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历史 | 晋楚争锋的百年,也是晋国内斗的百年 解析晋国公室与士族间的斗争


关联文章
01.曲沃代翼 晋国小宗的胜利
02.晋国中衰背后的秘密解析
03.均势交锋 晋楚鄢陵之战
01
前言
由于晋楚之间积怨颇深,第一次和平盟约仅仅维持了4年的时间。
楚国稍作修顿之后,撕毁了协定,再次北图中原。
随后,晋楚双方爆发鄢陵之战。
晋厉公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国力虽有复兴,势头上重新压过了楚国;
但晋的霸业犹如强弩之末,很难再恢复到先前的鼎盛;晋厉公甚至遭到了国内士族的暗杀。
晋国对外胜利,但内部却暴露出混乱。
要究其原因,我们还必须来窥探和剖析晋国内部的一系列演变与变革。
02
阶段1:公室擅权
晋文公、晋襄公时期(前636~前621 共计15年)
由于曲沃代翼的影响,晋献公时期,晋国的公族势力被斩除的差不多了。

公室和公族的区别
公族是指与国君有血缘关系的非嫡系成员。
公室这里特指君主的嫡系成员。

因此帮助晋文公奠定霸业的,基本都是狐氏、先氏、赵氏等异姓士卿家族。
晋文公去世后,晋襄公相对顺利地继承了其父亲的政治遗产。
晋襄公向秦、狄、楚发动的对外战争,都取得了较满意的成果。
其麾下的先氏、赵氏、荀氏、胥氏、栾氏等家族,为晋国斩获战功的同时,也受到了丰厚的嘉奖;
士卿们不仅有自己的封邑,也有自己所管辖的军队。
03
阶段2:赵氏揽权
晋灵公时期(前620-前607 共计14年)
不过,晋襄公去世后,晋国的局势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当时,晋襄公的儿子夷皋还是个婴儿,所以晋国人想拥立一个稍微年长的公族后代;
然而,狐射姑与赵盾两大士卿各执己见,各自都想把自己心目中的人选扶持上位。
立嗣的问题就演变为了一场围绕两大家族的政治斗争。
最终赵盾除掉了政治对手,诛灭了狐氏家族,包揽了晋国的大权。

虽然赵盾获得了斗争的胜利。但是他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如愿;夷皋还是当上了晋国的新君。
这是由于晋襄公妻子的存在。
她以襄公的遗嘱为由,逼赵盾立年幼的君主。可见,此时公室只能通过胁迫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了。

晋灵公时期,诸侯间盟会由赵盾代替灵公主持。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晋国的权力逐渐下放到了士卿的手里。
狐氏被除,赵、先两家率先做大。
晋国失势的旧贵族们在这个时候就坐不住了。
箕郑父、先都、士榖[gǔ]等人杀了中军佐先克,欲意谋变夺取政权。
赵盾发现国家重臣被杀,便亲自彻查此事,将涉事的五人全部处死,遏止了这场史称五将乱晋的政治阴谋。
 
由于纨绔和不行君道,年仅14岁的晋灵公被赵氏家族反杀。这一阶段晋国霸业中止。
晋成公(文公之子,襄公之弟)被赵盾请回国,坐上了君主的宝座。
04
阶段3:公室开始与士族斗争
晋成公、晋景公(前607~前582 共计25年)
说白了,晋成公能当上国君,是因为赵盾等人的支持。
再加上晋成公是从国外回来的,他对晋国上下的把控能力,显然不如手握大权的赵氏。
所以,此时晋成公只是站在台前的那个人,背后的操控全局的实际上还是赵家。
例如,在赵盾的建议下,晋成公恢复了公族官职,并让赵括(赵盾之弟)担任公族大夫,掌管晋国贵族的后代们。
这种格局,在晋景公(晋成公之子)上位后,有了一些改变。
景公期间,晋国经历了邲之战的战败,但之后还是能压制齐国,并联合吴国限制楚国;
总的来看,晋国的国力还是在上升恢复。
晋景公晚年,赵氏家族发生了内讧。
那时赵盾已经去世。
赵家当权的是赵括、赵同、赵婴齐等人(这三人都是赵盾的弟弟)。
赵庄姬与赵婴齐通奸的事情暴露,赵婴齐被赵括流放。
赵庄姬(晋成公之女、赵盾的儿媳)却向晋景公诬告赵括、赵同等人密谋叛乱,想设法陷害他们。
不久后,赵括、赵同等人都遭到了晋景公的清算,族人几乎都被诛灭。
赵家在晋国独大的期间,先有五将乱晋,晋成公执政又有被赵家所掣肘;
所以晋国内部,忌恨赵家的也大有人在。
我认为,此次事变,正好成了晋景公剿灭赵氏家族的一个完美契机。

