实正好相反,魏国在取得变法的成果后,率先以激进的方式向西掠地。
从前413年起,魏国在几年间攻占了秦的数座城池,将秦国东部河西地区全部占为己有。
秦国在重压之下不得不退守到洛水,加强巩固防御工事;
同时,战败暴露出了秦国经济、政治全面落后的问题,倒逼着日后即位的秦孝公加快了秦国变法的节奏。
「前356年商鞅才开始变法,比魏国变法晚了好几十年」

03
利益一致的三晋
赵魏韩在扩张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目标没有完成。
那就是得到周天子的册封,正式列入诸侯之位。
 
前405年,操控齐国的田氏掌门人田悼子去世。齐国陷入内乱,田氏和公孙氏相互攻伐。
这场内乱恰巧也成了"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战国两大政变事件的交集点。
齐国公孙氏主动寻求赵国的庇护,而此时亲如兄弟的三晋也打起了他们的算盘。
 
在魏文侯的带领下,三晋军队长驱直入,浩浩荡荡地逼入齐国境内。
损失惨重的齐军很快也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不过,三晋此役的真实目的不是帮助公孙氏,也不是吞并齐国的领土,而是完成他们成为诸侯的梦想。
获得胜利的三晋挟持了齐康公,强迫康公带着他们觐见周天子,并让这名存实亡天子承认三晋的合法地位。
前403年,晋国彻底退出战国的棋盘,取而代之的赵魏韩三国。
 
三晋列入诸侯之后,中原地区的争夺战开始逐渐加剧。
各国都想在中原地区撕下一块肥肉。
传统的鲁、郑、卫、宋等国就成了列强嘴里的盘中餐。
中原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大鱼互争吃小鱼"的景象。
前400年前后,楚国向东吞并完蔡国,又打起了郑国的主意。
而郑国先前又是韩国的目标,因此三晋和楚国就发生了冲突。
在20年的时间里,三晋把楚国侵吞郑的地盘夺了回来,魏国将大梁等地纳为己有;
而东边的齐国和西边的秦国也趁机挤压中原,齐拿下了魏国的襄陵,秦控制了函谷关。
「前378年,齐国政权更迭,田氏代齐落下帷幕。」
04
分崩离析的三晋
就在中原打得火热的时候,三晋的关系出了问题。
前383年,地处北部的赵国,在前期的兼并战中没有捞到什么好处,于是兴兵伐卫,以求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版图。
但此时魏国却答应了卫国的求救,魏武侯亲率大军进攻赵国的邯郸。
这意味着赵魏韩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间隙。
一时间,魏联合卫攻打赵国;而赵联系楚国,让其向魏的南部施加压力。
楚国的参战给魏国造成了不小的打击,楚军切断了魏国国都安邑与中原大梁之间的联系,致使魏国的领土更加支离破碎。

4年里,腹背受敌的魏国实在招架不住,于是向赵国求和,三晋勉强又组合在了一起;
不过,这一次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只是搁置争议,各自发展。
 
前375年,韩国终将郑国全部吞并,并迁都新郑;
前372年,魏国不再插手卫国的事务,赵国攻下卫国72邑,终于把势力插入中原;
前371年,魏国拿下楚国的鲁阳,进一步掌握了中原黄流以南的地盘。
 
前370年,魏武侯去世。
韩、赵两国想趁机分裂魏国,但他俩意见不合导致计划失败,至此三晋自为其利,各奔东西。

分裂魏国的计划没有得逞,但韩、赵分裂了周的领土,周在地域上被分为了西周和东周。

三晋的破裂,让中原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战势也愈加剧烈。
前366年,秦国为夺回河西地区与魏国于石门交战,此役秦军大获全胜,歼灭魏军6万兵力,削弱了魏国对西部地区的控制。
前362年开始,魏国又与韩、赵联军爆发战争。
虽然魏国取得了胜利,但秦国拿回河西地区的心切,趁机进攻魏国。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地图看到,魏国(中间蓝色部分)的领土十分分散。
三晋的破裂和秦国的偷袭,几乎切断了魏国河东与河内板块的连接。
因此,意识到形势严峻的魏王,于前361年从河东安邑迁都到河内大梁,把经营的重心向东转移到中原。
几年间,三晋通过外交协商达成了互相交换土地城池的协议。

魏国迁都之后,各国间相互拉拢、抵制的外交行动日益增多,国际局势越发紧张。
伴随着列国改革变法的完成,华夏大地涌现出了七国强国:秦(西)、楚(南)、齐(东)、燕(北)、赵魏韩(中原)。
 
战国即将进入全面兼并战争的时代…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