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老爱攻击心脏?患者抵御BA.5谨记四要点



监制/吴江  编辑/平门  校对/项娇
这是奈普格公众号的第205篇健康推文
新冠病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据临床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能喜爱攻击心脏!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Omicorn BA.5 病毒仍是不可轻忽的威胁,医师提醒,抗疫二年多来,应学会在不同阶段皆应采取适合的防疫对策。
随着 Omicron 病毒演化使症状日趋轻症,但传染力日渐增强,越来越多人即便打疫苗,仍然免不了感染,COVID-19 冠状病毒容易使血管发炎,导致病人原有动脉粥状斑块容易不稳定而破裂,加上血栓更易形成,可能导致血管阻塞,造成心肌梗塞或中风。
心血管疾病采取「四阶段防护」
据美国疾控中心(CDC)引用的文献中显示,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一旦感染 COVID-19 演变成重症的风险大约是没有心血管疾病人群的3 至 4 倍。心血管疾病人属于高风险人群,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防护措施,面对病毒的变异和 BA.5 引起二度感染的可能性,仍不可掉以轻心。第一阶段防护如今随着 Omicron 死亡率下降,经济活动的陆续开放,无法再保持像过去全面封锁的状态,加上病毒演化的高传播力和家户传染速度快,在家的老人仍易被外出子女感染,个人防疫措施仍需要适度维持。第二阶段防护为减少中重症及死亡病例,呼吁高风险患者积极施打疫苗,但有老人担忧疫苗会造成副作用。实际上,通过临床试验证实,所谓的禁忌症大部分都不存在。

第三阶段防护随着病毒演化越趋轻症,高风险患者确诊后,多数确诊者已如同感冒一样,多采取「症状治疗」,例如有发烧就吃退烧药、咳嗽就喝咳嗽药水、酸痛就止痛药,并等待病情好转。但也提醒大家,确诊后还是要记得隔离,避免病毒传染给他人。如果病情严重,有出现血氧下降或喘气剧烈或者意识不清,应尽快就医治疗,尤其家有八、九十岁老人的,仅是咳嗽、发烧或小感冒就足以出人命,需要提高警觉。第四阶段防护倘若确诊期间出现重症前兆,将面临呼吸衰竭跟死亡风险,此时依医嘱需要药物出场与介入,例如抗病毒口服药物、单株抗体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免疫调节剂、血浆置换术等方式,其中以抗病毒口服药较为方便及符合经济效益。总结:心血管疾病如何“与疫共存”新冠病毒并没有随着抗疫而被消灭,不少确诊者遇上 BA.5 又再度确诊。不要再相信无敌星星一说,病人仍有可能发生二度感染。透过在四阶段防护层层紧扣,可以帮助确诊者及高风险患者远离死亡风险。面对新兴病毒,不只要透过防疫手段爭取药物与疫苗的开发时间,面对病毒变异导致二度感染风险,药物治疗也是高危人群与疫共存的关键。美国疾控中心(CDC)透过献统合分析后,将数类患者根据其健康史,归类为 COVID-19 染疫后演为重症的高风险人群,其中就包含罹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参考资料: 
Sheth AR, Grewal US, Patel HP, et al. Possibl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acute coronary events in COVID-19. Med Hypotheses. 2020;143:110125.
 Spence JD, de Freitas GR, Pettigrew LC, et al. Mechanisms of Stroke in COVID-19. Cerebrovasc Dis. 2020;49(4):451-458.
Del Sole F, Farcomeni A, Loffredo L, et al (2020). Features of severe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ur J Clin Invest.
Yang J, Zheng Y, Gou X, et al (2020). Prevalence of comorbidities and its effects i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 J Infect Dis.
Pillay J, Gaudet L, Wingert A, et al. Incidence, risk factors, natural history, and hypothesised mechanisms of myocarditis and pericarditis following covid-19 vaccination: living evidence syntheses and review. BMJ.
BA.2.12.1, BA.4 and BA.5 escape antibodies elicited by Omicron infection. Nature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980-y

版权声明:本文为奈普格整理编辑,欢迎转发朋友圈,任何公众号或其他媒体转载须提前联系小编并注明“本文来源于【奈普格】(ID:NPG_China)。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只为客户提供疾病资讯服务和健康咨询(非诊疗服务),任何关于疾病的咨询建议均为参考意见,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专业医学诊治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医疗机构,本公众号和咨询医师不承担由咨询行为引起的法律责任。
来都来了,用您的金手指在下边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