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在4月1日启程访陆,行前他于桃园机场表示,再一次的访问大陆,就是希望在当前两岸情势紧张的时候,传递台湾人民爱好和平,希望两岸交流避免战争的心声,此行既是和平之旅也是友谊之旅。
马英九提到,卸任八年没有公职和党职,唯一能做就是尽一已之力推动两岸青年交流、推动两岸民间减少敌意累积善意,去年我们证明此方式可行,透过两岸青年建立友谊,可以化解两岸之间对立。
在未来的11天里,马英九将率领“大九学堂”的20名台湾青年学子,前往广东、陕西与北京,进行参访。自消息公布之时,就得到了大陆媒体的热烈回响,很多人寄望他可以让冻结的两岸春暖花开。
这种看法,不只反映在部分观察者对马此行的期待上,也反映在看待岛内绿营人士最近的发言中。
早前,台当局退辅会“副主委”李文忠建议,赖清德执政后,除应秉持“自制、冷静、不挑衅”原则外,可以考虑进一步不断向大陆人民释出善意,适度调整绿营“逢中必反”的基调,共同稳定台海形势。
这番言论被部分评论者解读为“台独”势力也开始反思。然而,李文忠的呼吁是以维持“中华/民国”主权独立,“两岸互不隶属”为前提,是站在“台独”分离立场的和平,这种带有“两国论”基调的言论,不代表对大陆的善意,更不代表在1月13日选举过后,岛内出现了重大的民意转变。尤其,赖清德5月20日即将就任,民进党继续执政将给台海局势带来严峻挑战,仍是未来两岸关系的大气候。
对此,岛内学者张亚中认为,即使是民进党,也不排斥在低政治层面与大陆维持一定的经济关系。赖清德也希望在两岸事务性交流上有所改变。而站在大陆的立场,面对在高政治层面,双方就统独问题、国家定位没有共识,两岸人民的交流、事务交流一直被大陆视为两岸关系最重要的基础,大陆也希望在低政治层面的人民往来、经贸交流可以持续。但是在高政治层面的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改变,不改变的结果,两岸关系未来前景是堪忧的。
张亚中指出的,正是探讨马英九此次行意义时,被很多媒体观察者不愿触及乃至有意忽略的大背景。虽然马被外界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但其个人在收获簇拥与光环之外,或许并没有在高政治层面寻求突破的企图。
相反,因为任内在两岸问题上态度保守,在台湾人就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上三缄其口,面对卸任后的主张和任内存在一定差别,这种昨非今是也可能会招致来自绿营的攻讦。去年马英九在大陆祭祖曾谈到“我们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而绿营政论名嘴却以过去他在选举提及“烧成灰都是台湾人”以此质疑他立场改变。这种遭遇更凸显了政治人物前后立场一致性的重要。
尤其,在国族认同上并不应该存在卸任与在任的区别。张亚中认为,不能在祭黄陵时才说“我是中国人”,而在任内却回避此议题,不能说现在我要做和平的使者 ,但任内却不触及两岸的政治对话。
虽然张亚中过去的一些看法,诸如“统一意味着国家消失”“以整个中国取代一个中国”“两岸三席”等主张放眼当前的两岸,不合时宜更显书生意气。但不因人废言,他对马访陆的评价以及两岸应当寻求高政治层面突破的观点,仍可算是诸多评论中少有的敏锐观察。
至于如何看待马英九此行的影响,投射的也是评论者如何看待岛内社会整体的大气候,以及是将两岸定位在低政治层面的互动交流还是追求高政治层面的祖国统一,不同观点者给出的结论恐怕不尽相同。正因为如此,在一些制式的评论文章与热情期待之外,理性客观、实事求是的声音更为难得,也更不应被忽略。
齐邦媛病逝台湾,台独曲解《巨流河》用心险恶
他谏言马英九“将功补过”,公开主张两岸统一
马英九再访大陆,廖元豪一脚把自己踢出随行名单
台青怎么就不能送外卖?岛内媒体恶意发问遭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