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历史 | 夹在晋楚中间两头挨打的郑国,如何摸索出弱国的求生之路?


01
前言
晋楚争锋是贯穿春秋中期的大戏。
先前我们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两个大国的争衡,而忽略了周边弱国的遭遇。
郑国,地处晋、楚之间,它是双方必争的势力范围。
因此,晋楚交锋,郑国往往就是第一战场。
换句话说,郑国就是第一个挨打的国家。
这一篇文章我们就从外、内两个方面来研究研究郑国如何以弱国的身份摸索出自己的求生之道。
02
艰险的外部环境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郑国的地理位置比较"尴尬",刚好介于晋楚之间。

郑国,要说他强呢,面对晋楚的倾轧,他辐射不出什么影响力。
要说他小吧,他的体量又比陈、蔡等国要大一些,而且还是晋楚必争的势力。
郑国是晋楚争锋中不可或缺的一大"配角",可配角没有主角光环。
无论是城濮之战,还是邲之战,郑国都是以墙头草的身份往复于两国之间,倚靠在胜利国那一边。
印证了那句话,"谁赢,他就跟谁"。

前575年,随着鄢陵之战的爆发,晋楚又撕破了脸皮。(此时郑国是向着楚国的)
这场战争意味着晋楚之间的纷争得到了新一轮的延续。
鄢陵一役过后,晋楚的对抗演变为了拉锯战。
前573年,晋厉公集权的计划失败,遭到了士卿的暗杀,晋悼公即位。
晋悼公用新贵族限制旧贵族的手段,在换取国内政局的稳定之后,便向郑国发动了进攻,试图挽回自己的霸权。
在这之后,由于晋楚差不多是均势交锋,一时间决不出胜负;
无论是晋楚谁攻打郑,郑人都向对方行贿求和。
02
内部矛盾丛生
或许是由于郑国国力本就薄弱,此时发动对外战争,就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了国人的暴动;
也可能是由于国家的衰弱,有人欲意发动一场政变。
很快,因为劳民伤财,郑国内部陷入了危机。
前554年,郑国爆发了起义行动,郑人挟持了郑简公,又杀掉了执政的公子发、公孙辄、公子騑[fēi]这三位士卿。
值得注意的是,被杀掉的三位大夫都是亲楚派;
在内乱暴发前,三位大夫正领导郑国策动楚国的号召,共同讨伐宋国。
公孙侨(子产)等人平息了郑国的祸乱,郑国亲晋派执掌了政权。

讲到这儿我们不得不补充一下郑国的内部结构。
公子騑、公子嘉(子孔)等13个兄弟都是郑穆公的儿子,拥有着所谓的王室血统。
穆公死后,郑襄公(公子坚)这一支系继承了王位。
不过郑襄公祖孙几代活的时间不算太长,公子騑以士卿的身份操弄着郑国的政权。
公子騑专权,在外交上执行着"墙头草"政策,对内甚至杀掉了郑釐公以及反对自己的公子们,侵占着其余贵族的土地。
随着内斗的加剧,经过相互排挤和层层厮杀,郑穆公13个儿子,最终剩下了7个影响较大的家族。
这些家族称为郑国七穆。
与晋国众卿轮流执政一样,只不过郑国干涉国君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亲戚。
公子騑死,子孔当政。
郑国在外交上执行的政策就变得有些"投机"了。
郑国故意把晋楚两方都引到前线相互对峙,郑国只需要向气势更强的一方求和就行。
由于此时晋强楚弱,楚国不敢支援郑国,郑国就在楚国的眼皮底下,借晋国的威风名正言顺的归顺了晋国。
不过,郑国请和的代价,同样也是向晋国行使了巨额的贿赂。
子孔当政,郑国士卿专权的现象依旧没有改变,反而变本加厉。
子孔为了进一步擅权,先私自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条约,限制他人参设朝政;
然而他这么做,引发了贵族们的强烈不满,子孔不得不废弃掉条约,转而求助楚国。
子孔私下联系楚国,他希望让楚国伐郑,借别国的能量发动一场颠覆当局的政变。
不过子孔的政治阴谋暴露,他遭到了郑简公的清算。
不难发现,无论是公子騑还是子孔当政,郑国只是通过一些外交手段来缓和了来自外部的危机;
但是因战乱和高额的贿赂致使郑国内部凋敝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我们知道,攘外必先安内。要谋求外部的稳定,必须要先保持内部的安稳。
而郑国针对内部的问题,是在子产执政时才得到了处理和改善。
03
子产改制
前554年,子孔被杀,子产辅助子皮执行国政。
当时郑国社会动荡,流民盗贼四处作案。
子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执行了保甲制度,通过户籍编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层层管制。

