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可能是小脑中风引起! 3招自我检测用手点鼻子揪出征兆



监制/平门  编辑/项娇 校对/小雯
这是奈普格公众号的第330篇健康推文
您是否也有眩晕发作的经验呢?突然间觉得天旋地转,四周的景物都在移动,眼睛一张开就受不了,仿佛一个不小心就会跌倒,甚至吐个没完?可能不少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有些人只要躺着休息,或是睡一觉起来感觉就好了许多; 有些人可能太不舒服而去了医院,打针吃药后就几乎完全恢复。
绝大多数的眩晕发作的确就是如此,属于「周边型眩晕」,通常是因为一时的姿势改变,造成内耳的耳石脱位,干扰内淋巴液的流动,导致短暂的眩晕,也就是医师常说的「内耳不平衡」。这样的情况虽然症状很明显,但大多不会持续太久,藉由药物或是「耳石复位术」,配合一定时间的休息,就会大幅改善。而有些人是感冒或一些病毒感染后,造成前庭神经发炎,影响平衡感而导致眩晕,这样的发炎反应会持续较久,数小时至数日都有可能,但原则上还是能随着时间而慢慢恢复。
另一类比较不常见的「中枢型眩晕」,可就没这么轻松了。 中枢型的眩晕一般指的是小脑或是脑干的损伤,大部分为中风所引起。这类的眩晕可能因为脑部损伤的部位不同,而合并手脚无力、复视、颜面神经麻痹、失去平衡感、口齿不清、步态不稳等症状。若只影响到小脑的部分,也有可能纯粹只有头晕和平衡失调,别说一般民众难以区分小脑中风与周边型眩晕的感受差别,就连富有经验的临床医师都不见得有把握明确区分两者。通常临床医师在评估眩晕发作之病人时,会使用手指-鼻子测试或跟胫试验,及观察眼震或步态来判断是否有中枢型眩晕的可能,然而不论是哪一种神经学检查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连常用来评估中风的无显影剂脑部CT,都可能有高达25%的机率无法侦测出来,若于症状发作不久即接受CT检查则更难有异常发现, 若要早期诊断会需要核磁共振的帮忙,只是在现行的医疗体系中,大多数医院并没有办法全天候提供这么进阶的检查。由于小脑中风后可能于数日内产生小脑水肿,进而引发脑干压迫的并发症,导致生命危险,可能需要紧急手术,因此绝不可轻忽。但小脑中风却又因上述原因常有延迟诊断的困难。我们一般人该如何警觉自己不只是一般的周边型眩晕呢?以下几点建议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忙:
一、与过去眩晕的经验作比较若是有数次眩晕经验的人,可以比较看看当次的感受和之前有何不同。和周边型眩晕相比,小脑中风时可能「晕感」反而不会那么厉害,也没有那麽强的恶心呕吐反应,且比较不会合并耳鸣或听力损失等内耳症状,反而是走路有不成正比的颠簸,代表小脑控制的平衡可能受到影响。 
二、试着自我测试神经学功能除了走路的稳定性以外,也可以试试做一些简单的小脑功能测试,例如用食指来回点击自己的鼻子及任何面前想要指到的东西,看是否都能不晃动地稳定点击成功; 也可尝试快速双指相碰或快速来回翻转手掌,看是否不如以往动作顺畅。其他如说话的音调与流畅度、是否有复视等,都能做为初步的小脑和脑干神经功能测试。
三、就医时要与医师配合及讨论前文有提到,过于早期的CT对于中风,尤其是小脑中风的侦测成功率相当有限,若于症状发作不久就要求做CT检查,常只能排除较少见的脑出血,对于常见的缺血性中风帮助不大,反而可能因接受了原本并不需要的CT检查而吸收多余辐射线。一般若刚发作不久但经医师评估后有明显的中风症状,会视当时状况照会神经科医师或安排核磁共振检查来做确认,若于医疗资源不足的院所则要考虑转诊。反之,发作早期若经医师评估后并无明显脑神经功能缺损,一般建议先以药物治疗并做观察,若病情无明显改善,后续再安排CT等进一步检查,这样比较不会让病人因连续接受检查而吸收过多辐射量,增加一次就检测成功的机会。
绝大多数的眩晕发作都属于周边型眩晕,虽然发作时不适感相当明显,但休息或就医治疗后通常会有明显改善,不须太过担心。若眩晕发作后合并手脚无力、复视、颜面神经麻痹、失去平衡感、口齿不清、步态不稳等症状,且经药物治疗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则要小心可能为中枢型眩晕,需考虑安排脑部相关检查。

版权声明:本文为奈普格整理编辑,欢迎转发朋友圈,任何公众号或其他媒体转载须提前联系小编并注明“本文来源于【奈普格】(ID:NPG_China)。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只为客户提供疾病资讯服务和健康咨询(非诊疗服务),任何关于疾病的咨询建议均为参考意见,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专业医学诊治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医疗机构,本公众号和咨询医师不承担由咨询行为引起的法律责任。
来都来了,用您的金手指在下边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