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蜱虫”叮咬传染病毒夺命! 全球首例因奥兹病毒病逝



监制/平门  编辑/项娇 校对/小雯
这是奈普格公众号的第730篇健康推文

暑假到了也是旅游旺季,天气热许多人喜欢到山上消暑,又或是到国外旅游,但近期日本公布全球首宗被「蜱虫」叮咬后,感染奥兹病毒(Oz virus)死亡个案,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蜱虫吸附超过24小时传染疾病风险高
「蜱虫」常栖息在草丛、树林,会等候宿主经过,再趁机紧贴宿主身上进行吸血。幼蜱主要寄生于野生囓齿动物; 成蜱则常寄生在较大型的哺乳动物,例如:鹿、牛、狗等。
蜱虫与一般蚊虫叮咬最大的差异在于,蜱虫会在叮咬人的过程会将口器插入皮肤,口器上布满锯齿状倒钩,能使虫体固定在皮肤上,若吸附时间超过 24 小时,有可能经由口器传染许多传染疾病,包括莱姆病、Q 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等疾病。
据《NHK》报导,这名住在茨城县 70 岁妇人出现倦怠感、食欲下降、呕吐、关节痛、高烧达到摄氏 39 度,一度以为单纯是肺炎感染,抗生素治疗下症状持续未改善,但后续住院期间发现右脚被蜱虫咬,虽然积极治疗妇人入院 26 天后仍宣告不治,同时在心肌细胞确认验到奥兹病毒。
什么是奥兹病毒?
奥兹病毒(Oz virus)对于普通人相对陌生,其是一种人畜共通感染疾病,主要传播的途径之一就是蜱虫传播,日本于 2018 年在爱媛县首次发现该病毒,后续在山口县也发现有 2 人出现奥兹病毒抗体反应,但过往都没有人因此病毒死亡,此为夺命首例。
根据野生动物血清抗体调查推测,奥兹病毒分布於日本境内。根据东京国立传染病研究指出,目前尚无针奥兹病毒的疫苗,在日本以外地区也尚未发现这种病毒,感染该病毒并不一定致命,但需要对症状、患者预后进行更多研究。
夏季本来就是蜱虫活跃期,蜱虫不只会传染奥兹病毒,「蜱虫病」发病潜伏期为7~14天,期间可能会有发热、无力、恶心、呕吐等现象,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虫咬处会感觉搔痒或疼痛。
被蜱虫叮咬怎么办?
许多蜱虫传染病都有类似的症状,若在叮咬后的数天到数周内出现以下症状,务必尽速就医。
如果真的不慎被蜱虫叮咬怎么办?在野外发现被蜱虫叮咬时,应尽快将虫体摘离身体。研究指出,如果在蜱虫叮咬的一到两天内移除虫体,被传染莱姆病的机会很低,随着吸附时间的拉长,受感染的机率大增。
民间有许多偏方来帮助移除虫体,包括涂抹酒精、凡士林、用火烤等,但美国疾病管制局建议以直接镊子夹除虫体,过程如下:
简单消毒后,在贴近皮肤的位置以尖头镊子夹住蜱虫,用缓慢且稳定的力量往上拉,过程不可抖动或是扭动。
移除虫体后,以酒精、优碘、或肥皂水清洗叮咬处。
在没有镊子的情况下,可用手套或衣服包覆的手指取代。
移除虫体过程中,口器若不幸卡在皮肤內,只需涂抹消毒药水,不需积极挖出或切除,以免造成皮肤更大的伤害。
想要预防蜱虫找上身,大家出外旅游应做好自我防护,避免至草丛杂生、环境欠佳处所及接触动物,同时在旅游途中宜穿着长袖衣裤及使用驱虫剂,以减少虫咬发生,避免染病上身。

版权声明:本文为奈普格整理编辑,欢迎转发朋友圈,任何公众号或其他媒体转载须提前联系小编并注明“本文来源于【奈普格】(ID:NPG_China)。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只为客户提供疾病资讯服务和健康咨询(非诊疗服务),任何关于疾病的咨询建议均为参考意见,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专业医学诊治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医疗机构,本公众号和咨询医师不承担由咨询行为引起的法律责任。
来都来了,用您的金手指在下边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