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想要自杀?



伙伴们,周末好。
最近,小密圈一位学员的提问让我陷入了沉思。
她说身边有一个孩子跳楼轻生,已经是今年听说的第三起,而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感到十分焦虑。

更让她感到不安的是,自己的孩子竟然觉得轻生的行为十分正常,孩子们觉得自杀只是寻找不到情绪宣泄口的最后选择。

孩子们的看法也让她不由地开始反思:
究竟是家长的欲望过大,给孩子造成了无法承受的压力?还是生活中没有把握好教育的尺度,让他们觉得家长只在乎成绩?
我想这不仅仅是她的疑问,也是很多家长心中共同的疑问:孩子这朵花,究竟要怎样呵护,它才能够健康的成长?

其实回看这一两年,孩子轻生、自杀的事件,真的不在少数。
山西的一个女孩,因为琐事,爬上高楼准备轻生
湖北一个14男孩,因为违反校纪被妈妈当众责骂、扇耳光后,从学校教学楼一跃而下
广东一男孩,也因为在学校被批评,选择了轻生
上海的一个孩子,因为与妈妈发生争执,跳桥身亡……
每次发生这样的悲剧,大家都会为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和痛心。

为此我也特意去查看了一下《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报告显示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0万个孩子死于自杀。
而他们自杀的原因,大多数都是因为生活压抑、自身抑郁所导致的。
说到抑郁,尤其是儿童抑郁问题,可能大多数父母们的第一反应都会觉得抑郁和自家孩子压根就不沾边。
而且我们经常也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现在的孩子,真是打不得、骂不得,稍不点如意就抑郁,要死要活的。
我们70/80后,哪个不是被棍棒打出来的?谁还没挨过批评、受过骂?不都这么过来了,只能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动不动心理就出问题。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记得小时候有个远房亲戚,中学的时候就因为学习压力太大,一度出现精神恍惚的状况,无奈之下只能放弃了学业。

没想到,放弃学业后,精神反而出现了好转……
所以抑郁在过去也都存在,只是可能没有现在这么普遍。

那现在,抑郁究竟离我们的孩子有多近?
带着疑问,我又去查看了《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恐怕大家都不会想到:
在中国,大约有3000万的青少年(17岁以下)都存在着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

具体到抑郁这个问题,其实从80年代,当时就存在着焦虑、抑郁问题的青少年,大概有0.6%左右。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抑郁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在《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报告中:
光是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的检出率就高达24.6%,轻度抑郁的有17.2%,重度抑郁的有7.4%。
从年龄看的话,随着年级升高,抑郁的概率也会升高。
小学孩子有10%,初中的是30%,到了高中增加到了40%,其中最惊人的是,重度抑郁竟然高达10.9%-12.5%。

而其中,女孩子抑郁的比例要高于男孩子。
从这些数据来看,孩子抑郁,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普遍。
最近我发现家里的阿姨总是忧心忡忡的。
她在跟我聊天的时候提到了自己的儿子。与孩子通电话的时候,她发现孩子情绪低落,张口闭口地就说:活着太没意思了。
孩子的年龄也才只有17岁,花样的年纪,为什么就会生出这样轻生的念头?
阿姨说,孩子初中辍学,十六七岁就进了工厂。
只是在打工的过程中发现,原本以为上学已经足够艰难,没想到打工比上学更难,除了辛苦工作,还要疲于应对领导关系、同事关系。
看着工厂里面挥汗如雨的同事,这样一眼望不到头的日子,彻底击碎了他对生活的所有幻想。
于是在内心深处他得到了这样一个答案:人活着太没有意义了。
归根结底,其实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给不了孩子太多的陪伴。

其实大人对孩子陪伴的缺失还有心理感受的忽视,往往是孩子痛苦的根源。
陪伴的缺失,对孩子危害究竟有多大?

有位儿童心理师,根据自己接触过的众多案例发现:
几乎是所有网络成瘾、暴力习惯,甚至是极度粘人、有分离焦虑的孩子,都能找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父母陪伴和教育的缺失”。
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家长们大多忙于生活的压力,无暇陪伴孩子,就算是闲下来也只是想多休息休息。
即使有些父母能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但是质量也堪忧,甚至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就把手机扔给孩子。
这几乎是现在很多家长能够找到的最省事有效的“哄娃神器”。
在电子产品普及的今天,随时随地都能玩到各种游戏、刷到各种短视频,短视频更是让孩子连几分钟的专注力都难以保持,它已经将人性的弱点迎合到了极致。
这就导致很多孩子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内心变得敏感且脆弱,以至于现实世界受到的丁点打击就让他们无法承受。
造成这样的结果,其实更多的责任还是在家长。
记得知.乎上曾经有这样一个问题“有多少抑郁症是父母造成的?”,当时关注者竟然高达2.4万+,被浏览了1000多万次。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同时也揭露了父母对子女心理问题关注的缺失:
孩子说:妈,我犹豫很久要不要和你说……我已经尝试过几次自残,希望能去看一下心理医生。
妈妈说:你这孩子怎么回事?妈妈这么爱你,你有什么不高兴的?
孩子说:可是,我没办法抑制啊。
妈妈说:你就是爱胡思乱想,又没缺你吃缺你穿,我养你不是为了让你去医院装精神病丢我的脸的。老实说吧,是不是不想上学?
所以对很多抑郁的孩子来说,一次又一次刺痛他们的,更多的是来自爸妈的不理解和偏见。

甚至还有一些父母习惯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从《小欢喜》到《都挺好》,再到《隐秘的角落》,“原生家庭伤害”屡次成为一个被讨论的热词,揭开亲子关系的许多真相。
 “原生家庭伤害”主要的核心是父母的自我中心主义,这样的父母往往把孩子看作自己的延伸和附属品。
他们渗透进孩子的生活,恨不得在细节上也能控制孩子的一切。
而掌控欲过强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精力和心血后,却不一定换得回理想的结果。
然而,这些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其实更多的则来自对“阶层”和“成功”的渴望。
社会的阶层分化、巨大的财富差距,让父母们每天都裹挟在“要成功”的焦虑中。
但其实,焦虑的父母,传达给孩子的是压力。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心理能健康吗?

其实在我儿子一年级的时候,也经常会因为学习成绩而受到我们的批评,但是每次批评之后,我们除了会进行及时地沟通,还会给他一个大大的鼓励和拥抱。
所以他在内心非常笃定,我们是爱他的,他是有依靠的。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孩子自己可以分辨什么是爱。
其实在孩子的眼中,被训斥就是一种不爱的表现。
或许是因为这些年,我们反复强调对他的爱,现在挨骂之后,他也只是难过两分钟、快乐一整天。

所以孩子的心理架构大部分都会受父母的影响,被爱滋养的孩子能建立起更为坚固的心灵“堡垒”。
所以我儿子这种豁达的性格,可能也和我们良好的亲子沟通有很大关系。
平时我们也会倾听他的想法,开家庭会议的时候我和媳妇儿也会和孩子说说心里话,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
前段时间,我媳妇儿给儿子写“家校本”的时候,还写到:
爸爸妈妈很爱你,虽然我们会经常批评你,我的脾气也不好,但还是有一句我们经常对你说的话,你只是成绩偏弱,除此之外,你真的是一个非常优秀、完美的孩子。
我们做父母的,其实是孩子安全感的根据地、自信心的源头。
只有父母能充分认识到抑郁焦虑的危害性,并且及时疏导,孩子才会有信心去战胜抑郁和焦虑。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