①赵括、赵同被灭门,但赵武这一支系得到了保全。赵武后来带领赵家复兴,这就是戏曲《赵氏孤儿》故事的原型。
②从事变也可以看出,赵家内部的矛盾也错综复杂。赵氏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

赵氏家族的倒下,就涉及到一个问题。
那就是赵家曾经掌握的权力和资源到底被哪些集团瓜分?
新得势的家族,又会对晋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从晋厉公执政时期来寻找线索和答案。
05
阶段4:公室夺权 遭士族反噬
晋厉公(前573-前558 共计15年)
景公去世后,其子晋厉公即位。
厉公承接了成、景二公所经营下来的由衰转荣的国势。
面对楚共王撕毁和平盟约,晋厉公于鄢陵之战战胜楚国,再一次将楚国拒之于中原的门外。
获得对外战争的胜利后,晋厉公开始着手处理晋国内部权力下放的问题。
当时,晋国国势恢复,从三军扩充到了四军,因此六卿制度跟着扩大至八卿。
自赵同、赵括被诛灭后,郤[xì]氏家族囊括了八卿中的三个席位,其次是栾氏和荀氏家族。
郤氏权倾朝野,不可一世,让其他家族分外的眼红,招来了不少的嫉恨。
在宠臣胥童的建议下,晋厉公担心郤氏对自己构成威胁,便发动了清剿行动,将郤氏灭了族。
虽然都是公室打压士卿力量,但厉公灭郤氏和景公灭赵氏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赵庄姬诬告赵括等人叛变,赵家是实打实的被扣上了谋变的罪名;
就算晋景公内心确实早有铲除赵氏的想法,但从行动实施流程上来看,晋景公剿灭赵氏是完全"顺理成章"的事。
 
