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挑食营养不良的原因也许与「食物恐新症」相关,您了解了吗?



监制/依森   编辑/毅然   校对/吴江
这是奈普格公众号的第131篇健康推文
「我家小孩这个不吃、那个不吃,怎么这么挑食?」 每到用餐时间,父母总要在餐桌前和孩子奋战,绞尽脑汁让孩子把食物吃下肚,这般挑嘴的行为令不少家长为之困扰。其实,孩子不吃东西不全是因为「挑食」,有可能是「食物恐新症」在作祟!什么是食物恐新症?
所谓的「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是一种进食的「厌新」倾向,对于未曾接触的食物,因为不熟悉而对新食物感到恐惧,在吃以前就抗拒且不愿意尝试。其实大多数人都经历过食物恐新的时期,但每个人害怕的程度不同,最常出现在幼儿时期,尤其 2~6 岁是食物恐新症的高峰,若在这时疏忽了孩子「拒绝尝鲜」的状况,恐带来日后饮食的健康问题。为什么会有食物恐新症?
食物恐新症的发展和个人生理、心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甚至可能与人类演化有关,是与生俱来排斥陌生食物的一种防御机制。在过去为了避免生病、受伤,选择不乱吃东西,以防止有毒物质吃下肚。因此某程度上,不愿意尝试新食物、对不熟悉的食物感到害怕都是正常的。研究指出,食物恐新症可由遗传解释,换句话说,基因也决定了是否偏好某种口味,而这取决於味觉感受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对酸、甜、苦、咸等有不同程度的感知。有些小孩对於苦味的耐受度较高,就比较能接受具苦味的绿色蔬菜,反之,有些一看到蔬菜上桌连忙拔腿就逃。环境促使食物恐新症发生
除了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塑造也占了一席之地,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影响。当孩童观察到大人不吃某些食物,容易跟着效仿学习,若提供的食物选择有限,孩子也会缺乏接触新食物的机会。而家长对吃饭的逼迫施压,会让孩子感到焦虑而害怕,用餐时若缺乏父母的鼓励和关爱,也是食物恐新症的成因。

感官也影响食物的接受度
此外,食物的「感官特征」被视为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在某些孩童品尝食物之前,「质地」很可能就引发了对食物的厌恶。食物的结构、坚硬、松散,伴随在口腔中咀嚼的声音,皆是影响接受或拒绝的关键,若孩子对嘴里吃着的食物口感觉得不舒服,未来可能会排斥类似食物。尤其对于味道、气味、颜色外观、味道特别敏感的孩子,较有机率发展成挑食。
食物恐新症有何影响?
多数孩童对咸甜的偏好,以及对苦味、酸味的厌恶,让蔬菜和水果常被拒于门外,容易造成营养不均衡。研究显示,具有食物恐新症的孩童们饮食质量下降,其膳食纤维、蛋白质,及单元不饱和脂肪酸不足,然而,盐分与饱和脂肪酸的摄取却偏高,很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2~6 岁正是儿童养成饮食习惯的重要时期,若能及早发现孩童的饮食异常,不仅是避免成年后食物恐新症的延续,也能防止未来营养不良与潜在的健康问题。
1.参考文献: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ood neophobia in children: systematic review

版权声明:本文为奈普格整理编辑,欢迎转发朋友圈,任何公众号或其他媒体转载须提前联系小编并注明“本文来源于【奈普格】(ID:NPG_China)。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只为客户提供疾病资讯服务和健康咨询(非诊疗服务),任何关于疾病的咨询建议均为参考意见,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专业医学诊治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医疗机构,本公众号和咨询医师不承担由咨询行为引起的法律责任。
来都来了,用您的金手指在下边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