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们,周末好。
高考刚刚结束一个月,没想到“小镇作(做)题家”这个词又火了。
只是以前聊起这个词,多少想到的是只会学习,缺乏才艺的书生形象,我也一直把自己作为“小镇作题家”的典型代表,并不以为耻。
但这一次“小镇作题家”却是被从阶层角度被鄙视和伤害了。
起因是因为国家话剧院公示了几位流量明星的招录信息,在网上引起了大家对招录不公的抱怨。
就在大家以为官方会出面澄清时,没想到等来了《中国新闻周刊》“摇旗呐喊”,嘲讽那些抱怨的网友是源于“被剥夺感”,说“这些小镇作题家每天上培训班,做真题卷,也仍然考不中那个能为他们带来安全感的编制内职务”。
我一开始看到这句话,只以为是一些无脑粉的评论,并没有放在心上。
经人提醒才发现原来这句话来自于官媒,一时语塞,十分愕然。
“小镇作题家”“真题卷”“安全感”“编内职务”,每一个词都直刺人心,道尽了普通人的无奈,只可惜不是共情,而是嘲弄。
本来“小镇作题家”只是缺少学习以外的资本,现在却成了求而不得,无法跃升的代名词。
考编本不应该是年轻人的核心追求,但在文章里却成为了普通青年难以企及的就业天花板。
我倒不觉得愤怒,只是感觉有些魔幻!
我就是一名典型的“小镇作题家”,而且一直自信自豪。
老家永川算不上是个大城市,上大学之前我都几乎没去过重庆市区。所以直到现在我对重庆市区依然好不熟悉。
父母都是很普通的工人,而且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企改G、下岗浪潮席卷全国。虽然我父母幸运的没有被“下岗”,不过收入也不算高,两人每月也只有不到1000元。
但是那时大学的学费却高达4800元(貌似这20多年都没有变过)。
相当于我爸妈年收入的一半,这还不包含我的生活费和一些杂费。
所以,虽然到不了吃不上饭的地步,但必须节俭是肯定的。
基本上每顿饭都控制在三块钱以内,幸好人大食堂都有一些免费青菜和免费汤,饱腹没有问题。
那时候觉得最奢侈的生活就是去风味餐厅吃顿盖饭,西红柿鸡蛋盖饭和土豆牛肉盖饭至今印象中仍旧无比美味。
大二开始出去勤工俭学,周末兼职一天能挣300块钱,盖饭吃得也多了一些。
文艺爱好多数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在上学期间,这两样我都没有。所以一直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才艺。
现在想来,来自小城,生活拮据,只会做题,生活无趣,不就是妥妥的“小镇作题家”吗?
不过那个年代,大部分同学的家庭条件,都跟我差不多,相互之间也不会比较谁比谁强。
所以,我从来不会因为自身经济条件的问题而感到自卑。
一方面觉得自己成绩不差,也不比别人缺胳膊少腿;另一方面与当时的社会状态密不可分,阶层分化并不明显。
在那个年代,大家的认知貌似都是可以依靠个人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人比比皆是。
我上大学的时候,同样从人大毕业的东哥还在中关村卖光盘呢。
当然,到快毕业的时候我才强烈的感受到家庭差异带来的选择差异。
条件好的同学都出国留学了,根本不用考虑费用的问题,而我,竟然连考研的费用都要掂量几分。
那时候由于公费研究生位置稀缺很难争取到,而我只能走自费研究生的路线。
但是面对高昂的费用,当我妈准备拿出自己的养老钱供我读研的时候,那一刻我退缩了,我才发现有钱和没钱竟有着云泥之别。
不过,在那个年代,无论是城市高富帅,还是小镇作题家,都是眼里有光,憧憬未来。
那时候每一个人都坚信,能够通过努力学习去改变自己的人生,“学习无用论”在当时没有市场。
作为第一代“小镇作题家”,我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但我发现,我儿子不过又是新一代“小镇”作题家而已。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其实现在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已经没什么区别。北京的繁华程度甚至远比不上重庆成都,更不用说和上海深圳相提并论。
所以“小镇作题家”已经不是来自小城市和农村家庭的专属,我觉得每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都不过是新生代的“小镇作题家”罢了。
毕竟他与我一样。
依然需要努力学习,依然需要参加考试,依然需要千军万马走过高考这道独木桥。
为了他的学习,我甚至需要比我父母当年更加焦虑。
我们给不了他机会让他去享受“躺平”的待遇。
归根结底,他也只能上着各种拓展班,刷着各种试题,过着比我当年还要紧张的学习生活,参与着比我当年还要残酷和内卷的竞争。
每一个细节都诠释着当代小镇作题家的努力,而且是两代人一起付出的努力。
作为一个小镇作题家的孩子,他的未来人生还得由他自己来努力争取。
然而,对他们这代人来说,能成为“小镇作题家”也并非每个人都可以。
寒门再难出贵子。
因为小镇作题家的门槛在提高,定义已经随之转变。
就像上周提到北京中考分数差异极小,但却有一堆人有各种加分项。
还有现在北大清华靠高考分数录取的都会遭到鄙视。因为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提前录取。
显然小镇作题家很难成为这一半人之列。
这也是这次《中国新闻周刊》这篇文章引起轩然大波的关键。
如果编辑说的都是假话,大家大可以一笑了之,可惜他说的都是大实话。
为了稳定而考编,然而很可能从一开始自己的努力就是无用的。
更为可笑的是,这位高高在上的编辑,大概率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小镇作题家”而已,相煎何太急。
大城市的普通孩子已然很难,更不用说真正的小镇青少年。
就像张桂梅老师说的:
“我们的老师比不上别人,我们的学生也比不上别人,不采取题海战术能怎么办?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学生们考上大学,才有改变人生的可能。”
对他们来说,更需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让社会能看到他们的努力,让他们的光芒也能闪耀。
就像当年的我们一样。
相信很多伙伴与我一样,也感谢当年努力的自己,那些年做过的每一道题都成为了我们今后改变人生的阶梯。
罗翔老师曾说过:“我有时候就会羡慕别人的‘剧本’,但是没有谁的‘剧本’值得羡慕,你只能把自己的‘剧本’给演好。”
小镇作题家,其实就是一种命运的剧本。
罗翔老师也只是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县城,那里的年轻人基本不是北上读书,就是南下打工。
而罗翔选择了读书,从中国青年政Z学院,再到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最后再到北大法学院读博。
就是一个典型的所谓小镇作题家的晋升路径。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有一篇很火的博士论文《致谢》。
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寒门博士黄国平用真情实感叙写了他如何靠读书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
所以不管道路多么坎坷,努力总是不会错的。
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观众之所以一直都喜欢这部影片,除了无厘头、搞笑的风格之外,更重要的是周星驰通过他的电影告诉大家:
尽管生活苦涩不堪、梦想遥不可及,也要努力向前追寻。
你我虽是平凡角色,却不能阻挡我们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儿。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