保甲制度:将几户人编为一个单位,通过连坐惩戒的形式让人们互相检举。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活动,从而达到安稳社会的效果。

有了社会底层结构的稳固,子产又对土地进行改革。
熟悉西周井田制的读者应该知道,那时耕田被划分为了公田和私田。
贵族通过册封的形式获得土地。私田以及农作物的产出都归土地归属人所有;而公田产出的一部分则需要上缴。
由于耕种方式的升级以及新田的开垦,贵族掌握了分封之外的私田。
人性都是趋利的。私田越来越多,而耕田者有限,所以耕种公田的人越来越少,上缴给国家的粮食也越来越少。
公子騑执政时期,他其实也对土地进行了改革。但他是通过没收贵族新开发的私田形式以削减私田的规模。
但这显然侵害了既得利者们的利益,反对公子騑的声音日益剧增。
前546年,随着晋楚弭兵第二次和平盟约的签订,国际紧张的局势逐渐平缓。
这也为子产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缓冲。
子产为了维护井田制的运行,同时兼顾贵族的利益,在妥协中承认了新开阔的私田的存在,执行田洫[xù]。
但是在税赋问题上,子孔又推出了丘赋。
就是说,除了公田赋税之外,还需要按人头来缴税,这样以弥补公田这块赋税的空缺。

同时,由于连年的征战带来军队人数减少的问题,此时下阶层的人民也需要服兵役,以此扩充郑国的军队。

曾经,军赋和兵役是上阶层国人的义务,他们通过服役换取一些特权。但子产的改革剥夺了贵族的这项权益。

除此之外,子产还推出一项颠覆性的政策,那就是将法律铸在鼎上公之于众。
刑法,在当时是贵族统治下阶层人的手段,并不会向被统治阶层公开。
子产这么做可能是为了解决郑国日益凸显的阶级矛盾,不得不将刑罚公开。
古代的法律是藏在贵族们的匣子里的,贵族可以自由定人民的罪,借此压服人民。如果把法律公布了,人民只要根据了一定的条文就可以抵抗贵族,这样贵族就失去了固有的权威。
顾颉刚《国史讲话》
子产改制之初,也遭到了贵族们的反对,因为一些政策的的确确触碰了他们的利益。
但是随着新制度的执行,改革在农业、土地分配、军制以及赋税等方面带来的成果让大部分人都获益,人们纷纷又开始拥护子产。
 
多年后,在国际和平局势以及内部振兴的双重加持下,郑国重新与晋、楚建立了友好的国际关系,子产领导郑国走向了一个中兴的局面。

子产改制成功,一段时间内晋国也不敢轻易下场与郑国硬碰硬。到了春秋末期,晋国甚至还效仿郑国铸刑鼎以解决国内尖锐的阶层矛盾。

04
再探子产的改革过程
关于子产的改制,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没有解释清楚。
那就是公子騑和子产在改革之初都触动了既得利者们的利益,那为什么公子騑落了个被杀的下场,而子产却成功了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子产的政治背景以及他额外使用的一些手段了。
 
前面我们提到轮流主持郑国国政的七穆(郑穆公儿子们各自的家族)。
子产是郑穆公的孙子,他是七穆其中一个分支国氏的代表人物。
同时期与子产共同当政的还有子皮。子皮是郑国的当国,地位应该要比子产高。
并且子皮是七穆罕氏的代表人物,而罕氏是七穆中最强势的一个家族。
子皮推荐子产执政,给予了他高度的支持,甚至于在暗中也给予了一定的保护。

前544年,七穆中良氏和驷氏发生火并,驷氏想杀掉持中立态度的子产,但在计划执行中遭到了子皮的制止。
除此之外,子产为了获得丰氏的支持,通过向其贿赂城池的方式达成目的;
之后丰氏越权的行为遭子产的遏制,丰氏想杀除掉子产,也是子皮出面才保护了子产的安全。
丰氏后来被子皮赶出国,但是子产依然请求子皮保留丰氏留在国内子财产。
 
子产正是在相对和平的年间,凭借自己的身份以及罕氏豪族的庇护,在让利于旧贵族的同时又剥削他们的特权。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子产推出的一系列政策能够落实,并在郑国进行成功的改革。
end
往期精选
楚庄王的霸业(下)
晋楚均势下的交锋
晋国公室与士族的百年斗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