而厉公借胥童之手剿灭郤氏,却没有这个流程。
在外界看来,完全是晋厉公视郤家为威胁,凭一己之念将其抹杀。
 
两者本质上虽没什么区别,但以外界的眼光看来却完全不一样。
晋景公是以平乱者的身份,歼灭了赵氏。
而晋厉公却是为了专制的施害者。
在除掉郤氏三卿过后,胥童还挟持了栾氏和中行氏(荀氏),唆使晋厉公把他们也杀掉。
晋厉公担心大规模的清剿行动导致国内动荡,便放弃了这个计划,反倒对他们进行安抚。
恐怕,晋厉公是想等郤氏风波平息之后,再对其余家族下手。
然而,晋厉公的阴谋太过明显,栾、中行两家察觉到厉公当前只是缓兵之计;
于是两家人联手暗杀了晋厉公。
晋厉公的死,意味着国君集权的计划再一次泡汤,士卿的力量盖过公室的问题,抛给了下一任君主。
06
阶段5:利用新贵族稀释打压旧贵族
晋悼公~晋平公(前573-前533 共计40年)
厉公死后,晋国人拥立了晋悼公为国君。
悼公一上台就重组了内阁八卿;
权衡之下,悼公保留了能量极大的栾氏和中行氏,同时也提拔了吕、魏、彘氏等这些新兴贵族。
悼公这么做,一方面是吸取了晋厉公的教训,二是希望用新兴力量去稀释和蚕食旧势力的能力。
后来韩氏取代了栾氏中军将的地位,可见,晋悼公的一系列举措倒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韩厥40年的政治生涯为韩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悼公时期,晋国内部稳定的局势,换来了一次对外的复霸扩张。
当时晋、宋、吴等国同盟,对抗楚、秦、郑组成的集团。
由于郑国位于晋、楚之间,经常遭到两国的攻伐,因此郑时常反复横跳。
晋国对郑国的几次出兵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郑被打得倒向了晋这一边。
因此,晋国的行动让楚国北上之旅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对于晋悼公而言,他在士卿专横擅权之时,找到了一种相互制约平衡的手段,这种平衡支撑着晋国的运作。
但悼公没有办法彻底解决公室权力下放的问题。
毕竟旧贵族对于权力的榜落不一定会善罢甘休;
新贵族兴起之后,也可能成为下一个旧贵族。
晋悼公死后,晋平公即位。
早期,晋国组织了超10国规模的盟会,确立自身霸主的地位。
但晋国的国势,无法恢复到先前鼎盛时期,来自外部威胁的接连不断。
不仅南部的楚国持续与晋国对峙,东边的齐国也时常不服晋国的霸权。
但最致命的,可能要属晋国内部发生的一场内乱。
平公执政末期,栾盈和范匄[gài]同时担任晋国的卿大夫。
当时,栾盈的母亲栾祁与家臣通奸,栾祁害怕栾盈惩罚自己,就私下与范匄联系,诬告栾盈要造反。
栾、范二人是政治对手,范匄显然不会错过这个除掉对方的机会,便毫不留情的"揭发"了栾盈的罪行。
事发后,栾盈逃亡到楚国。
不过,他并没有打消翻身的念想,栾盈从楚国辗转至齐国,恳请齐庄公助他回晋复仇。
在齐国的协助下,栾盈等人偷偷地回到了他在晋国的封邑——曲沃。
栾盈以曲沃为根据地,拉拢了关系较好的魏舒(魏氏),带着军队攻向了国都绛[jiàng]。
栾氏发起的进攻让范匄感到十分畏惧。
在近臣的建议下,范匄与魏舒联络,把曲沃这块土地作为谈判条件,诱使魏舒背叛栾盈。
范匄的计谋奏效,魏舒倒戈,栾氏的力量瞬间被分化。
晋人顺利地攻破曲沃,栾氏一族也就基本退出了晋国的舞台。
栾氏之乱,范匄的功劳最大,受到的奖赏也最多。
一时间晋国的大权基本就被士氏收入囊中。(范原属士氏)
其次,容易被人忽略的魏氏应该也收获颇丰,他们因为及时选对了边,吞并了原属于栾氏的曲沃。
晋平公在士卿的帮助下虽捍卫了政权,但公室与士卿间的平衡已经悄然被打破。
 
晋国韩、魏、赵、范、知、中行六大家族逐渐掌握了晋国大部分的权势;
而晋侯除了留存名义上的地位之外,似乎没有其他实质性的获得。
几年后,晋、楚在对外的战争中都呈现出了倦意;加上受国内局势持续动荡的困扰;
这两个大国又一次产生了议和的想法。
宋国再次以调解人的身份在晋楚之间斡旋,缓和两国的关系。
前546年,经多方的努力,春秋第二次和平运动正式促成。
晋、楚、齐、秦、鲁、卫、陈、蔡、郑、许、宋等14个国家举行了弭兵会盟。
春秋迎来了近40年局部和平的局面。
列国虽暂时搁置了征战,但斗争并没有停止。
外部的和平为内部的纷争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诸如晋国这样的内部斗争,要么在持续延续,要么在从新兴起……
end
往期精选
问鼎中原 楚庄王的霸业(上)
邲之战 楚庄王的霸业(下)
晋楚均势下的交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