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周末好。
从巅峰到尘埃,人生的下一站会通往哪里永远都是始料未及。
比起咫尺天涯的世事无常,我还是更加关心被卷上热搜的北京中考。
虽然儿子还在二年级,但我还是被最近北京的中考整焦虑了。
以前我们都说河南、山东的高考是地狱模式,但今年更卷的是北京中考。
中考考高分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在今年的北京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满分660分,但光是海淀区总共18000名考生,总共八门课,扣5分以内的有500多人,扣10分以内的有2000多人。
有人开玩笑,如果扣60分,那就只能上职高了。
而扣60分意味着100分满分平均分能达到91分。
以前总说高处不胜寒,高分段太少,现在是高分挤爆了。人家都是满分,你考个99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作为一个海淀娃的父亲,看完这组数据。
再看看我儿子的成绩,真有一种逃离海淀的冲动。
这海淀区简直就是神仙打架。
海淀妈妈鸡娃真的是只做三件事——满分、满分、还是满分。
因为今年大家考的分数都高,所以想上好学校就更难了。
如果稍有不慎,算错一个得数,或者写个错别字,就有可能和“海淀六小强”(海淀最好的六所高中)失之交臂……
而对应的海淀六小强中考录取分数在655分左右。
人大附中达到了突破天际的657分,就连区排名第二十九名的高中录取分数线也要621分。
今年海淀考645分就被排名到4000多了。
换句话说,也就是超过20%的孩子中考总成绩只扣了15分不到。
全北京600分以上4.9万人,接近一半。
按照50%的高中录取率,考不到600分以上只能读职高和技校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焦虑之余,我更关注为什么大家的分数都这么高?今年的北京中考到底怎么了?
仔细了解下来,原来是双减之下,今年北京中考的出题有点“松”。
为了体现减负的理念,今年北京中考出题要求不得考高中知识、不得考竞赛知识、不得考超出课标的知识、试题不能偏、不能怪也不能考细枝末节。
试卷的命题要求也体现在教材知识的重现上,以前很少出现的课本例题改编与教材思维过程一致的题目也都出现了。
这样没有区分度的考试,细心成了达到高分的唯一标准。
分析到此处,看着在我身边玩耍的“小迷糊”,心头又是一紧。
他平时就是难题做不出,简单题总马虎……
不过,冷静下来看,虽然这次考试难度低得有待商榷。
但其中的改革方向仍然耐人寻味。
都说教育改革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今年北京中考区分和选拔的指挥棒的方向发生了一些偏移,其实也是放出了一些信号。
以前高中是择优录取,为了区分三六九等,中考越来越难。在我们北京家长看来,中考是比高考更大的考验。
为了让孩子脱颖而出,超纲学习、超前学习的孩子不在少数。
现在则不一样,似乎题目难度降低,踏踏实实、认真仔细的学生都有机会。
北京这是希望通过考试均衡来引导教育均衡啊!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当考试无法区分学生,其他的区分方式就会出现。
区分度太低,逼得一些名校开始用夏令营的方式辅助选拔。
不知道未来会不会中考变成简单的毕业类考试,然后各个学校开始选拔类的加试。
毕竟,僧多粥少,不比实力,又能比什么呢?
曾经的小升初就是很好的范例。
我记得我小时候,小学毕业是有统一的毕业考试的,根据考试成绩进入初中。
后来小升初开始就近入学,小学和初中强挂钩。
而小学又和户口强挂钩,户口则和房产强挂钩,就这样学区房横空出世了。
几年以前,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三小附近的一个过道房,以30万每平的价格让此地荣升“宇宙中心”,火遍全网。
后来,学区房就开始进入治理的范围。
很多伙伴都想了解一下北京学区房的治理方向,来预判一下自己地区未来的走向。
毕竟动辄百万的学区房,不关心不行。
在很多人看来北京教育资源丰富,但很多外地人不知道,北京教育资源其实并不均衡。
有的地区教育资源非常集中,称为教育的高峰,而有的地区资源非常有限,属于教育的洼地,天差地别。
高峰主要集中在西城。
西城是北京的市中心,拥有金融街和各大部委的丰富资源,所以西城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也非常丰富、名校众多(北京四中、八中等等)。
西城区的考生人数只有海淀区的一半,但名校资源却和海淀相同,远远高于其他区。
学区房更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姿态傲立众区之首。
可以说,只要拿到西城的户口,孩子读书就算是下有保底,上不封顶了。
海淀则是教育的高原,名校资源不少,但地理面积极大,考生人数众多,区内好学校和差学校有着天壤之别,所以竞争极为激烈。
加上海淀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家长普遍都是高知人群。
就像我儿子的学校,70%以上的家长是双硕士以上学历。
家长们充分的把卷自己的方式用到了孩子身上。
所以,教育资源还算丰富的海淀就成了最卷的区域。
海淀妈妈也因此闻名全国,成为鸡娃的代名词。
海淀的不同学区房价差别也最大。好学区和差学区的房价能差出好几倍。刚才说的“宇宙中心”就是海淀最贵的学区之一。
为了改变学区房的现状,北京做了很多的动作。
比如为了均衡区域内的房价,不仅要求教师们在各个学校之间来回轮岗,还北京取消了一对一的学区,也引来其他城市效仿。
但各种措施都收效甚微,为此今年,西城教委又出了重拳——把西城的重点中学的招生名额,更多的分给“弱学区”,目的是实现“教育均衡化”。
这样一来,就算你买了“学区房”,也未必能够比“非学区房”有更大的优势上“重点中学”。
原有的对应关系被打破了,真的是扎到了学区房的痛点。
以至于众多家长惊呼:西城,再无学区房。
学区房拼爹,中考拼娃,现在学区房被打破了,中考也简单了,拼爹拼娃都不行了。
而刚才提到资源有限,又不能躺平不拼,那以后拼啥呢?
也许是拼运气吧!
比如同事家的孩子,小学在西城的某所学校名列前三。
当时与他同班级的第一名,就曾经因教改被调剂到了一所弱校。
也有一些成绩一般的同学,初中被派位到牛校。
长远来看,优秀学生会带来弱校的进步,达到教育均衡。
但从个体来看,孩子是否能适应弱校的环境,成长轨迹是否会改变,也是家长们担心的问题。
以前焦虑,现在迷茫。
正是因为教育对每个家庭都太重要,究竟哪一种选拔方式最公平呢?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