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艺,只为提高儿子英语成绩



伙伴们,周末好。
前两天有新闻说,体育将取代英语成为第三主科。
有的家长觉得以后可以解放了,终于不用在英语上内卷了;也有人觉得体育卷起来可能比英语更厉害。
但在我看来,让孩子学东西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也许指挥棒会发生改变,但我并不觉得英语学习就可以放松了。

原因很简单,国际化仍然会是未来的主流趋势。
而且即便再先进的随身翻译系统出现,也无法替代语言本身包含的情绪和情感交流。
相信未来世界上会有更多的人学习汉语,同时中国人的英语水平也只会逐步提高,而不会降低。
所以,我对我儿子的英语学习也是非常重视。
并且我觉得语言就应该从小多接触多培养。

因为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容易对中文产生强烈的思维固化,再去学习别的语言就比较费劲一点。
给小朋友讲英语和成年人完全不同,需要动很多脑筋。
比如前段时间我教儿子“星期几”的单词,他记起来就有些困难。
在他看来,星期一应该是Oneday或者Dayone才对,怎么会是Monday呢?他感到非常懊恼,觉得记不住。
我笑了笑,引导他说,“那你看我们管星期七叫星期日,‘日’就是Sun,所以星期日叫Sunday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他听完一下来了兴致。
我接着说:“因为古代希腊人崇拜太阳,就把一星期的第一天献给了太阳。
所以在日历里面Sunday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放在最后一位。跟我们中国人星期七的概念并不一样。”
他一下被这样的发现吸引住了。
我问他能想明白Monday又是怎么来的吗?
他想了半天摇摇头。我说Mon其实是Moon的缩写,所以Monday其实是Moon-day。

他恍然大悟,原来Monday就是星期月。
他的兴趣更大了。
我鼓励他用平板自己搜索后面几天又有什么来历。
过了一阵他开心的告诉我,原来Tuesday是来自于欧洲神话中的战神Tyr,而Wednesday则是Tyr的爸爸的名字,叫Wooden……
原来一周七天的名称都是一个有趣的古希腊神话故事。

一向对《山海经》这种远古神话很感兴趣的他如获至宝,没多久记住了一周七天的名字。
小孩子的教育与成年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缺少丰富的生活知识,无法太多关联。
所以记忆难度就比较大。
而作为家长就需要想更多的办法。再捎带上一些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
所以一个知识点可能也会延伸出很多东西。
虽然很费爹,但是求知欲被满足的快乐,让他对英文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他也会感觉到轻松愉快……

印象中,我儿子第一次接触英文就是在一两岁的时候,我给他购买的一套字母积木。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在玩积木的过程中基本就已经把所有字母都认识了。
三岁左右的时候,我会给他讲一些睡前故事,比如《小马过河》、《龟兔赛跑》,我就会刻意用英文去给他讲。

也不用他非要听得懂,只是为了先让他有这样一些意识。
他本身说话比较晚,而且这个时候的孩子正处于中文也不会、英文也不会的迷茫状态,也正好是进行双语输入的时机。
除了睡前故事,我也经常会给他唱一些朗朗上口的英文儿歌。
不需要知道每一个单词的意思,只是跟着读、唱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其中的语境。
除此以外,我也会经常带着他一起阅读英文绘本。
其中他最喜欢的一本叫《Maisy Mouse》,这本绘本的一页最多也就十多个单词。

简洁的故事配上容易辨认的大号手写体,让他很快融入并且喜欢上这套绘本。
阅读的过程中有不懂的也不需要刻意帮他翻译,因为配合绘本的图画和所读内容,大概也能了解个七七八八。
或许是因为年纪小,对于这些生活中不相关的语言他也不会产生太多疑问。
但不可否认的是,孩子们在习得语言的时候往往都是无意识的。
印象深刻的是带他去朋友家做客,在看到墙上的鸵鸟挂画时他便无意识的脱口而出:ostrich!
这个时候英文其实就已经到达他的潜意识层面。
所以我儿子学习英文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对语言的懵懂认知:不需要知道每个词的意思,却可以大致猜出句意。

语感和基本词汇的听和说关过了以后,下一个障碍是连词成句和拼读。
在小学前学英语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在意孩子的拼读。
就像学习汉语一样,听和说是比读和写更容易的事情。
而汉字是表意文字,发音和字形没有必然联系。但英文是拼音文字,其实只要会基本的拼读规则,就可以完成阅读。
所以我带他学习自然拼读,先学习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多种发音规则,再学习连读和重音。

经过一个学期的拼读训练,孩子基本能看到文章就读,只不过读完也不知道意思。
搞定了拼读,连词成句又是一个难点。
中文多是实意词,但英文却有很多的非实意词,这对连中文都没弄明白的孩子来说难度不小。
孩子经常会问,苹果为什么要说an apple而不是apple;
还会问什么是介词、to到底是什么意思、be动词(am、is、are)到底能不能翻译成“是”;
为什么英文里what放在最前面,而中文的“什么”都放在最后面……
在成年人看来很容易解释和理解的事情,到了小朋友脑袋里就变得很难理解。
为了解释语序的问题,我告诉他,不同国家的人说话的思维方式并不一样。就比如“我吃饭”,日本和韩国的小朋友都会说“我饭吃。”(私はご饭を食べます)。

他听完哈哈大笑,非常诧异。
我进一步解释说,英文和中文的语序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相似的,只是疑问句不一样。
英文把要问的事情放在最前面,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至少你立刻就知道他问的是what还是when。
而我们中文要听到最后才能知道问的是哪方面,各有特色各有好处。
听完这样的解释,他在内心里对语序的变化不再排斥,学起来也轻松多了。

我确实从小就对语言有强烈的兴趣。
小时候看到初中的哥哥姐姐学英语我就非常好奇,会去偷看他们的课本。
但看到英语可以像拼音一样把字母组合起来就表达不同的意思,感到很神奇。
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兴趣,让我在初二的时候又开始自学日语;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又自学了韩语。
我发现当掌握了一门外语之后,其实学习第二门外语、第三门外语,速度会大大加快。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
小朋友在自然习得语言,与后天成熟之后再去学习语言,会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
当一个人的心智比较成熟时,就会利用语言的融会贯通迅速搭建出一个基本的框架;
如果想要让孩子真正的培养对语言的感知,还是越早越好。
未完待续
拼读解决了,词汇记忆也解决了,但之前我并没有太强调孩子能把单词正确的拼写出来。
所以当发现他连最基本的1-10也会拼写错误的时候,我就知道,新的挑战开始了……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